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对《中图法》第四版电子版法律类号中存在的涉及广义借号法类号编号方法的3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借名实施法律行为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名行为是指借名人使用出名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其在法律结构上包括内部借名的约定与外部借名行为,可以区分为直接借名行为与间接借名行为。对于直接借名行为的法律效果,应依据第三人是否知情及其意愿类推适用表见代理,或者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进行解释;而间接借名行为实质上属于间接代理。  相似文献   

3.
武鲁华 《法制与社会》2013,(30):100-102
本文将从实践中遇到借名购买经济适用房纠纷入手阐述借名购买经济适用房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对提出法律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颇受争议的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作为一种我国城市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已十余年,但执法实践表明这种管理模式困境重重:欠缺执法依据、职权划分转移不清,借法执法现象普遍等,调查研究城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制肘与症结问题,出台相应对策,对推进城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图书拒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 《政法学刊》2003,20(6):91-92
高校图书馆图书拒借现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而复杂的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把非合理的拒借降到最低限度,我们应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降低图书拒借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借冒名贷款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在处理借冒名贷款问题的,实践中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防范和解决处理借冒名贷款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借冒名贷款仍然得不到根治。笔者通过分析借冒名贷款发生的行为与原因,利用远程身份验证系统从技术上为解决借冒名贷款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肖燕雄 《时代法学》2010,8(4):20-26
在我国,新世纪以来几件为公众周知的事件促生了一些人所称道的法规和案例。“因事成制”的思维和路径契合我国文化传统,是“因势成事”的具体表现。“因事成制”可以创新制度,也可以进行法律移植。“因事成制”有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既体现了政治家使新闻传播权利“软着陆”的智慧,又有着深厚的法学理据,论题学法学、伯克利学派,以及哈耶克的有关理论等皆可使其得以证立。“因事”包括“借事”与“造事”,新闻法制变革借事成制已有,而造事未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诸如限购令、限贷令等一系列房价调控政策以平稳房价.但是,受利益驱使,许多人采取各种手段予以规避,借名购房行为正是其中之一.借名购房行为虽在概念表述上具有单一性,易让人误会为一个单一的法律行为,但其本质上却是由一个借名协议与一个买卖合同构成的合同联立.借名协议与买卖合同间有相互依存关系,对其效力不可以简单判断,而应当综合考虑,但因实践中的借名购房纠纷多源于对借名协议效力的争议,因此问题可以简化为对借名协议效力的判断.而通过梳理《合同法》第52条,借名协议只可能是因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至于借名协议是否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一概而论,应作类型化分析,根据借名原因的不同而分别认定.并且,即使借名协议被认定为无效,买卖合同也未必无效,依信赖保护理论,当出卖人对借名协议善意且无过失时,应适用合同强制有效制度,肯认买卖合同之效力;反之,则否认其效力.  相似文献   

9.
姜承君 《法制与社会》2013,(20):175-176
借冒名贷款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在处理借冒名贷款问题过程中,实践中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防范和解决处理借冒名贷款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借冒名贷款仍然发生而不得根治。本文试运用法律分析技术对借冒名贷款发放相关人员主观和客观行为进行分析,明晰借冒名贷款的几种情形,探寻借冒名贷款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为解决借冒名贷款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不动产物权变动系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进而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我国台湾地区的借名登记契约是经实务长期发展而来,当事人之间自行约定,一方以他方名义登记财产之权利人,但仍保留财产之使用、收益及处分权限。其定约目的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对于其有效性,司法实务和学说上均有争议。厘清借名登记契约的概念性质、意义和效力对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理论丰富和实务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滕英杰 《法制与社会》2010,(23):120-120,139
本文所探讨的骗借行为是指发生在自然人之间,一方采取隐瞒事实的方式,获取对方钱财的情况。由于借款原因、用途、归还情况等各不相同,该类行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容易引起争议。本文试从对比民事欺诈和诈骗罪的概念,采取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分析方法,对骗借他人钱财的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霍燃 《法制与社会》2013,(5):233-234
随着近些年房地产市场的大热,房产价值的不断攀升,关于房子的纠纷也越来越多。虽然《物权法》明确规定不动产产权的归属和内容依据不动产登记簿的登记确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房产登记名义人与实际权利人不一致的情形。而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借名买房的现象开始频频发生,由此引发的房产纠纷也逐渐开始被各界所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房产借名登记中所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对借名登记购房协议的效力、风险防范及特殊情况加以梳理。  相似文献   

13.
借名买房之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名买房是指当事人一方(借名人)经他方(出名人)同意,以他方名义买房并登记,且房屋归属于借名人一方的行为。当事人常订有借名买房协议,综合合同法上的有名合同类型以及学理上关于典型合同与非典型合同的理论,该协议应属混合合同。对该合同的法律适用,应采"结合说",依个别给付所属合同类型的法律规定加以判断。借名登记中,出名人为房屋的登记名义人,而借名人为房屋的实际权利人,从而导致该房屋上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发生分离,在确定房屋归属时,应区分是否涉及第三人利益,以划定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的保护范围,并以此规范房屋物权变动。  相似文献   

14.
隐名出资的股权状态,不同于“出资人—股权—公司”的传统认定结构,涉及对内对外多重法律关系。现有相关规定深受契约法思维定式的影响,忽视了公司的程式地位,不仅使得股东认定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摇摆,而且严重困扰隐名出资的制度定型。从组织法视域出发,隐名出资可分为“借名取利型”和“借名经营型”两种类型,基于此,能够在公司程式运行、股权争议状态、善意取得等环节合理划定各主体间的关系,完成隐名出资的完整应用。此二元类型的划分以“行权”作为核心要素,从公司关系角度分析“名实分离”的两个主体与公司之间的关系,通过重点识别实际出资人在组织法中的规范位置,实现对隐名出资的理论解读。  相似文献   

15.
仁民 《政府法制》2012,(26):42-44
毛泽东一辈子不关心钱,嘴里很少说钱的事,口袋里一般不装钱,平时也不亲手花钱。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没被钱烦恼过。在他的一生中,还曾多次向人“借”过钱。 借钱为帮助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  相似文献   

16.
对于规避限购令之借名购房行为,一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属于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应认定无效,而所购之房屋应归名义购房人所有。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借名购房可分为三种类型:名义购房人实施购房行为型、事实购房人实施购房行为型、冒名实施购房行为型。名义购房人实施购房行为型借名购房行为的性质属于间接代理,其内部关系中委托合同虽然只是违反有关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意见的有关规定,并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但其中关于名义购房人将购得的房屋所有权转移给事实购房人(限购对象)的内容,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应当认定为无效合同;而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系另一份独立的合同,属有效合同,应受法律保护。事实购房人实施购房行为型借名购房的名义购房人与事实购房人之间构成直接代理关系,名义购房人是本人(被代理人),事实购房人是代理人。冒名实施购房行为型借名购房行为属于无权代理,该合同在被代理人(名义购房人)追认之前,属于效力待定合同。  相似文献   

17.
非法署名行为违反了<著作权法>,是一种学术腐败行为,应当加以制止.挂名行为、借名行为和冒名行为是常见的三种非法署名行为,应当对这类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8.
对于决定“借精生子”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线绝地逢生的希望,还是一枚难以下咽的苦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金融机构"借名贷款"纠纷频发,此类纠纷能否妥善处理,关系到金融秩序及社会稳定。"借名贷款"纠纷处理的核心问题是法律关系及还款责任的认定。原则上应认定名义借款人为借款合同相对人,并承担相应的还款责任,其与实际用款人之间另形成单独的借款关系或其他法律关系;名义借款人在特定情形下得以依法免除还款责任,但名义借款人必须充分举证。  相似文献   

20.
婚姻自由是人类社会、婚姻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婚姻自由包括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在现实生活中,贯彻实施这一原则,必须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