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民工犯罪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民工大量涌入城市,民工犯罪问题成为困扰社会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占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总结了民工犯罪的特点并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直接诱发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民工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监狱学刊》2008,(5):81-88
民工是城市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他们的素质、所处的地位和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等问题,或因劳资纠纷、或困于生计、或产生贪欲,致使民工犯罪问题非常突出,并以侵财型、伤害型、团伙型、低龄化为主要特征。预防和减少民工犯罪,必须改善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对此,要加强社会公平建设,落实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民工管理机制,加强对犯罪民工的教育改造,做好衔接帮教工作。  相似文献   

3.
犯罪学的研究证实,处于不利环境中的人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从而容易产生犯罪。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的缺失,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现阶段突出的民工子女犯罪现象再度说明了教育的缺失与青少年犯罪存在内在联系。作为城乡结合部的上海市宝山区,已经成为外来人口的主要流入地之一,民工子女的犯罪现象非常突出,民工子女的教育缺失也非常严重。关心民工子的教育问题、犯罪问题,探索以教育的手段探索预防民工子女犯罪,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农民工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如何预防和控制农民工犯罪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试从分析造成民工犯罪的社会层次原因着手,指出政府在农民工问题上的政策失误,是导致农民工犯罪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应转变政府角色定位,努力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5.
城市犯罪的原因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城市犯罪迅速增长,给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本文首先分析了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犯罪理论,随后对城市犯罪的原因展开论述,最后对我国城市犯罪的防控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6.
涂丹 《法制与社会》2010,(14):170-171
本文指出城市流动人口犯罪有社会、心理、文化、法律等原因,应建立良好的社会制度,改善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地位与生存状况,完善救济机制,建立犯罪预警机制从而减少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犯罪是当代城市最大的社会问题,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设计是实现城市犯罪防控的重要途径。这一设计在预防城市犯罪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从改变环境空间结构的角度来限制和消除便于犯罪的条件,创造可防卫空间,最终达到抑制和消除城市犯罪的各种隐患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赔偿     
《国家赔偿》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检察机关查处刑讯逼供犯罪的长篇小说:美女明星余娜在激情演出前夜神秘失踪。民工杨长林在刑讯之下供认了绑架、强奸、杀人的“犯罪事实”,并落下肢体重残。由此,女反渎局长佟雪梅与涉嫌刑讯犯罪的“金牌警探”展开一场侦查与反侦查的较量。最终,美女明星案与刑讯逼供案双双真相大白,蒙冤民工杨长林枪口余生,并获得国家赔偿。故事围绕职务犯罪侦查和刑事犯罪侦查两条线展开,社会矛盾与亲情冲突交织,情节曲折激烈,语言朴实流畅,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有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应的社会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犯罪是从人口学角度定义的犯罪类型,其反映的人口是动态的.城市发展规模与相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与犯罪发生的数量呈正比——在一个国家中,城市规模越大,犯罪率越高已逐渐演变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导致流动人口犯罪发生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较之于其它群体犯罪有着其独有的特点,两种因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似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个特殊的群体逐渐成了城市犯罪的高发人群,他们犯罪的原因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农民工犯罪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文旨在分析农民工犯罪问题,以期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86,(7)
流氓罪是一种公然藐视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肆意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妨害公民和社会安宁的犯罪,也是城市较常见的一种犯罪。这种犯罪形态多样,极易诱发其它犯罪的发生。据统计,近年城市流氓犯罪的发案比例仍有相当数量。当前上海流氓犯罪或犯数罪中兼有流氓罪的比例,约占整个罪犯数的40~50%。因此,研究城市流氓犯罪的问题,不仅具有治标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治本的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然而,在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从农村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又给城市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农民工犯罪问题已成为新的隐患.本文对农民工犯罪的基本特点作了归纳,分析了农民工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完善各项制度和提高农民工素质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民工犯罪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童静铭 《犯罪研究》2009,(1):48-53,59
城市中外来低收入务工人群有极不稳定的社会因素,也是城市犯罪主要产生因素之一,追溯其发生原因,可以发现社会收入分配严重失衡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是造成当前城市外来人口犯罪众多的深层原因,城市对于外来边缘人群的救助缺失对于犯罪的高发生率又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从社会救助入手,减小贫富分化缺口,将从根源上起到犯罪预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中的政治与经济问题对城市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却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诸多困扰。城市问题是城市犯罪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温床,从整体层面上研究城市问题对犯罪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所有的城市问题中,城市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是两种主要的"城市病",而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关系复杂,其互动效应与联动效应对城市社会治安大环境的形成,对城市犯罪问题的衍变,对犯罪行为的主体与受体的塑造等,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建国后我国城市犯罪在政治与经济问题的综合影响下,曾形成了4个犯罪高峰期,目前仍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5.
城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预防和控制城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公安机关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的充分参与和广泛关注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为关键的一环。城市外来人口第二代走上犯罪道路,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与他们置身的客观环境影响是分不开的,家庭、学校、社会对于他们的犯罪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城市外来人口第二代这一特殊群体在当前急剧变化、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中,思想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上的脆弱与孤独,这是最终走向犯罪的内在因素。因此要结合这一群体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多途径、多方面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培养与扶植,促使其树立起正确人生观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言以概之,就是应当对城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犯罪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城市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成为当前城市社会各种犯罪活动的重要一族。本文试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下,从犯罪社会学的角度,对农民工犯罪的特点、成因进行粗浅的宏观分析。  相似文献   

17.
宋小明  董晓薇 《犯罪研究》2001,(1):36-39,24
当前对我国城市治安影响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犯罪,而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说到底是进城农民犯罪问题.本文分析了在落后、封闭的农村环境下,农民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心理特征,分析了进城农民固有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城市环境中引起的心理变化与犯罪的关系.这种分析有助于人们对进城农民犯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认识,并为制定控制进城农民犯罪措施提供心理学和社会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间,社会支持理论在反思与扬弃社会控制理论的过程中萌芽与兴起。该理论倡导以非强制性、为犯罪高危人群提供福利与帮助的方式预防犯罪发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种"正面的"犯罪预防机制,且为很多实证研究所验证。社会支持理论顺应了我国当代社会分层、收入差距扩大、矛盾纠纷多发、弱势群体亟待帮扶的社会发展需要,对于弱势群体犯罪、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以及城市犯罪的综合治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涉黑组织犯罪主要盘踞和危害城市涉黑组织犯罪,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为严重的有组织犯罪形态,与贩毒、恐怖主义活动一并,被联合国大会宣布为世界三大犯罪灾难。在我国,纵观各犯罪态势,涉黑组织犯罪可以说是其中发展最快,给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秩序破坏最大的一种恶性犯罪。这种犯罪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就一直处于持续高峰期。虽然经  相似文献   

20.
王煌荣 《法制与社会》2011,(33):182-18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外来务工人口的增加,城市外来人口犯罪问题日渐突出.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此有更加成熟的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是以大城市为基点,而忽视了日益严重的中小城市的外来人口犯罪问题.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外来人口犯罪的增长.如不加以防范和控制,必然会导致社会矛盾的爆发,最终将会影响城市经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