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应用微视野仪对眼底损伤者进行视敏度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眼底损伤者的微视野检测指标与视敏度的相关性,及微视野仪评估视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P-1型微视野仪,对100名眼底损伤者进行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检查,获得黄斑中心2°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全视野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固视中心2°固视率、固视中心4°固视率等微视野检测指标数值,将其与视敏度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黄斑中心2°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全视野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固视中心2°和4°固视率与视敏度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76、0.693、0.670、0.665(p〈0.05)。散点图显示各微视野指标与视敏度间具有直线相关趋势,由此得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543+0.043×X2+0.017×X4(X2全视野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X4固视中心4°固视率)。结论微视野检测指标与视敏度之间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具有法医学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旭  刘会  项剑  郑拓  于丽丽 《法医学杂志》2014,30(4):264-266
目的 探讨固视性质检查在客观评估视敏度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MP-1微视野仪检查75例眼底损伤者的固视性质,将受检者分为中心固视组、不确定组、偏心固视组.分析三组间视敏度的差异,同时对视敏度与微视野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视敏度检测显示,中心固视组为4.80±0.16,不确定组为4.20±0.45,偏心固视组为3.40±0.57.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三组间视力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视敏度(y)与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x)之间均存在线性关系:y=-18.76+6.21x,Pearson相关系数为0.707(P<0.05).结论 视敏度与固视性质检查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固视性质检查具有客观预估视敏度区间的法医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视野仪与视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探索检测眼底黄斑病变者最佳矫正视力的途径。方法对62例黄斑病变者(黄斑病变组,62眼)及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36眼)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微视野仪及视诱发电位的检测。结果 (1)微视野仪检测示黄斑病变组视网膜平均敏感度、固视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置信椭圆面积均大于对照组;视诱发电位检测示0.5周期/度(circle per degree,cpd)及2 cpd P100波振幅较对照组降低,潜伏期延长(P0.05)。(2)黄斑病变组最佳矫正视力与其视网膜平均敏感度、置信椭圆面积及黄斑中心2°、4°固视百分率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视网膜平均敏感度与P100波的振幅呈线性相关(P0.05)。(3)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53 x1+0.008 x3+3.897(y为最佳矫正视力,x1、x3分别为视网膜平均敏感度与2 cpd P100波振幅)。结论联合使用微视野仪与视诱发电位有助于判断黄斑区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客观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4.
刘会  王旭 《法医学杂志》2014,(3):194-196
微视野仪是一种在直视眼底的条件下,能定量、定位地测量黄斑区域的视网膜光敏感度,同时可以全程记录被检查眼的固视轨迹,自动分析固视位置、固视稳定性,并能将微视野图与眼底像点对点重合,实现功能和结构上的组合。微视野仪的各项研究指标与主观视力有良好相关性,为定量评估视力提供了新手段,在法医学视功能的评定中将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微视野仪的原理、方法及研究指标,并着重探讨微视野仪在视功能评估中的作用,以期为法医学视功能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视盘RNFL厚度改变与视野缺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野的关系及其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方法采用GDx VCC和Octopus自动视野计对外伤视神经病变52例进行检查。按照视野有效值分组(组1-重伤组,组2-轻伤组,组3-轻微伤及以下组),统计其平均RNFL厚度,对各组的RNFL厚度进行方差分析;同时对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指数(MD、MS、sLV)、视野有效值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组1的RNFL平均值36.300±8.456 95μm,组2的RNFL平均值53.647 4±15.453 06μm,组3的RNFL平均值60.903 6±9.535 14μm。通过方差分析,组1~3各组间差异显著,各组两两相比较差异显著。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有效值、MS呈正相关(r=0.543、0.400,P0.05),平均RNFL厚度与MD、sLV呈负相关(r=-0.450、-0.440,P0.05)。平均RNFL厚度与视野有效值、MD、MS、sLV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967X+19.508、Y=0.095X-10.858、Y=0.175X+9.187、Y=-0.205X+20.215;二次项方程分别为Y=-0.037X~2+5.208X-93.795、Y=0.010X~2-1.325X+50.111、Y=-0.008X~2+1.103X-15.606、Y=0.004X~2-0.520X+22.232。结论 RNFL厚度检测具有客观评定视野的法医学价值,有望成为评估视野的一种客观、形态学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眼损伤后不同空间频率下阈刺激时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相关指标与视敏度之间的关系,试图探讨运用视觉诱发电位推算视敏度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钝性眼外伤病例81眼以及正常对照眼(199眼)进行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采用不同空间频率的刺激产生视觉诱发电位波,记录各阈刺激时P100潜伏时与波幅。采用统计学方法描述检测结果,并进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阈刺激空间频率(X)与视敏度的对数值(Y)之间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应回归方程用以推算视敏度;各组阈刺激时PRVEP P100潜伏时(X)与视敏度(Y)的对数值存在较好相关性。结论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推算视敏度是一种较客观、准确的方法,在常规眼科检查的基础上,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定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视神经损伤的电视野检查及其与LED-VEP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视神经损伤的电视野检查特点及其与LED-VEP相关性分析,探讨法医学鉴定相关问题。方法 以健眼为正常对照,行双眼电视野检查及LED-VEP检查。结果 64例视神经损伤眼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野改变,其中31例为视神经完全损伤,其视野表现为完全缺损(即黑朦),LED-VEP均无波型诱出;余33例为不完全视神经损伤,视野表现为不规则型缺损,LED-VEP表现为切迹波或P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64例健眼,视野正常,LED-VEP均正常。分析视野与LED-VEP结果两者的相关性,r=0.933(P<0.01,n=64)。结论视神经损伤时应重视视野检查,电视野检查本身有一定的客观性提示,视野缺损程度与LED-VEP异常程度有较为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心源性猝死者窦房结神经突触素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常规检验尚未查清的心源性猝死者的死因。采用 L 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对窦房结中突触素阳性物作计算机图像分析 ,定量检测及其检验处理。对照组窦房结中突触素阳性物平均每视野 1.75± 0 .6 7;在猝死组 10例中 ,A组 5例窦房结突触素阳性物平均每视野为 0 .75± 0 .1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0 11) ;B组 5例平均每视野为 1.88± 0 .74,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4)。窦房结神经组织异常可能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男性下肢长骨的测量及其最大长推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股骨、胫骨和腓骨的人类学测量国内已有报道。用其残骨某一项指标推算该骨最大长国外已有报道,国内尚未见报道[1]。作者对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学处理,并将所得值分别与该骨的最大长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用残骨的某一项指标推算下肢长骨最大长的回归方程。为法医人类学提供资料。表1股骨的测量(单位:mm)测量指标均数±标准误标准差变异系数最大长(Y)425.40±2.14 21.39 5.03全长(X1)421.16±2.02 20.23 4.80转子内髁长(X2)410.53±2.15 21.48 5.23转子全长(X3)399.41±2.06 20.56 5.15转子外髁长(X4)402.21±2.28 22.8…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视神经损伤为研究对象,分析视野与Goggle-VEP相关性,探讨法医临床学视野的客观评定问题。方法以被检查者健眼作对照,行双眼电视野检查及Goggle-VEP检查;应用SPSS软件分析两者数据的相关性。结果80例视神经损伤眼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野改变,其中41例为视神经完全损伤,Goggle-VEP均无波型诱出;39例为不完全视神经损伤,Goggle-VEP表现为仅诱出切迹波或者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80例健眼,视野正常,Goggle-VEP均正常。分析视野与Goggle-VEP结果两者的相关性,R=0.911(P<0.01,n=80)。结论视神经损伤时,视野缺损程度与Goggle-VEP异常程度有较为良好的相关性,Goggle-VEP可作为视神经损伤后客观评定视野缺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P100波空间频率阈值在不同眼损伤情况下预估视力的价值,以期指导相关法医临床学鉴定。方法选取诊断明确、主观视力准确,另眼矫正视力基本正常(≥4.9)的法医学鉴定案例74例,共148眼别。分为4组:屈光间质混浊组(23眼别)、视网膜病变组(31眼别)、视神经病变组(20眼别)、健眼正常对照组(74眼别)。对上述案例进行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记录P100空间频率阈值,并对空间频率阈值与视力的对数值,两者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184眼PRVEP空间频率阈值与视力的对数值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84,P<0.01),说明PRVEP P100空间频率阈值是客观评定视力的良好指标。但不同部位病变或损伤对PRVEP检测结果的影响不同,视神经病变组PRVEP空间频率阈值与主观视力两者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0.4,P>0.05)。结论PRVEP P100空间频率阈值是客观评定视力水平的良好手段,但不适用于严重的视神经病变等伴有视野显著缺损时的视力评定。  相似文献   

12.
卜俊  沈敏  黄仲杰  沈保华 《法医学杂志》1995,11(2):52-54,78
乙醇和正丁醇大量存在于溺水尸体中。其浓度与尸体在水中的浸泡时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温度能影响上述的相关关系。在自然平均温度15—18℃的条件下,运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溺死后不同浸泡时间在血、肺、肝中存在的乙醇和正丁醇含量。其合并后回归方程式依次为y1=115.72+18.24x;y2=-419.71+64.70x;Y3=-303.07+54.87x。研究中发现,溺死后7—13天内,运用本方法来判断溺死时间的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关系,为法医学推断年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西藏那曲地区0~81岁健康人外周血样本105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52例,采用Southern杂交法检测其端粒限制性片断平均长度。各年龄组性别差异作t检验,端粒长度与年龄的关系作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随年龄增长逐渐缩短,且存在性别差异;得到推断年龄回归方程:Y=-16.539X+236.287±9.832。结论人外周血白细胞端粒DNA长度与年龄存在明显相关性,为法医学在分子水平上推断个体年龄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RCC1和XPF基因mRNA及蛋白在不同年龄段健康汉族人群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mRNA和蛋白表达量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法医学年龄推断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收集150例不同年龄段健康汉族人群外周血样,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浆,Trizol法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RCC1和XPF基因mRNA在PBMCs的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ERCC1和XPF蛋白在血浆中的表达量。结果 ERCC1和XPF基因mRNA在不同性别PBMCs的相对表达量均无统计差异(P0.05)。ERCC1和XPF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在不同年龄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不同年龄段组间比较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回归分析显示ERCC1和XPF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年龄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578和-0.844;以年龄为自变量(x),以mRNA相对表达量为因变量(Y),其拟合曲线分别为Y=3.3E-5x~2-0.0261x+1.9175(R~2=0.3244,P0.01)、Y=0.0003x~2-0.0459x+2.0439(R~2=0.729,P0.01)。血浆中ERCC1和XPF蛋白表达量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均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 ERCC1和XPF基因mRNA在PBMCs的相对表达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其血浆中蛋白表达与年龄无关,为建立ERCC1和XPF基因与年龄之间的数学模型提供理论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角膜基质胶原纤维直径变化与死亡时间的关系。方法28只家兔空气栓塞致死后,按死后不同时间取角膜,常规方法制作超薄切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角膜基质0.5μm×0.5μm区域内的胶原纤维,并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反映胶原纤维直径变化的横切面面积(Y1)、周长(Y2)、平均直径(Y3)、等效直径(Y4)4个参数,所得数据用EXCEL2000和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死后0~72h内,角膜胶原纤维横断面的面积从1131±53nm增加到1628±26nm,周长从132.8±23nm增加到167.5nm,等效直径从38nm增加到45nm,平均直径从37.71±6nm增加到44.89±5nm。结论死后72h内,角膜基质胶原纤维直径随死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4个参数有望作为判断死后时间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