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解决环境问题,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制定《循环经济法》,对于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促进中国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循环经济法》应该设计为循环经济政策法,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循环经济活动实行科学的法律调整”的原则,坚持3R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综合调整原则。应该建立健全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制度,例如循环经济计划(规划)制度、经济刺激制度、政府扶植制度、科技支撑制度和示范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绿色采购制度、行政考核与问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循环经济名录制度、生态工业园区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规制问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随着我国循环经济法修订草案于2007年8月26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规制向法制化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深入探讨循环经济规制的伦理基础与价值诉求以及构建我国循环经济的规制模式.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我国2007年《循环经济法草案》。在探讨循环经济规制的伦理基础与价值诉求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发达国家规制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和先进立法.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规制模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蓉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6,(2):28-29,91-94
经过2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国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相当严峻,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前景来看,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既是缓解中国资源约束矛盾并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由於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障和引导。因此,通过立法推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内生要求。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循环经济视野下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设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  相似文献   

5.
燕传礼 《江淮法治》2011,(17):40-41
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涡阳县党校教员李翔一直关注皖北发展中循环经济工作开展情况,她说:“虽然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施行.但就皖北地区来说,循环经济工作仍有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人们发展循环经济意识淡薄,资源利用率低、资源不经循环利用直接排出或扔掉等现象极为严重.既增加了资源使用成本和产品成本。浪费能源资源,又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是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改革和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设计合理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惊涛 《法学杂志》2006,27(5):40-43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设计合理的法律制度,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8.
《公民与法治》2013,(10):F0004-F0004
2012年以来,涉县井店镇紧紧围绕县委“一城四化三更加”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主城区,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该镇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镇党委被评为“河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井店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被列为省“3255”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被市政府授予“邯郸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相似文献   

9.
《公民与法治》2008,(9):F0002-F0002
近年来,遵化市坚持以科学发展示范市建设为总缆,紧紧围绕“中等城市、和谐遵化”的奋斗目标,强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多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河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市,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93.6亿元,财政收入23.03亿元,预计今年可完成生产总值338亿元,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分析了滨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滨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五项滨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山阳县发展计划局以规划为引领,依照“十一五”规划和该县突破发展的总体思路及要求,认真编制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起草并印发了《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启动了“十二五”规划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循环经济国际法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详细阐述了建立循环经济的立法的必然性,循环经济的国际法框架研究,提出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高效、循环利用资源,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循环经济下的一种新的资源观,可以减少对稀缺物质资源的依赖。本文依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点,提出了生态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的概念,试图提供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葛君 《行政与法》2007,(10):38-40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本文重点探讨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完善的法律来保障,本文在指出山东省构建循环经济立法时应当遵循的立法导向和立法途径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构建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建议,以促进山东省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循环经济的法制障碍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俊然 《河北法学》2005,23(10):64-69
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法律应该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还存在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这些制度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障碍。在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本质以及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创新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和谐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国家的法律支持,但现行的法律无法满足从全局的高度统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并将其定位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应创设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绿色GDP制度、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抑制废物形成制度、产品回收利用制度等十大法律制度。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过程中,还要理清和调整循环经济促进法与环境法、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循环经济与我国政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出路。本文通过论述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中国的战略选择,探讨了循环经济的特征与优势,分析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结合我国国情,从宏观层面提出我国政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因此,通过立法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循环经济制度,是此项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应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将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经济道路的内容写入国家宪法,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和相关法律,调整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创建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使我国的经济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在传统经济形态框架下产生的环境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本文以循环经济理论的产生为切入点,结合生态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因素来分析循环经济的概念,对循环经济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情况分别进行了阐述,提出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环境法的原则体系应该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环境法的理论与实践,逐步推动传统环境法向当代环境法的整体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