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晓津 《人民检察》2023,(13):27-30
加强新时代网络法治工作是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坚实保障。网络法治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系统推进、坚持开拓创新。检察机关应立足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聚焦“四大检察”职能,加强对网络立法、执法、司法、普法以及专业化建设等在检察环节的系统谋划和针对性落实,更好地发挥法治在网络治理中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教育还存在法治教育课程中网络法治教育的内容有所缺失、法治生活中大学生的法治体验不够完整、法治教育活动的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文章认为培育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通过优化网络法治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健康有序的法治生活,推动网络法治教育活动见实效。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法治思想系统回答了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和施工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思想旗帜和理论灯塔.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高立法工作质量效率,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政法领域改革,加快法治经济建设,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权力制约监督,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建设新型国际法治,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我国从法治大国走向法治强国.  相似文献   

4.
蔡宝刚 《法学》2022,(1):3-19
保证国家安全是当代中国的头等大事,国家安全日趋稳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重要历史性成就。法治是保证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本方式和根本之策。习近平通过论述我国国家安全风险形势、依法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等问题,阐释了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通过论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问题,阐释了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论述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各环节建设等问题,阐释了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总体进路;通过论述维护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等问题,阐释了新时代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习近平国家安全法治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为我国新时代取得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性成就奠定了理论基石和提供了行动指南,对我国在新征程上不断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法学》2014,(6):15-26
网络公共空间能够形成、传递和表达公众的意志和利益,是政治过程的初步形态,反映了社会的自由化。法治应用于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要求建立满足不同主体需求的秩序结构,同时保障民主价值和公民的自由权。它形成建设法治社会和控制国家权力的双重治理目标,也体现了网络治理的双重结构。软法之治和硬法之治是不同的工具,它们既明确了责任主体,也充分利用了服务商和公众的参与。作为两种效力实现模式,过程控制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司法控制则是法治终端,其成效不彰影响治理效果。国家针对公民信息自由的积极义务主要是信息公开和打击谣言,针对言论自由主要承担消极义务。当以国家义务之履行检视治理行为的合宪性。  相似文献   

6.
正"法治精神"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安全、人权以及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法治价值观的结晶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为顺应环境变化,进一步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构建民主法治型的行政组织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通过合理地设置机构,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推进电子政务等方面的民主法治建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法治型行政组织.  相似文献   

8.
林宇清 《法制与社会》2013,(14):143-145
十八大以来,网络反腐又开始新一轮的博弈,越来越多的腐败事件在网络中进入公众视野,社会的反腐败工作表面上得到大力推进,犹如经济危机前夕市场的虚假繁荣,实际上网络反腐中存在的诸多漏洞不可小觑。本文根据实际调研与理性分析,就网络反腐的现状,网络反腐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正负面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最后提出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如何进行网络反腐的建议。如建立健全关于网络信息收集举报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以网络为起点的电子信息公开平台,架起网民和政府部门的连接;提高举报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建立新闻媒体和司法独立等。  相似文献   

9.
法治的法律:人化的道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探讨法治条件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宗旨,提出了法治之法律是人化的道德这一新的命题。文章认为,一方面,法治是一种人化的道德需要,另一方面,法治也是主体普遍道德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表达。人化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公平、普遍、人权、自由、秩序、公开、程序和发展等,相应地,法治之法律必须以记载并确保主体的这些道德精神需求为宗旨。文章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以法治推进道德,可否?”这一问题,并给予相关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其发展层次,法治可以分为浅层法治与深层法治,而根据其涉及的问题领域,法治又可以划分为经济法治、政治法治与社会法治.法治是生成与发展的结果.只有通过以依法而治为核心的浅层法治的建设,通过公民抵制政府不法行为的抵制权利的确立与宪法化,通过政府赔偿制和问责制的建立,中国才有可能建设戍为以自由和平等为价值取向的深层法治;同时,只有通过经济法治的建设,把成熟的经济市场中的经济规则转化为政治市场中的政治规则,才有可能扩展为政治法治与社会法治,从而实现全面法治.  相似文献   

11.
辛鸣 《政府法制》2014,(32):10-10
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中国。现实表明,社会领域的治理问题仍然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构成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一个显著短板。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深化法治的固本之举,是法治一体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首先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诸多矛盾,并从对矛盾的分析入手,厘清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七个。  相似文献   

12.
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标,要加快法治进程,就必须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国家的法治进程中来。本文通过阐述公众参与及其基本价值,试图指出法治国家与公众参与的密切关系,同时针对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现状,提出加快推进公众参与法治进程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网络市场监管的行政法治转型是在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和法治转型的背景下出现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的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网络市场监管面临着创新性、协调性、绿色性、开放性、共享性转型,从而推动网络市场监管实现从网络管理到网络治理、从行政监管到法治监管、从一元管理到多元协同、从本土治理到全球治理、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五大转型。加强网络市场监管的行政法治转型是促进网络市场繁荣、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不可缺少的权力 ,同时也是一种应当受到限制而又很难加以有效控制的权力。如何在行政自由裁量权问题上将社会发展所激起的行政权力扩张需求与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协调一致 ,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总量的增长为行政法治基本框架制度所容纳 ,避免旨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行政权在其运行过程中过多地牺牲法治价值和个人利益 ,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始终未能摆脱行政自由裁量权泛化趋势的困扰 ,而我国行政法治理论则对此极少关注 ;有关自由裁量权的研讨更多地聚焦于滥用及控制方面 ,但对滥…  相似文献   

15.
全球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猛,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互联网不但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而且成为法治建设的助推器:一方面,互联网在人权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监督模式和民主模式的转型,有效地制约了公权力的膨胀和滥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的发展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新的人权危机和民主危机.除此之外,网络世界的自由和秩序问题时常发生冲突,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直接关涉法治建设的程度.只有完善互联网人权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沟通机制,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秩序,才能使上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人治孰是孰非一直以来是人们探讨的话题,我们在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上,有些人治的思维和思想却一直处于认识的空白区域,迟迟得不到客观地认识,因此更无从转化和改善。近年来,随着信息不断地公开化与透明化,公民通过网络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直接参与,无疑推进了我国的法治进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这次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本文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出发,以法律人的眼光审视这些现象产生的成因和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莹 《法制与社会》2015,(7):175-176
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但归根结底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延伸.网络空间日益发展壮大,但规范网络的法律法规却严重滞后.本文指出建立起有效的法治秩序,尽快地使网络空间从无序向法治过渡,不仅是网络安全和自由的需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叶洪和 《行政与法》2006,1(12):122-125
刑法理念在刑事法治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一直偏重于刑法规范的法治化,而忽视了与之相应的刑法理念的法治化,使得传统刑法理念仍依着惯性持久地存在,并深刻影响乃至困挠着我国当代的刑事法治建设。为此,我国应当致力于破除传统刑法理念,树立人权保障观、刑法谦抑观、社会防卫观、刑法理性观等现代刑法理念,并以此指导开展刑事立法、司法工作,以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刑事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政法学刊》2021,(5):60-68
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指在国家法治发展进程中,某些区域先行取得法治建设的重要进展所形成的具有先导或示范意义的法治区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种崭新探索。不能简单地认为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是传统的政府推进型法治,法治建设先导区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社会经济生活的先行,是法治发展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无论从理论上而言,还是从实践中来看,法治建设先导区域概念本身都体现出鲜明的法治社会内涵。并且,法治建设先导区域的型构必须将法治社会作为重要抓手和实践路径,在实现了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下理解法治建设先导区域,通过多元社会力量的发挥实现区域法治的先行。  相似文献   

20.
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法治的实现,亟待科学法治观念的正确引导。在推进我国经济法治的过程中,至今仍有许多错误的法治观念正在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经济法治的深入发展。加入WTO之后,为了顺利推进我国的经济法制建设,实现我国经济法治的目标,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政府公务员、广大市场主体走出下列妨害经济法治的观念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