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探求法律效力来源问题在实证分析法学中的解答为目标,从哲学上的休谟难题开始阐发,试图通过对选取的几位分析法学家的理论分析,最终理解实证分析法学对于该问题的解答,并试图阐明:法律效力的来源应当是来自于法律体系的内部,即来自于法律自身.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离的论断只会掩盖问题的实质,只有厘定法律的界限,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法律效力的来源,最终真正理解法律以及法律体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广义上的法律包括地方性法规,所以法学理论中关于法律效力的基本原理也适用于地方性法规。什么是法律效力?按法学界的定论,其本义是指法律适用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法典、法学教科书和论文在阐述此法与彼法的效力时往往使用类似“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即法律拘束力),因而均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提法。由此可见,从法律效力这个概念中可以派生出法律效力的层次和法律实施的保证等命题。拙文试图探讨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问题,即地方性法规适用的范围、效力的地位和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哈特的《法律的概念》是20世纪法理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是哈特在和富勒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的数次交锋后的总结,集中体现了哈特的法学思想。本文依据二战后分析实证法学面临的困境以及哈特和富勒的论战为背景,在精读《法律的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哈特对于分析实证法学的贡献并提炼出他的法学思想,以期能够更好的理解此书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法律效力的来源是法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但在法学理论当中却长期忽视深层研究。尽管历史上不同的法学流派、不同法学家或多或少对这个问题都略,其观点各有千秋,影响各异,但囿于立足点的相异,所得结论不免相去本文在评析主要法学流派的基础上,提出"最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法律来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公证的法律效力是公证制度的生命所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公证实务界对公证法律效力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狭隘性。本文从公证法律效力的价值、来源和种类(内容)等三个方面对公证的法律效力进行了新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6.
论法律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法律实证分析方法的应用是我国法学研究自身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文中首先讨论了实证分析的概念 ,然后着重分析了法学领域为什么需要引入实证分析方法 ,以及如何在法学研究中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等问题。按照本文分析 ,法学研究应当提倡理论的应用和操作研究、法律实施效果的测量、法律经验的归纳和“有理无数 ,莫谈学术”的精神。而实证分析就是改造现有法学研究范式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7.
崔超 《法制与社会》2014,(1):224-225
本文试图以贵州高等法学院系法学实践教育为研究视角,以实证方法阐述贵州高等法学实践教育现状,分析其不足之处及其成因,探索改革和创新法学实践教学的路径,希望能为民族地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提供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8.
法律位阶与法律效力等级应当区分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律位阶是法律等级的形象说法,是指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的等级地位。目前在一些法律文件和许多法学教材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法律规范的位阶就是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用“法律效力等级”来说明法律的位阶,将法律位阶与法律效力等级相等同。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相似文献   

9.
法律体系理论 ,是近世西方学者甚为关心的问题。英国著名法理学家约瑟夫·拉兹教授的代表作《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 ,可说是此问题的集大成者。本文作为一篇读书笔记 ,主要根据拉兹的研究 ,分别对奥斯丁、凯尔森、拉兹三位有代表性的西方法学家的法律体系理论作以介绍 ,从中去体会、理解和发现迥然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理解的法律体系理论之处 ,以检讨我们的法律体系理论。  相似文献   

10.
公证法律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证的法律效力,是指公证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它的运行所能达到的效果和约束力。公证的法律效力是公证理论和公证实践的一个主要的基本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公证制度的核心问题。因为公证的法律效力直接关系到公证的职能和作用的发展;对公证效力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公证的职能和作用的认识。一、公证法律效力的来源我国公证的法律效力来源于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政府规章及人们的约定。1、法律。我国一些法律对公证的法律效力作了规定。《公证法》对公证的法律效力作了规定,体现在第三十六条关于公证证明力的规定上。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  相似文献   

11.
法律效力构成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效力”是法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的法学论著和教科书中都有专章论述。但是目前关于法律效力问题的研究仅仅是停留在法律效力的定义以及运用、规定等方面,对法律效力构成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法律效力,是法律规范所具有的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其实施的普遍约束力。在我国,对于某一法律规范是否具有效力问题通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以国家立法权为中心,肯定一切经国家正式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由此导致出一切现存的法律都是有效的结论,以至承认未经废除的法律都具有绝对效力,即使是与“根本法”有实质差异的法律也不例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第一,“法律规范”与“法律效力”是两个虽有联系却互相独立的概念。某一法律规范的成立并非就会发生效力。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效力是法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理论研究中应将法律效力和法律效力范围相区别。从法哲学角度看,法律效力是法律所具有的一种作用于其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力量。西方学者关于法律效力的来源主要有四种观点,即逻辑的效力观、伦理的效力观、事实的效力观和心理的效力观,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陷也是明显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可分为两个层次。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效力的发挥要受主观和客观、实体和程序两大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于今年6月28日—30日在北京举办“科技法学和科技法制建设理论讨论会。”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及实际部门的40余位代表参加了讨论会,会议收到论文20余篇。与会者围绕科技与科技法、科技法律体系及科技法学体系、科技法律部门及其地位、科技立法和科技法的实行、科技产业的法律问题及科技法学教育、科技法律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法律效力”、“法的效力”或者“法律的效力”这些词,在法学中是指同一概念。在各种法学论著和法学辞书中,这个概念被定义为“法律的生效范围”,如《法学词典》该条目的解释是:“指法律生效的范围,分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这种解释包含了两个基本的要素,即规范性法律文件和法律的适用过程,所指的仅是该法规适用于什么时间、地点和对什么人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所载《法律效力论》一文,仅为笔者关于法律效力问题若干认识的一部分。现将其余部分整理发表,权称《补论》。 一、法律的赋予效力是法律的第一效力 在《法律效力论》一文中,笔者己从事实认识的角度论证了法律效力的完整内容,认为它不仅应该包括法律的约束效力,而且应该包括法律的赋予效力。如果再从价值认识的角度去分  相似文献   

16.
李琦 《法学研究》1995,(2):11-16
陈世荣《法律效力论》(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4期,以下简称陈文)将法律效力定义为:“法律及其部分派生文件文书所具有的,以国家强制力为保证的,在所适用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赋予有关主体行使其权利(或权力)的作用力以及约束有关主体履行其义务(或职责)的作用力之总和”,并认为“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否认行为与法律效力的逻辑联系。本文试图在与陈世荣商榷的基础上,对法律效力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17.
合法与违法是最常见的法律概念,但却难以纳入法学概念体系之中。通过对这两个概念以及不法概念的检讨,建立在规范基础上的合法概念———合规范性就呼之欲出。合规范性的概念不但能够理顺法学概念体系的内在矛盾,进而有助于理解规范与人们行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展现法律概念的专业属性,最终与人们日常使用的概念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8.
刘叶深 《北方法学》2013,7(5):30-42
法律拥有效力部分地依赖于其所在的法律体系具有实效,即得到人们大体上的服从。这就是法律效力理论中的实效性原则。对于各种类型的法律效力理论来说,法律效力标准都需要来自法律本质、功能的道德原则的支持。表面上,作为纯粹事实的实效似乎与各种类型的法律效力理论都不协调,但实质上,法律效力依赖于实效是源于"法律的任务应该交给最具实力的人或机构来完成"这一道德原则。根据该原则,实效难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语境下,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提供了一个对中国法学的批判和开放的观点,并力图揭示其未来的某种可能。基于对中国法学在过去26年里发展的研判,邓正来得出结论,如果中国学者试图理解与解释中国法学或中国法律建设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将不得不作出自我检省的智识活动,并审视基本"范式"——"现代化范式"。由此可知,邓正来建构的是关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规范理论,其直接针对的是"法律知识的范式"问题。其中他关于"中国法学"的双重认知结构也并非是自明的:首先,他建构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固有模式和它们普遍共享的"规范性信念",这关乎如何将"中国法学"问题化;其次,他的论证中包含了由某些主导价值引领的建构性方面,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显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运用分析实证的方法来分析邓小平的法律思想,并将其放在严格的典型的法律理论中作一定的分析和评价。按照顺序,分别论及邓小平所理解的法律,他对民主和法制的理解以及他对法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