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标淡化理论是为了解决商标混淆理论的局限性而产生的.商标侵权制度一般强调保护商标识别的唯一性,而商标淡化制度是对有务件的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提供保护,以此类商标识别性的强度为着眼点,从而不同于商标权保护制度.建立在商标权保护理论之上的广告功能变迁说、表彰功能变迁说和商标显著性保护说都不能揭示商标淡化制度的实质.商标权人的商誉、社会购买秩序利益以及国家战略利益共同构成了商标淡化制度保护的实质.三者各居其位,保持均衡,商标淡化制度适用的主体性要件也因此得以构成.因商标淡化制度着重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故宜将其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中.  相似文献   

2.
商标淡化理论与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西明  易萍 《法学论坛》2005,20(3):45-50
作为一种立场选择,立法者将驰名商标淡化纳入商标侵权行为之列,而将其他商标(包括著名商标)淡化排斥在外,其理念基础是驰名商标内含有较为丰富的价值。判定驰名商标淡化既不需要考虑淡化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也不需要考察驰名商标是否存在被淡化的可能性,而只需考察驰名商标是否被“另类使用”。我国商标淡化立法需要在商标淡化的性质评判、法律后果以及特殊情形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优盘”商标被撤销的结局,已经表明不完善的商标管理,将使企业面临商标淡化的风险。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的一些典型案例,分析商标淡化的现象及其在法律和商业层面的不利影响,讨论商标淡化的发生形态和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着重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预防、避免商标淡化风险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美国法院在审理商标淡化法案件时各自为阵,有的法院倾向于实际淡化原则,有的法院热衷于淡化之虞原则,结果迥异.商标淡化理论的这种不确定性,让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陷入困境.驰名商标应当得到与其属性相当的反淡化保护.分清不同原则各自的适用范围才是走出困境的应然之举.固有显著性商标的淡化宜适用淡化之虞原则;获得显著性商标的淡化则宜以适用实际淡化原则为主,兼及淡化之虞.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商标淡化诉讼中,一直存在“淡化可能性”与“实际淡化”的证明标准之争。2003年,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审理莫斯里案而首次介入。表面看来,最高法院已将标准统一为“实际淡化”,实则依然模棱两可,而根据反淡化和禁令救济的基本法理,证明标准又只能是“淡化可能性”。可见,问题远未解决,争论仍将延续。鉴于商标淡化理论的影响早已超出美国国界,研究这一问题对我国亦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标淡化保护是在传统商标混淆原则之外,赋予特定类型商标的一种高于普通商标的保护.商标淡化的理论基础首先必须明确这种特定利益是什么,但理论研究、立法和司法实践有关淡化的研究均没有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就是由于对淡化保护对象的模糊和不确定,才导致淡化理论存在众多争论.从淡化保护的对象出发,对商标淡化理论中有较大争论的若干问题进行论证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魏森 《知识产权》2010,20(1):77-81
最高人民法院为规范驰名商标保护而制定的相关司法解释(法释[2009]3号)未能对《商标法》第十三条作出正确解释。其主要问题在于,对“容易导致混淆”和“误导公众”做不同的解读,擅自引入淡化理论却又把“混淆”和“淡化”混为一谈,对商标淡化的构成条件缺乏明确认识。在《商标法》未修改前,最高人民法院应加强对商标淡化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待条件成熟时提出修改建议,而不是擅自将“减弱驰名商标的显著性”作为认定侵权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尹西明 《河北法学》2006,24(3):38-42
商标淡化侵权的构成要件是商标淡化侵权理论的核心内容,学界应当敢于直面在此问题上存在的诸多观念性冲突.各国在确定商标淡化侵权的构成要件时,可以根据其立法背景在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注册商标与未注册商标的"另类使用"中做出相应的立法选择,但却不应将淡化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特定商标被淡化的可能性或者可能造成误认作为商标淡化侵权的构成要件 .我国商标淡化侵权立法完善的主要任务是对<商标法>第52条和<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 6条和第13条进行修改,同时还应增设商标淡化侵权的例外性条款.  相似文献   

9.
国际商标协会前主席Mr.Mostert曾说过,"地球村上的和谐正越来越取决于对国际贸易标志的恰当的保护,因为地球村每天正是通过这些标志知晓、选购商品或服务。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已发展成为全球贸易体系、国际贸易关系以及国际诚信原则的象征。"商标显著性关系到商标保护的范围,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显著性的强弱决定商标保护的宽窄。商标反淡化理论的提出为进一步保护商标的专有权使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商标淡化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商标淡化是指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损害、玷污其商誉的行为.它突破了传统商标权的保护范围,有自己独特的构成要件.从性质上说,商标淡化既是一种侵权行为,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损害消费者及一般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美国《商标淡化修正案》中的利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商标淡化修正案>实际上是企业商标战略利益折中的产物.美国国会采用"利益平衡"之术确立了"淡化的可能性"原则.同时又将受该原则保护的商标范围大大缩小,并明确界定了相关概念及其范畴.该修正案在进一步强化大型企业的商标利益同时,却加重了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商标淡化风险.  相似文献   

12.
脆弱的商标     
吴园妹 《法庭内外》2011,(11):41-41
作为企业的名片,商标是具有区分性和识别性的标识。对现代企业而言,商标已远远超过本身的标识意义,作为无形资产的意义更加凸现。“即使一夜之间,全世界可口可乐的工厂被全部烧掉,但只要拥有可口可乐的商标,一夜之间又可以全部恢复。”——这是业内关于商标价值最津津乐道的一句话。随着商标价值的不断放大,侵害商标的行为也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假冒、滥用、淡化等。如何保护脆弱的商标,是现代企业商标管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驰名商标司法解释规定了民事侵权案件可以适用反淡化理论之后,人民法院在商标确权行政纠纷中,对反淡化理论的适用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分析了反淡化理论在商标确权行政案件中适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着重探讨了适用反淡化理论的要件、反淡化理论和混淆理论适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03年3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一则经过两审的商标淡化争议案件—Moseley V.Secret Catalogue,Inc.(简称Victoria's Secret)一案作出终审判决,从而结束了围绕联邦商标反淡化法(FTDA)实施以来司法实践中见解不一的局面,使商标淡化理论发生了新的转折。该案的判决对我们全面理解、运用商标淡化理论提供了借鉴,并将对我国在美企业的商标策略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我国有关商标的法规进行分析,简单探讨了商标淡化的立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标反淡化的现实与理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在启动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有关我国商标法是否已采纳商标淡化理论,以及应如何规定商标反淡化条款等问题,必将成为其中争议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以传统民法“权利本身受到侵害”的学说来解释商标淡化规则,只是一种描述性语言而非逻辑论证,难以获得理论上的证立和自洽.引入关系论作为淡化规则的分析工具和思考模型,能够为商标功能的演进和分化提供现实基础,特别是现在正处于超越生存而渐入生活的商业时代.将关系作为思考单元来计算强势商标权利,可以获得三重以上的复杂关系结构,进而形成自组织临界系统,淡化行为危害的最终结局正是商标关系系统的坍塌.淡化因此获得独立于传统侵权混淆理论的价值.相应地,淡化规则表现出一种可供操作的维护关系的力量,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显示了在行政及司法场合适用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曾涛 《法制与社会》2015,(3):216-217
“卡斯特”案和“康王”案是注册商标不使用撤销制度中的两个典型案例,大致相同的案情经过法院的审理之后却得出了不同的判决结果.文章在对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露出企业商标管理中对商标权利义务的不重视、缺乏企业商标战略、不重视商标文件材料等不足,与此同时有针对性的找出可能的对策,提出可行的商标管理建议,为企业的商标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认为我国立法和司法界并不存在商标淡化的规定及应用,皆是以混淆为前提的跨类保护,有别于国际社会之商标淡化规定。商标淡化类型应为弱化、丑化和退化,其中丑化、退化体现弱化的特征,但兼有其自身的特点。把握一种行为是否属于商标淡化,核心在于判断该行为是否削弱商标与商品、服务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商标淡化理论的起源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以及商标淡化理论之辨正三个方面阐述商标淡化理论。商标淡化理论的基本内核在于突破了传统混淆理论的限制,欲彻底地保护商标权人的利益,本文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分析了商标淡化理论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