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下,农民工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中的特殊范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区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愈来愈多,农民工在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合法身份和公平待遇.因此正视农民工目前的处境并给予其相应的国民待遇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事物。新生代农民工拥有更高职业期望,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更加关注身份等同、他人尊重与社会认同等。然而,由于知识技能缺乏、城乡二元制度等原因,他们在城市融合中面临诸多现实困难,依然遭受身份歧视、制度排斥、隐性隔离等不公平待遇。这既降低了农民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和用工企业生产效率,也对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产生巨大障碍。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社会经济转型期我国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难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对城乡一体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政府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从制度保障和社会认知文化等方面消除地域与身份歧视,真正赋予农民工"国民"待遇。尤为重要的是,用工企业是农民工实现身份转变的载体,是帮助其实现都市融合的微观平台,也是其身份认同感知的"核心场"。  相似文献   

3.
孙乾 《政府法制》2014,(25):36-37
50多年前,物资匮乏,户籍政策推出,农民被固定在农村“不许动”,城市、农村壁垒森严,城乡二元化社会管理特征形成.2003年起,进城农民工问题被广泛关注;13年前,习近平在博士论文中提出户籍改革“路线图”:可在一些小城镇实行不再有城乡限制的新的户籍管理.7月24日,总理李克强视察农村时不断问起“你愿意进城吗?”近日,国务院宣布将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统称居民.进城农民工终于可以分享城市发展带来的成果,户籍管理正回归到原本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丛卉 《中国法律》2006,(5):35-36,98-100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他们为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从各个方面尽量减少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的情况,今年1月又出台了《国务院关於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为有效解决农民工问题制定了重要政策措施。法律援助是农民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各地法律援助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促进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不仅是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使其身心融入城市的根本措施,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青岛港采取尊重的态度与相应的培训方法,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走出了一条让新生代农民工具备社会需要素质的独特之路。  相似文献   

6.
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是使城乡教育产生严重差别的社会制度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教育制度的种种设置与安排存有突出的"城市取向",这自然构成城乡教育的严重差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二元教育结构已内化成城乡人口不同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这种意识与观念的不同又会反作用于城乡教育差别的存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实际上仍存在着较严重的城乡分野,存在着教育机会的认可与教育资源配置上的某种不平等的倾向,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更应加强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自身的改革.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需要按照促进社会公平的原则进行更深刻的解构与建构.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政策与公民权利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论题,社会政策对于公民权利的实现,并没有引起法学家充分的注意,因而成了一个被忽略的领域.而社会政策理念和社会政策自身,又在某种成度上拓展或者限制公民权利的实现.社会政策对于公民权利实现的作用,主要包括社会政策对公民权利构成、公民权利实现的方式、公民权实现的趋势等.在当代中国的制度实践中,社会政策无疑会影响公民权利的建构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社会组织具有政府和市场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通过对绵阳市农民工市民化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工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率较低.虽然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的意愿较强,但尚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因此,政府、城市社区和社会组织为其提供帮助与服务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希冀所在.以“小小鸟”个案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社会组织依托城市社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提升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指导、帮助农民工维权并提供教育培训服务;与政府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健全协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在城市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他们的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已大相径庭。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不愿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新生代农民工就这样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成为了一道风景,却不那么亮丽。这一现实也要求中国的城镇管理政策尽快做出调整,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相当部分人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在城市建设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却行走在城市的边缘,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与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低,维权意识淡薄和现有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既是社会公平原则的要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我们必须全面调整和改革各种歧视性政策,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11.
李雪平 《法律科学》2004,22(3):31-35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充分享有迁徙自由这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的同时,更促成了移徙工人的群体规模,从而使移徙工人权利保护成为国际人权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中国农民工为例,移徙工人在其迁徙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所应当得到的与其所付出的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态势。从长远来看,必须高度重视人类社会生态链中移徙工人权利保护这一环。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在企业中处于顺应地位,在社会分配体系之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转型社会结构中处于底层地位;农民工作为生产诸要素的合作者具有分享社会财富合理份额的诉求,作为人和公民具有享有基本权利保护的诉求,也有通过社会群体力量表达利益的诉求;农民工身份群体的利益应通过基本权利保护机制、结社机制、社会风险保障机制与行政保护机制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13.
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养老权益的保障和我国“三化”进程的实现.从目前河南省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原则,但仍存在诸多制度困境,阻碍了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现;同时,农民工主体性实现面临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双重困境,影响了农民工参保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建设,创建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主体性实现的条件,以便提升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与社会的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中,工伤维权已成为中国农民工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难题。由于制度和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实施步履维艰。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实现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蒋慧  张忠民 《河北法学》2006,24(2):62-67
从农民工拥有的劳动权利人手,通过对农民工劳动权利实现现状及成因的分析,认为政府应对农民工劳动权利的实现承担责任,论证政府应对农民工给予特别保护的观点,提出给予农民工特别保护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由于对"流动农民工"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因而针对"流动农民工"而建立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尤为匮乏。现阶段,急需建立适合"流动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管理模式,以保障其基本权益和享受公平的待遇。本文在明确认识"流动农民工"的特点并分析"流动农民工"社保权益缺失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流动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法益性权利:权利认识新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由法律明确规定和保护,为权利人享有权利所带来的利益提供了一个确切的范围,同时也为其他主体不侵害该权利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警戒线。但法益性权利概念表明,在权利与社会观念相冲突、权利设定存在缺陷以及司法政策选择性保护和限制等场合下,权利也会蜕变为实质上的法益,权利的保护也可能会表现为“弱保护”。研究法益性权利问题有利于廓清权利损害赔偿的灰色地带,拓展权利救济的视域,从而促进权利保护制度的体系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The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 requires employers to provide job-protected leave,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se leave rights operate in practice or how they interact with other normative systems to 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leave.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workers who negotiated contested leaves,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social institutions influence workplace mobilization of these rights. I find that leave rights remain embedded within institutionalized conceptions of work, gender, and disability that shape workers' perceptions, preferences, and choices about mobilizing their rights. I also find, however, that workers can draw on law as a culture discourse to challenge these assumptions, to build coalitions, and to renegotiate the meaning of leave.  相似文献   

19.
It has become commonplace within disability sociolegal scholarship to argue that, in the last 30 years, a new legal and policy approach to disability has emerged, leading to a paradigm shift from a social protection framework to an antidiscrimination model. Some authors have stressed, however, that the new model has not fully replaced the older social protection approach. Yet little is still known about how the coexistence of these different models impacts o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disability in the workplace and on potential legal mobilization.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workers with disabilities who mobilized the law to obtain reasonable accommodation in Belgium combined with an analysis of evolving Belgian legal schemes relating to disabil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al, labor, and antidiscrimination rights shape legal mobilization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the workplace. We find that individual's initial self‐identification as workers 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fluences how they frame their claim and the kind of legal norms they refer to in a first stage but that both 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rights consciousness evolve and change through the course of legal mobilization as they interact with various professionals and navigate between the different concepts and rights available in current law.  相似文献   

20.
丁志岩 《河北法学》2012,30(11):120-123
维护农民工劳动权,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系统工程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当前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益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劳动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对构建更加完善的维护农民工劳动权的法治保障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