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与此而来的是城市部分区域治安恶化,犯罪率居高不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犯罪与地理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在扩张中,既要考虑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也要兼顾到犯罪控制与预防,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从空间预防角度抑制犯罪。本文以ZS新区开发建设为例,结合DH区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建设情况,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制作了新老城区的犯罪地图,分析了城市犯罪与土地利用、交通网布局等因素的关系,以期对城市化建设中的安全规划有所探索。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犯罪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我国的城市犯罪也不例外。本文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1999年第4季度审结的刑事案件裁判书为材料,力求在实证的基础上探寻我国城市严重刑事犯罪的特征、原因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市犯罪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胜强 《政法学刊》2003,20(3):53-55
城市已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但城市化进程,城市问题以及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产生的原因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发展从根本上反映出集聚经济的优势是可驾驭的。虽然经济因素在决定城市的增长规模中继续扮演着关键作用——一如最近巨型城市的发展所显现的那样——但城市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被赋予了重要意义。诸如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和谐的问题,已经并将继续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而它们亦将对城市的经济功能提出挑战。关于确定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城市主义的社会基础方面仍存有争议。本文提出理解社会城市的两个关键,即城市生活的本质和共同在场的政治。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经历了广泛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其对于城市本身、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具有三大逻辑,即权力导向的政治逻辑,经济导向的发展逻辑以及公共服务导向的治理逻辑,主要体现为以县改市为代表的城市增设、以撤县设区为代表的城市扩张和以市管县与省直管县为代表的市县隶属关系调整等策略,且不同类型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学界对此议题尚未形成足够的关注与系统的研究,未来相关研究应更加注重分析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适用条件、更为精细地界定其内涵、更加全面地评估其效果以及更多地关注政府等多元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一、市场经济与犯罪的关系犯罪是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是否必然产生犯罪?犯罪是否同经济必然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都是犯罪学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研究当前犯罪问题时,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盲目地不加分析地肯定或去否定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人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犯罪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就必然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  相似文献   

7.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都面临新的挑战。因为世界城市建设中公共问题凸显且日益表现出其复杂性,在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设计和制度链条中还存在诸多的漏洞与缺失。如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还存在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导向的误区;缺乏多元主体参与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平台与机制;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城市与农村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制度融合机制等。对此,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的公共治理理念、模式和方法,构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共管理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8.
揭萍  熊美保 《政法学刊》2007,24(4):51-54
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经济因素既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其组织形成、存在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宏观上看,经济体制的缺陷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微观上看,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内部动力。在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形成的两个阶段中,使用超经济手段获取经济利益是原始积累期的主要形式,政治上的投资与经济上的洗钱则是其"漂白期"组织转型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的形成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必然有更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社会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其个人价值也得到某种程度的实现,但同时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后果,对城市环境与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流动人口犯罪便是其体现之一.如何在发挥流动人口价值的同时,预防和控制其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广大城市决策者所亟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朱慧 《法制与经济》2008,(10):58-5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口流动的范围、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活跃、生产力发达、科技实力雄厚的一个重要地区,更是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的涌人。流动人口在支持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方便市民生活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缺少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流动人口犯罪,可以说已经成为困扰城市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社会治安的一大难题。基于此,笔者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对近年来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通过本文引起人们对控制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更侧重于阶层定位而非法律定位、策略性选择而非制度性安排,是一种分列式方案而非一体化布局,存在诸多局限和问题.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城市化中农业转移人口应从市民化转向公民化,着力于公民角色、参政空间、文化兼容和一体格局的建设和拓展."公民化"有利于促进制度认同、公共参与和自律秩序的形成,从而形成多元治理秩序.只有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公民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城市治理秩序,从而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安全问题以及环境设计预防犯罪手段的缺失,提出城市安全需求下通过城市规划研究与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内外有关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开展及应用状况,分析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我国城市规划在犯罪预防研究方向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供应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本文阐述了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供应机制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分析了土地供应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清理闲置土地,用好存量土地,健全土地供应市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证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等相关对策。以助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拆迁实质上是一场艰苦的"利益博弈";从博弈的结果看,有相当一部分被拆迁人的私人利益受到了严重侵害,而假借公共利益之名的政府利益、开发商利益却得以不同程度的增加。城市拆迁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利益冲突及社会冲突,亟待从根本上予以解决。鉴于政府利益异化、政府角色冲突是引发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以约束政府不当行为为中心的规制思路,即应充分运用政治及法律手段,对城市拆迁中各级政府滥用公共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  相似文献   

15.
孙宝洪 《行政与法》2014,(12):121-125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目前,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的体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农村产业不合理结构、差距明显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制度的缺陷影响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应以促进城乡农业经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建设与管理一体化为路径,加快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供水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供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加快实施,在水资源紧缺、水质污染加剧、突发水污染日益频繁的形势下,城市供水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开源节流加强保护为原则提出了安全保障对策。  相似文献   

17.
聚众犯罪主体人数众多,社会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其对经济、社会秩序带来的干扰远胜于其他类型的犯罪.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聚众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某地区近五年来发生的非经济领域的聚众犯罪案件为样本.在此基础上对该类犯罪产生的原因、犯罪的多发方式、多发领域等进行研究以期寻找预防与处理该类犯罪的方法和途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人们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各种成果的同时,对城市生活的质量要求更高了,期待着政府的服务和管理在硬件及软件上都能“更上一层楼”。即对城市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问题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城市管理中的矛盾日渐突出。甚至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本文着重分析了强制法的出台给城管执法①带来的重要影响。探讨了如何应对实践中城管执法存在的行政强制问题.以期找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速城市化和城市土地上多元权益结构的形成,催生了开发过程中城市空间利益分配问题.对此,私法上相邻关系规则和民事诉讼制度已不敷使用.行政法的第三人效力制度和理论,拓展出利害关系人行政诉讼.但是,对我国典型案例和样本判决的解析表明,法院将主观权利保护诉求处理成了客观合法性监督,从而减弱了原告资格扩张的意义,而行政过程中的程序权利和行政许可审查内容公开也未能形成利益的实体权衡机制.这种局限性使得作为裁判依据的城市规划和技术标准变得相对关键,其利益权衡机制的确立至关重要.这就形成了城市空间利益正当分配的多阶机制和连续过程,它在行政的合法性证成的传统模式基础上拓展了行政的正当性证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By applying the symbolic perspective to the context of Chinese urban society,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ree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social trust, social bonds, and social cohesion—are associated with satisfaction with crime control among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The individual-level data from the 2005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are linked with provincial-level data on arrest rates and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bridging trust and neighborhood cohesion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satisfaction with crime control. The effects of bonding trust and social bonds on satisfaction with crime control are not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provide partial support for the symbolic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s of the impact of divers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 on crime control attitudes to a non-Western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