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难概括死亡赔偿金性质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新宝  明俊 《法学研究》2005,27(1):139-148
空难事故中的概括性死亡赔偿金包括了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赔偿与单纯的 (狭义的)死亡赔偿等内容,应主要和优先用于被扶养人生活费之满足。在有剩余时依次作 为精神损害赔偿金与单纯死亡赔偿金,后者可作为遗产继承。  相似文献   

2.
空难事故中的概括性死亡金包括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赔偿与单纯的(狭义的)死亡赔偿等内容,应主要和优先用于被扶养人生活费之满足。在有剩余时依次作为精神损害赔偿金与单纯死亡赔偿金,且后者可作为遗产继承。  相似文献   

3.
一、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和《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精神损害赔偿解释》)是处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上述司法解释对“残疾赔偿金”与“死亡赔偿金”性质认定的不一致,以至于出现“赔偿权利人在主张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的同时,还可否要求赔偿义务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疑问。对此,肯定者以《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31条的规定作为论据;而否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侵权责任法》所确立的死亡赔偿在性质上是对死者近亲属或被扶养人的财产损失补偿和精神抚慰,赔偿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物质性损害赔偿)、抚慰金(精神损害赔偿)和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参考死者生前的收入和被扶养人的扶养费。  相似文献   

5.
现行法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持否定态度,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最高人民法院2003年发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性质由精神损害赔偿改变为物质损失赔偿,并明确了具体的赔偿标准,给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残疾赔偿和死亡赔偿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6.
向梅 《法制与社会》2013,(17):246-247
本文重点论述我国《侵权责任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对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具体规定,包括人身损害赔偿的一般问题,如人身损害赔偿的概念、主要规定与适用范围;重点论述人身损害赔偿中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概念、性质、赔偿数额及计算标准以及对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7.
我国死亡赔偿范围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赔偿义务人的责任应限制在何种范围却是一个问题。在我国法律中有多处对死亡赔偿范围进行了规定,但有不一致之处。同时对于死亡赔偿金的标准也产生了“同命不同价”之议。本文拟从侵权行为产生的法律关系着手,分析死者的近亲属所享有的赔偿请求权的来源,最终认为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基础是死者的身体权、健康权受侵害而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对死者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这种请求权最终由死者的近亲属继承。而被扶养人生活费和精神损害赔偿则是对死者近亲属的赔偿。  相似文献   

8.
破解“同命不同价”难题的理论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关于城乡差别的死亡赔偿标准引发了社会对"同命不同价"问题的质疑。现行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系采取"继承丧失说"解释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中的死亡赔偿制度,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其性质是财产损害赔偿,而不是精神损害赔偿,所以"继承丧失说"是导致"同命不同价"问题的理论根源。"死伤损害说"是批判包括"继承丧失说"在内的人身损害差额化赔偿的一种理论学说。该学说主张将死伤本身作为损害加以把握,将生命被剥夺本身作为一项概括的非财产损害,且对体现生命价值的非财产损害赔偿,应努力地实现类型化和定额化。摒弃死亡赔偿的"继承丧失说",转而以"死伤损害说"实行死亡赔偿金城乡一体的定型化,是破解"同命不同价"难题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涉及人身损害赔偿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往往成为民事诉讼原告与被告争论的焦点.因“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赔偿数额较高,作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起诉时通常要求被告对上述项目予以赔偿,而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大多数法院在判决的时候往往参照内部指导意见或惯例“不予支持”原告的上述诉讼请求“残疾赔偿金”或“...  相似文献   

10.
损害赔偿案件中,如受害人在起诉要求损害赔偿前或在赔偿案件审理过程中,已因其他原因正常死亡,则受害人的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赔偿年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死亡日止。同时,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请求权如不存在例外情形,也不应发生继承。  相似文献   

11.
新的《产品质量法》尽管就产品责任人身伤亡规定了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 ,但究其性质 ,仅为产品责任可得利益损失的一种补偿而已 ,产品责任需增设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文章对《产品质量法》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依据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论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法院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是否支持当事人提出的死亡赔偿金做法不一.有关法院以死亡赔偿金是精神损害赔偿,或认为我国附带民事诉讼不支持死亡赔偿金之间接物质损失,或者以被告人没有赔偿能力为由不支持死亡赔偿金的做法,都值得商榷.我国应当在刑事附带民事裁判中统一支持死亡赔偿金的适用,以尽快结束死亡赔偿金在我国附带民事裁判中适用不统一的混乱状况.  相似文献   

13.
扶养人生活费作为人身损害赔偿的重要项目,对于残疾(死亡)赔偿金具有一定从属性,司法解释将其纳入残疾(死亡)赔偿金范畴并无不妥但是,被扶养人生活费赔偿项目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将其在残疾(死亡)赔偿金中予以单列十分必要,且按照司法解释的设计,被扶养人生活费与残疾(死亡)赔偿金累加计入赔偿总额并不会导致侵权人重复赔偿问题就审判实践而言,对被扶养人生活费赔偿制度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改革和完善,主要是适格被扶养人的范围应予适度调整、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请求权行使主体应予适当扩大、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起算时间应与误工费的计发期间相协调.  相似文献   

14.
死亡赔偿制度是侵权法的重要制度,如何处理好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的赔偿问题也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论题。犯罪行为致人死亡,是否应予赔偿以及如何赔偿是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现行立法和司法将其区别于一般侵权赔偿。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抚慰金被排斥在死亡赔偿范围之外是基于“立法无明文规定、刑事责任可以替代民事责任、死亡赔偿“执行难”等理由。我们应当通过民事诉讼支持精神抚慰金,以此弥补刑事诉讼中的非刑罚处理方法和附带民事诉讼物质损失赔偿对被害人权利救济的不足;同时,立法上将精神损害赔偿引入附带民事诉讼,方能消弭相关法律冲突。死亡赔偿“执行难”实质是一个在司法环节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有待于国家救助制度的最终建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对于间接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的规定只限于死者遗属,间接精神损害赔偿只限于死亡赔偿金。这显然使间接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司法实践中间接精神损害赔偿的保护。间接精神损害具体表现为人格(身份)利益损害和精神痛苦;这种客观存在的损害限于一定的范围;而且必须受到限制。因此,本文建议对间接精神损害赔偿作限制性扩张。  相似文献   

16.
刘军 《法制与社会》2011,(35):114-114
死亡赔偿金是指非法行为致人死亡而产生的经济赔偿。我国当前对死亡赔偿金的立法及赔偿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引起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讨论以及对司法公正和法律平等的质疑。本文从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意义出发,深入探讨其定性定量的标准,进而对现有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命不能换算为金钱,失去生命是无法通过赔偿来挽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出台前前我国司法实践通行的做法是通过定额的赔偿为生命定价,《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具体的死亡赔偿金原则上按照个体情况分别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将来在进行死亡损害赔偿制度司法解释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在此方面的一些科学合理的计算模式。  相似文献   

18.
医疗服务合同的不完全履行及其救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世远 《法学研究》2005,(6):89-104
医疗服务合同具有委托合同的基本属性。医疗服务合同的给付义务属手段义务,对其不完全履行,无法从结果上判断,只能从过程上判断,此过程中债务人违反附随义务,同时构成对给付义务的不完全履行。无论财产损害还是非财产损害,在违约案件中均应予以赔偿。非财产损害赔偿包括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以及侵害人格权场合的抚慰金。对于财产损害赔偿的参照标准,在履行利益不易确定的场合,可以信赖利益作为替代标准。  相似文献   

19.
蔡作斌 《中国律师》2006,(11):67-70
在我国,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大量存在,在这些案件发生之后,受害一方往往通过人民法院或者其他途径向加害方或其他责任方索赔。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人身损害赔偿包含的范围很广,可以基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交通安全法、电力法、保险法等等法律法规而产生,可以校园学生伤害事故、精神损害赔偿、国家赔偿、消费赔偿、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为诉讼理由;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主要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司法解释》)中涉及的人身损害赔偿范围。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对狭义的人身损害赔偿款的最终归属及再分配作一探讨,期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与前辈。  相似文献   

20.
《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使得我国侵权损害赔偿日趋规范化、体系化,然而无名氏死亡流浪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不断涌现却凸显出我国立法在流浪人员权利维护的空白地带。本文对该类案件的三大焦点——原告主体资格、赔偿范围及计算标准、赔偿金后续处理问题作简要的分析探讨,并为合理解决流浪人员权利维护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