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重、保护和实现公民的住房保障权,是国家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法定义务,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为农民工提供住房保障是国家履行其义务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为农民工提供廉租住房的必要性,揭示了目前面临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期望能对农民工的廉租住房保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住房保障、最低工资保障等措施进一步落实到位,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工子女违法犯罪问题。农民工子女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调查研究农民工子女违法犯罪现状,分析其犯罪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对于农民工子女自身健康成长有益,而且对于全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住房保障法》立法工作已经启动。但在本法的起草过程中,涉及众多的疑难问题,包括《住房保障法》的适用范围、关于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存废、住房保障的方式问题、工矿企业和棚户区改造及农民工和农民的住房保障问题、住房保障之政府职责划分及事务经办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及退出问题等等。笔者作为该法的几个起草学者之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番梳理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住房保障内容最重要的一环,针对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和针对最低收入阶层的廉租房两部分所组成的公共住房体系科学有效的供给与运行,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我国现行制度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受益不够公平、开发建设不够合理及忽略了农民工的住房保障等。本文旨在分析政府在这三个问题上的政策缺陷,探讨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问题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护;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人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张德江副总理在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第十次全会上指出,要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这为我们做好服务农民工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相似文献   

6.
张爱民 《行政与法》2009,(12):25-28
在我国,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国家已逐渐认识到住房保障是一项急待解决的重大民生工程,并且已初步建立了住房保障制度。但是,由于缺少法律制度的规范,该制度在运行中出现了种种困惑,影响了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本文认为,应尽快制订《住房保障法》,加快配套制度的建设。同时,应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加强地方立法,以使住房保障在法律的护航下得到很好落实。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各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设立,为农民工权益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但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仍时常会受到侵害,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基础性及不可代替性都决定了保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的重要性,而农民工的自力救济是权益保护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民工大批进入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也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农民工的住房情况也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时间以来,农民工在城市中就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可是其住房等问题又凸现出来。与城市失业人员和低收入群体所不同的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突出表现在住宿安全性差,卫生条件差,稳定性差等方面,这既降低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诸多安全隐患。解决农民工住房也成为城市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中国城市中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目前中国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因素,他们在城市中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权利,是典型的弱势群体.从公民权视角提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社会政策支持,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消除社会排斥.维护农民工的公民权,就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平等的劳动就业政策、分类分层的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和住房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丛卉 《中国法律》2006,(5):35-36,98-100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他们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从各个方面尽量减少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情况,今年1月又出台了《国务院关於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为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制定了重要政策措施。法律援助是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各地法律援助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促进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住房问题就是众多社会问题之一,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此,各地政府都在认真研究发展新型的住房保障方式,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对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的一种完善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要点提示】法律对农民工是否可享受住房公积金并无作出明确规定。农民工是否属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住房公积金缴纳主体范围中的在职职工,应以该职工是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作为判断标准,而不能以职工户籍性质作为认定依据。只要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正  相似文献   

13.
法律福音     
《法律与生活》2010,(2):64-64
安徽:农民工“回家”仍可讨薪 近日,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公安厅、省总工会联合行动,重点督察各地农民工工资清欠基本情况。同时,苏浙沪皖四地劳动监察执法部门已建立机构间委托协查制度和维权救济制度,在区域内务工的农民回到家乡后,可以向家乡劳动监察机构申请“讨薪”。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速度的加快,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现状入手,在针对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的完善策略。对我国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据报道,广东召开的全省城市住房工作会议透露,为了让低收入家庭也能安居,广东省将出台一系列措施保障廉租屋资金来源,各地必须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至少10%,"专款专用"于廉租房保障支出。此外,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也必须全部用于廉租房建设。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是当代社会的焦点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应当依靠法治,而行政法治是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关键。从行政法的角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要注意:转变行政理念,确立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人本法治观;恪守行政法基本原则,不折不扣地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行政立法的力度,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加强行政法律监督,畅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7.
姚远 《法制与社会》2012,(24):204-205
通过对西安市200名农民工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很低,多数倾向于回到家乡或周边乡镇.原因集中于:城市工作不稳定、收入低、晋升机会少、缺乏住房、医疗等保障.而最吸引他们成为市民的因素足于女有机会获得优良的教育质量.本文认为,从农转非农角度来看,小城镇与大都市并举策略最为适合.  相似文献   

18.
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住房保障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法律现象,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这一现象将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存在。2007年至今,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制度"已在各地进行试点,起初这一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随之反映出了一系列法律方面的问题。本文在此对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制度"与现行经济适用房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住房保障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法律现象,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这一现象将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存在.2007年至今,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制度"已在各地进行试点,起初这一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随之反映出了一系列法律方面的问题.本文在此对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制度"与现行经济适用房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徐娟 《检察风云》2012,(21):38-39
日前,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山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条例》专门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符合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应当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或者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应当优先给予安排。"(10月8日《齐鲁晚报》)近年来,为鼓励和褒奖见义勇为行为,各地在不断提高优抚标准的同时,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