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法治政府建设是法治的核心,体现了法律对行政权的控制。法治政府是体现了政府执法理念、执法方式的根本转变。法治政府的理论前提是法律对行政权的防控和监督,体现了权力制约的思想。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是有限政府、诚信政府、透明政府和责任政府。本文指出为了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的,必须通过规范行政执法制度、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具体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法治化包括制度和理念两个层面,在法律制度初具规模的现阶段,法治化要求法律观念与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本文指出,高校法制教育应以增强法治理念为目标,注重法律精神的塑造及在法治文化方面的引导。为了更好地实现法治观念教育的目标,应更明确具体地界定现代法律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重教材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应注重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大确定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方面改革的重点是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这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所谓国家公务员制度,就是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不仅必然表现为一定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形式。而且必然要形成一种稳定的、以法定权利义务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法律制度。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一)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宪法精神的体现。我们1982年宪法囿于当时的认识和条件限制,还没有明确规定在我国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但细细分析宪法精神,可以看出当前推行国家公务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化的概念外延包括了规范制度形态、意识观念形态、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法律体系问题主要属于规范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而法系的问题主要属于意识观念形态和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由于实行"一国两制",在"两岸三地"即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与法系,这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一国两制"的视野下,继续探讨法律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对中西方法律文化中蕴藏的优秀精神——对法治的崇尚和对统治的信念,通过实践不断地选择,融化成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法律文化体系,将法治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建成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5.
西方法治精神和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治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层的精神。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法治精神休戚相关。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是人治精神一贯到底。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垂法而治”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法治观念,而是专制制度下把法律作为统治工具,仅仅区别于儒家学说的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极端专制的“文革”决非偶然,这种“文革”,西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缺乏法治精神传统的国度里寻找法治之路,需要我们的理论家拿出无畏的批判精神,需要我们的政治实践家的远见卓识。没有怀疑和批判,便不会有争鸣;没有观念的革命,便没有法治意识、法治环境。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它的目标既是制度的,也是意识的。这个工程要达到规模效应,首要的是精神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要素"在生产关系中是最重要的要素,其具有主观能动等智能特性。在国家管理的过程中,"人的要素"也起着核心的地位。因此,公务员法律制度也当仁不让的成为一国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建立健全公务员法律制度也是各国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公务员的"进入"、"管理"、"退出"制度的建设,如何完善公务员的最低服务年限的法律体制也就提上日程了。  相似文献   

7.
财产公示制度是防腐倡廉的有效路径,由于政府公务员隐私权的二重性,财产公示制度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在建立与完善财产公示制度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好财产公示制度与公务员隐私权的关系。明确财产公示制度的公示主体与公示范围,厘清制度安排的边界与限度。通过财政共识制度的确立为廉洁政府建设奠定制度基石,进而为建构公务员法治思维与法治精神,推动公民尚法教育以构筑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等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具有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作用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作为"法律六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区域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增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推进基层社会管理法治化的前提。如何深化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工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法治、遵循法治、弘扬法治的良好氛围,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一、以人本法治精神为核心。增加法律监督的人权保障蕴涵。实现法律监督的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也是现代法治的价值内核。人本法治精神是科学发展观在法学领域的应用与体现,蕴含了“人是法律之本”的基本原理,它要求法治在保障和体现人的利益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法治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法治意识是法治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公务员在国家中的特殊身份,决定着其在法治建设中起着主心骨的作用。本次课题组围绕公务员对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参与的理解进行调查。从结果得知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在量和质上都有明显的提高,但不可否认由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其法治意识存在多样性和差别性的特点。因此,树立法治观念、深化普法教育和规范权力结构对提高公务员法治意识不失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治与国家公务员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代表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国家公务员的素质,使其“与时俱进”,是实现行政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提高国家公务员素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按照WTO规则的有关精神转变公务员思想观念;进一步发展完善公务员制度。  相似文献   

12.
侯雷 《行政与法》2006,(10):32-34
公务员精神来源于公务员制度的本质规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决定了中国公务员精神与西方公务员精神既有相同之处,又在“政治中立”这一点上有着根本的区别。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精神的内涵也应当不断丰富和发展。公务员精神体现了公务员制度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精神和时代精神。当前最为迫切的就是以个人自律、组织教育、制度控制、环境制约等为主要途径,从精神、制度与方法的有机结合上促使每个公务员真正成为“公务员精神”的实践者和体现者。  相似文献   

13.
鲍雷  徐峰 《中国审判》2013,(8):72-73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其中,公正司法既是法治的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也是法律精神的内在要求。但是,公正司法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认为,在实现公正司法的诸多途径中,司法行为合理化应当成为提升公正司法能力水平不容忽视的重要支点。因为法治国家的实质标志是依据法治精神而形成的涉及重大关系的理性化制度得以运行,而法律实施的过程则是确保正义法律制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可以说,司法行为是司法的核心和中轴,司法行为的合理化程度不仅关系到法律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直接影响法治建设的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4.
容隐制度作为我国古代法律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华法系的史册中存在了两千余年,并且至今仍作为一项普适性的法律制度为世界众多国家的法律所认可。但是,容隐制度却未在我国现行刑事法律中得以体现。容隐制度体现了对善良人性的关注,契合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精神。在和谐社会背景下,重构我国刑事法治的现代容隐制度,是我国刑事法治文明与人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公务员抵抗权除了在我国的部门法律中有零散的规定外,在《公务员法》第54条中也有集中体。现该法条相对于该法草案中的"不得对抗"上级命令来说,其法治意义是重大的。但是,如果当命令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公务员究竟执行命令还是执行法律从具体案例出发来解读《公务员法》第五十四条,那么,该法条的实施便有其现实的困局。因此,本文指出需要分析造成我国公务员在命令与法律冲突时对上级命令说"不"难的原因,从而制定保障公务员说"不"的权利的制度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是行政权的行使主体.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如何,直接影响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因此,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实现制度约束下的公务员自觉依法办事,是我国依法行政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的根本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司法现代化是体现当代世界范围内法治国家实现法律设定之权利、自由、平等价值目标所依据的精神、原则,并用以保证法律被独立、平等、公正地适用的全部过程。司法现代化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性发展趋势,由此推动社会的全面转型,涉及观念、制度、操作主体和操作程式等系统的整合工程,因此,司法现代化不仅仅...  相似文献   

18.
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仅意味着法律制度将得到全面的遵守,而且意味着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法律价值等法的“内核”将得到全面的体现。这标志着中国将实现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的根本性转变,将使法治运行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一步向即向理性、科学、民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差序格局"有碍于人格平等的实现和公民精神的化育,是法治中国的主要障碍。现代社保制度有助于人格平等的实现,通过替代差序格局实际上承担的经济互助功能,它亦有助于公民精神的化育,进而助益于法治中国的实现。现代信用体系可以限制差序格局对法律实现"功能替代"的运行机制,进而有助于社会成员对法律之"系统信任"的形成。"社会基础秩序"的建设,可以极大优化社会行动的平台。法治中国的建设,应遵循"从法治社会到法治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在依法行政中,客观存在的行政观念问题以及这种观念在行政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行政观念作为依法行政体系的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要素,必须发挥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作用。如果把依法行政作为外在的制度要素的话,那么,以理性自律精神为内容的行政观念则是其内在的制度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依法行政,即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由法律授权依据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行政观念必须转变列依法行政上来,只有二者契合,依法行政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