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的发展,法学研究的深入和法学新兴学科的出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局限性已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要真正满足法学研究的需要,法律学科信息库应建设成以学科为中心,主题和子题内容纵横交错、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法律学科信息库。  相似文献   

2.
一、2007年环境资源法学研究概况 本年度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对环境资源法学基本理论的探索加深;跟踪立法实践,研究立法中的环境资源法律问题;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能源法、空间法等问题进入研究视野,法学研究体系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3.
我国信息法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国外信息法学研究的概况与特点,分析了中国信息法学的研究基础、重点领域以及在我国的信息法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我国信息法学研究与法制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梳理国内信息法学的研究方法入手,归纳现有的方法成果,并通过对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得出对信息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启示,从四方面探讨信息法学方法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2001年环境和自然资源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学术研究概况 2001年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的规模和水平有很大提高,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展,标志着这一新的法学分枝学科正在日趋走向成熟. 2001年初党和国家将环境资源保护提到治国富民安天下的新的战略高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环境观日益深入人心,推动着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迅猛发展.本年度环境资源法学学术研究的特点是:第一,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展,环境法学体系更加成熟.以往环境法学主要限于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200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重点研究了国土资源法问题,基本界定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国土资源保护三位一体的环境法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一般不依赖大量的科学实验,而是以占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是对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和再创造,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是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关键。从事法学研究也是这样,需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7.
从信息传播活动的法学特质、信息传播法律关系的特性、信息传播法学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信息传播法学的现实性和发展性等五个方面分析我国信息传播法学的研究状况,论证我国信息传播法学体系的建构,指出信息传播法学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传播法制和传播职业道德,并强调运用法学、伦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搜索引擎的基本类型,分析了Yahoo.搜狐、Google等通用搜索引擎与仪知、Findlaw等法律专门搜索引擎的特长,结合法规、案例、专题信息等几种重要法学信息资源的特点,讨论了如何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检索网上法学信息资源,提出了将利用搜索引擎检索网上法学信息的方法作为一门科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法学文献信息工作为法学创新提供文献保障、法学文献信息工作为法学创新提供技能支持、法学文献信息工作为法学创新提供查新服务、法学文献信息工作为法学创新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法学文献信息工作在法学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基本理念的概括、提炼和科学抽象,是环境资源法学科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环境资源法学目的、价值、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非自愿移民是中国移民问题中的最主要形式和突出问题。非自愿移民权利的保障与保障人权、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相关。应当从行政法的角度加强对非自愿移民权利的行政程序保障,特别是从健全移民过程中的听证程序出发,针对移民过程中当事人数量众多的情况,建立听证代表人制度,以保障移民当事人参与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雷鑫  肖斐 《行政与法》2007,(3):110-112
情势变更原则作为民法的重要原则,是体现民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合同法未规定情势变更原则,给我国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障碍。鉴于民事法律的完善,有必要在未来制定的民法典中规定情势变更原则。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峥 《法学论坛》2003,18(3):42-47
系统科学理论的核心是它的方法论。对个别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专项分析模式虽有必要 ,但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今综合化、整体化、体系化的研究思维趋势。本文运用科学的系统论 ,从价值构成原则系统的要素、原则系统的稳定性与模糊性以及原则系统的位阶结构等方面对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研究进行初次理论尝试 ,并作出不同于传统法律语境的“另类”诠释 ,以阐明建立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Justice Quarterly》2012,29(3):447-472
Despit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some of the ide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 postmodern critique, critical theory building in law and criminology increasingly is subjected to the wholesale advances of this growing, albeit heterodox, school of thought. One greatly underexamined component of postmodern research is a provisional treatment of how its various formulations might suggest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criminal justicians, their research, and their practice. Accordingly this essay assesses core themes (both soci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nforming the regard of this perspective for theory construction in law and criminology. Several topics are considere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society, role formation, human agency, discourse construction, knowledge or sense making, and social change. Building on Milovanovic's conceptu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modernist and the postmodernist projects, the author concludes by speculating on what a model of postmodern conceptual synthesis might encompass, and on how this vision of reality promotes a more humanistic justice than the conventional forms of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15.
Laws of intestate succession determine how the estate of a person who dies without a will is distributed. Researchers have struggled with the question of how to infer the donative intent of persons who die intestate.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unmarried committed partners, we compare the usefulness of two methods of social research for informing intestacy law: will studies and interviews with living persons about their preferences for estate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 some groups of unmarried committed partners, will studies may not adequately reflect the extent to which intestate decedents wish their partner to share in their estate.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a clos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espondents' actual wills, when they had them, and their distributive preferences on hypothetical scenarios.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as they relate to an examination of which sources of social scientific evidence are most useful in informing the law of intestacy.  相似文献   

16.
如实告知义务是保险法中诚信原则的具体体现。近年,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与如实告知义务有关的保险人拒赔纠纷或投保人骗保案件不减反增。因此,透过这一表象,有必要对我国告知义务制度的合理性、规则的可行性等深层次问题重新进行审视,并对我国立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言献计,以期对我国的告知义务制度的合理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规定了经营者的说明义务,但不具有强制性,对在线经营者强制说明义务的立法更落后于国际社会。从网络交易的远程性、虚拟性出发,为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终极价值追求,应对BtoC中的卖方和IPP网络平台提供者做出强制说明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18.
论医疗机构违反告知义务的医疗侵权责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立新  袁雪石 《河北法学》2006,24(12):42-48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医疗机构义务是"软义务".医疗机构的告知义务是一种法定的合同义务,体现了法定性和意定性的交融.医疗行为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有必要将意定性的告知义务上升为强行性的法定义务.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包括充分知情权和自行决定权.医疗机构违反告知义务的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具有特殊性:判断医疗机构的行为是否构成违反法定告知义务必须以患者的医疗期待为基础;损害事实包括现实权益损害和期待利益损害.  相似文献   

19.
论交通肇事犯罪人的特点及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洪宪  曾彦 《北方法学》2009,3(3):63-68
交通肇事犯罪人属于一般自然人主体,具有与传统犯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交通肇事犯罪人在主观上是过失心态。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加重处罚情形,交通肇事犯罪人的共犯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特殊处罚情形,交通肇事后行为人遗弃被害人的,应当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处罚。应当从刑事立法、刑事政策、犯罪学理论三方面入手,加强对交通肇事犯罪人的预防和惩处,有效防止交通肇事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王莹 《法学研究》2012,(3):126-145
在我国刑法定性加定量犯罪定义模式下,如何对刑法分则中的情节和数额要求即所谓定量因素进行教义学解释,明确其在犯罪论中的体系性地位,继而确定其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刑法学上难解的"理论之结"。通过剖析构成要件的不法类型本质与诠释学特征以及我国学界关于构成要件质与量关系的见解,可以看到被司法解释补充与修改的我国犯罪构成所具有的特性它不仅是德日刑法理论意义上的为行为不法与结果不法划定预设空间的不法类型,也是一个包含了基本构成要件、加重结果、客观处罚条件以及其他刑事政策因素的"类构成要件复合体"。由基本构成要件的行为不法和结果不法组成的"构成要件基本不法量域",为界定我国刑法中情节和数额要求的犯罪论体系性地位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