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是中国古代流传最早的成体系书,自古被誉为"群经之首,百家之源"。它的内容丰富,文字古朴,保留了许多上古的史料,亦给后人研究上古文化提供了便利。在《周易》经传文本里,记载了大量的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经几代的法律人的共同努力,使《周易》的法律文化经过了"从疑到肯、从注到解、从零到整"的发展过程。在《周易》经传的文本里,记载着大量诸如"讼"、"狱"、"刑"、"罚"等法律现象。本文通过简述《周易》中《噬嗑》、《解》、《贲》、《丰》、《旅》等卦中的象辞,分析了易学文化对中国古代法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弁言 法律思想的研究,在考察各个时代关于法律本质之思想上的变迁与发展。凡属科学的研究,都不能忽略历史的考察,法学当然亦不能例外。一种科学能够发展到最后的阶段,固然是得力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硕学大儒之苦心孤诣,但是温故而知新,回顾了已往的经历,对于目前情景,自然能够获得更深一层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制教育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控制人心,达到人们守法,社会有序的目标: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的理论,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拓展与完善,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法家的法律统一思想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困惑。  相似文献   

4.
胡兴东 《北方法学》2014,(3):131-140
中国古代法律形式结构要素的变迁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合理化、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华法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中国古代成文法的法典化、法律解释的多样化和判例法的非主流化是法律形式变迁的基本特点。三者在不同时期出现过以某种法律形式为中心的发展,但都暴露出各自缺点。明朝至乾隆年间,是三者的综合时期。乾隆朝时形成了以成文法典为纲,可变性较强的条例为主体,及时性、特殊性和准确性为优势的判例制度为补充的法律结构。三者形成了各有分工但又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法律形式结构体系,使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建设上形式结构完成了合理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男尊女卑"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它不仅仅是伦理道德规范,而且也是法律规范,而且正是通过将之上升为法律规范后产生的强制作用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这一伦理规范的社会影响,以致这种理念根深蒂固,不仅影响了古代人,甚至在某些当代人的意识中仍留有较深印记。文章就中国古代"男尊女卑"观念的思想基础及在身份、婚姻、继承、刑事等方面的法律表现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6.
尽管我国一直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传统,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国自古至今都不存在法律程序。其实从上古时期的商殷时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程序性的法律规定,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改进与完善。本文以历史发展的进程为线索,从古代、近代、现代中国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法律程序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以期能够完善现阶段法律程序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古典中国法律解释的哲学智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谢晖 《法律科学》2004,22(6):17-26
"仁道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仁道精神"的核心在于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在此影响下,古典中国人的法律生活充满了温情的协调色彩,追求情、理、法的和谐统一。古典中国法律的使命主要是为了辅助地求取一种符合"仁道精神"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构筑西方社会追求的那种符合个性自由精神和"科学意识"的社会生活。在古代中国,法律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人们并不通过法律达到某种"真知",法律主要执行着实现"仁道精神"的功能,法律经常被变通,甚至被替代。当情与法或善与真发生冲突时,法便要让位于情,真要让位于善。中国古代法律解释中的趋善抑真恰恰就是对实践之善的趋向和对法定之善(真)的抑制。正是这样一种法律解释的价值追求,才使得法律即使自身不能很好地实现德礼教化的功能,也能通过一定的法律解释而通达教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上,道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法律是外儒内法,兼采众家,而以道统摄之。因为道的唯一性和来自与它的道法执一、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君主专制之法提供了最终的理论依据:阴阳和合的观念又导致了德刑并用但又得主刑辅的法律传统:无为而治的观念又为无讼的传统提供渊源。道给中国古代文化和法律传统提供了坚实的宇宙论基础。是传统法律的法律文化的另一个基础。中国传统法律外儒内法,兼采众家而以道贯之。  相似文献   

9.
文章记述了沈家本先生在我国清末时期的重要修律思想与活动,如“轻刑主义”,“罪刑法定主义”,“法律平待适用原则”等。文章较全面地阐述了沈先生的法律思想,给我们后来的法律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0.
齐皇 《法制与社会》2011,(29):293-293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精神文化财产,海瑞的法律思想是明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我们法律历史的一笔财富。通过对海瑞法律思想的分析,得出海瑞法律思想的思想渊源、实践及影响,最后对其思想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独具特色。那么,中国古代孝文化的起源如何,其形成后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在这变迁运动中中国古代法律起了什么支撑作用,这种支撑又是如何将孝文化制度化并固化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间孝文化又经历了哪些变异等,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秦汉以降的律令将中国古代孝文化固化为了制度体系,内化为了文化传统,此后孝文化与法律互相浸染、共生共长,因此孝文化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对中国古代孝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以明确当代法律传承的目标和路径。传统法律支撑中的若干糟粕必须抛弃,但其良性遗产我们可以传承,以为建设现代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所用。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对中国古代孝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以明确当代法律传承的目标和路径。传统法律支撑中的若干糟粕必须抛弃,但其良性遗产我们可以传承,以为建设现代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所用。  相似文献   

12.
徐忠明 《中国法律》2008,(6):40-41,109-111
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中,梁治平曾经写道:虽然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初版於1947年,但是今天读来仍能启入神智,令人耳目一新。这不是偶然的,它与瞿同祖采用的独特研究方法与丰富文献资料密切相关。只是,今天看来,本书的不足也不必讳言.而其原因乃是,作者对以下两个方面强调不够: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一直在进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为现实、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原因、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提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有效措施: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必须要研究当前法治实践中产生的各种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否正确必须要用当前的法治实践来检验。  相似文献   

14.
吴革 《中国法律》2008,(3):36-37,101-10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不仅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蹟,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最好的变法图强时期。所谓的变法,更多的是学习借鉴他国的法律制度。短短三十年,就已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人称这是一个法律移植时代。回顾一下这个法律移植时代,我们发现移植的不仅仅是法律文本,而且包含法律思想、司法体制、法律文化等等。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是确立于本世纪初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此前,《大学衍义补》、《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等书中已出现有关对前代法律思想的资料汇编和简要论述,但由于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法律思想史尚未成为独立之学。近代西学东渐以后,随着西方的学科分类模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对传统史料进行重新整理、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独立学科,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为线索,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在本世纪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中国传统学术中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学案”体最据代表性,其例可参《宋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法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对城市的管理,制定了大量的城市管理法律,其中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和市政管理法律以及城市管理机制之法律规定等.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法家在相互独立发展时期拥有各自学派的法律思想理论并且在这一时期中国法律文化呈现是多元化共存的局面.而儒法合流时期,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塑造成形起着特别重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开始走向自我完善.本文立足于分析儒家和法家在这两个时期的经典法律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论证这些学说相互作用是导致儒法合流之下形成特有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8.
法律和内部控制都是制度,因此,法律制度中会有内部控制思想。本文概要性地探究了我国西周法律制度、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及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中的内部控制思想,在此基础上,得出若干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自然和谐——法的价值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价值是舶来品,西人对法律公平等价值总结虽可放之四海皆准,然此人类中心式的思想成果忽视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准则的总结。提取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合理内核,营造现代中国法律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对中国未来发展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对情况特殊的案件,司法机关放弃有关法律的适用而依据情理作出变通处理,是为“屈法伸情”。“屈法伸情”能实现实体公平,使人们心悦诚服,有利于社会和谐。由一定法律制度严格规制下的“屈法伸情”则无破坏法制之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