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黑名单具有失信惩戒和风险预防双重功能。现有行政黑名单列入程序的内核是传统行政程序,服务于失信惩戒。然而,风险预防与失信惩戒存在本质区别,具有独立性,与现有列入程序不兼容,故导致诸多问题,需要建构协商整改程序予以解决。协商整改程序符合法律规定,并体现回应性规制、合作治理等原理。协商整改程序的主要内容为:适用于首次被列入行政黑名单,具有悔改意愿、不具备特定违法结果,且对列入行政黑名单决定无异议的信用主体。行政机关与信用主体沟通协商,以较弱的规制措施,换取信用主体的隐藏信息与合作。行政机关动态调整规制措施,并向第三人及公众提供参与机会。对于不能达成协议或是协议被撤销的,行政机关则以现有的列入程序兜底。  相似文献   

2.
关于行政调查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调查是行政主体做出行政决定之前收集必要信息的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程序行政行为。相对人对行政调查的瑕疵有权要求救济。  相似文献   

3.
关于村委会是否具有行政主体法律资格这一问题业界和学术界一直都存在争论,本文在收集的大量资料以及认真分析思考后认为村委会是行政主体,享有行政主体所具有的法律资格。文中从理论分析、实践层面、现实意义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4.
基于行政处罚的负担行政属性,部分自动化是现阶段自动化行政处罚的主流形态。自动化行政方式的高效可能导致处罚密度失衡,需要建立处罚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予以平衡。在自动化行政时代,需要坚持和发展正当程序原则,以解决在程序与证据方面面临的挑战。自动化行政对于数据的依赖与行政处罚中的数据特殊限制形成了悖论,应当通过将数据纳入公物法规制与扩张个人数据权利等方式,完善数据法治。在责任方面,自动化行政处罚错误时的责任主体仍然是行政主体,归责原则应当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问题日益成为教育法制的焦点。本文认为,高等学校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其在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管理等职权时,是行政主体;在接受有关行政主体监督、管理时,是行政相对人;在管理有关资产以及进行平权性质的活动时,是民事主体。此外,公立高校与其内部群体如教师、学生等存在多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因此,我们把握公立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需要一种综合性的视角,并注意具体区分授权基础、行为类型和事务性质。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行政立法听证是指行政立法主体在立法时听取有关当事人意见的程序制度。美国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发展比较完善 ,其法理基础是美国宪法所确认的“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听证的方式有正式听证程序、非正式听证程序以及混合听证程序 ,但实践中常见的是混合听证程序。行政立法听证具有传播信息、宣传立法、协调利益关系以及安全阀的功能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美国的法律和立法实践也确立了一些不实行听证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强制采集人体样本信息是指在法律、法规授权下,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管理秩序、适应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刑事侦查等方面的需求,行政机关和其他合法主体按法定条件、程序和要求强制性采集、管理和使用公民人体样本信息的活动。强制采集人体样本信息作为目前国家机关执法中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行政管理和  相似文献   

8.
行政调查是保障行政权力得以公正合理地行使的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令状主义的适用有利于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危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令状主义原则最明显是体现在公民的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和住宅权等方面。不同情形适用不同程度的令状主义,在行政公正与效率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证公民的权益得到实质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美国行政程序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将“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ADR)引入行政过程 ,并取得巨大成功。ADR适用于行政过程具有可能性与妥当性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广泛存在 ,ADR的适用受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指导 ,ADR不会构成对公共利益的威胁 ,ADR过程中存在信息保密制度等。在中国的行政程序改革中 ,引入ADR机制 ,改革者需要超越形式主义法治。其现实意义在于节约行政资源、增强行政效率、促进相对方主体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无论立足形式还是实质判断标准去观察,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行政违法事实公布行为都属于一类新型的声誉罚。作为声誉罚的行政违法事实公布之所以倍受青睐,既源于行政执法机关在公益保障与私益侵害之间的权衡,也是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耻感文化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延伸,更与信息规制工具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广泛运用息息相关。形式合法性的欠缺、适用范围的模糊以及程序的不规范是目前行政违法事实公布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防止行政违法事实的不当公布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应当从法律依据、适用范围及程序设置等三个方面实现对这种新型声誉罚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