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逐年增多,在审理受害人死亡的交通事故案件中,人们对死亡补偿费的处理争议越来越大。审判实践中,一般将死亡补偿费只笼统地判给原告(受害方某一直系亲属或配偶)而不作具体分配。受害方亲属之间为死亡补偿费的分配经常产生新的纠纷。对此,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笔者想就此谈一点认识。 一、死亡补偿费产生的缘由 要正确确定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死亡补偿费的归属,必须先弄清死亡补偿费是怎么产生的?为何要规定死亡补偿费这项赔偿?  相似文献   

2.
<正>虚拟解剖技术作为传统尸检的重要辅助手段,以其无创性、精确性、高效性等独特优势,在法医学死因鉴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案件通过尸体解剖检验可明确死因,但实践中因多种原因导致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尸体解剖率并不高,虚拟解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无创便捷的辅助或者替代手段。本文通过介绍2例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后经死后尸体CT(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PMCT)确定死因的案例,探讨了虚拟解剖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 近年来,随着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的一大公害。1988年,我国城乡交通事故27万余起,死亡54,841人,伤残170,598人,按每万辆车死亡人数统计达70人,为世界之首。作者现就某县106起发生死亡的交通事故的损伤部位及形态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探讨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特点。方法收集相关市区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者交通方式等项目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1例死者中男性多于女性(2.18∶1),21~60岁占70.6%,气温较低的季节发生交通事故较多,一天中高发时间段为6~8、18~20及23~1时,死者中以非机动车驾乘者和步行者居多,分别占41.4%和29.1%;肇事车辆主要为货车和轿车,分别占38.2%和25.1%;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导致死亡的占损伤致死亡的比例最高(54.7%),联合损伤致死的其次(30.9%)。结论本文数据来源地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案例的特点,与沿海其他较发达城市的相关调查数据相符,需综合治理以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SCT)对道路交通事故中死者的损伤进行观察分析,探索MSCT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者进行全身MSCT扫描,随后进行系统尸体解剖,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获取交通事故损伤信息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结果 MSCT可以清晰显示身体各部位骨折三维形态特征,并可检查到全身各部位的积气,相对于尸体解剖优势明显;但对于器官和软组织损伤的检测,MSCT的分辨率有限。结论对于道路交通事故死者,确定死亡方式和死亡原因的最好方法是联合进行MSCT检查和尸体解剖。  相似文献   

6.
正1交通事故非即时死亡的原因在交通事故中,伤者死亡可发生在事故当时,也可在事故发生后较短时间内(24h)内死亡,或经过治疗一段时间后死亡。前述两种死亡,案件审理中争议较少,但经过治疗一段时间后死亡的,其死亡因果关系的确认往往成为案件办理的关键点,此类案件的死因鉴定显得尤为重要。交通事故非即时死亡的死亡原因一般有以下5种:①事故造成的损伤直接导致死亡,由于损伤较为  相似文献   

7.
<正> 一、交通事故的基本情况我国因交通事故死伤者的人数,自最高峰的1970年以来呈现出一种持续减少的趋势,尤其是1979年因交通事故而造成死亡和伤害的人数与1970年相比已分别减少了50%和40%。但是自1979年后,交通事故却呈现出一种急剧上升的趋势(附表一略)。特别是1985年截至11月底全国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已达五十万零二百七十起,与1984年同时期相比增加了二万六千九百三十四起。其中造成死亡的为八千四百零三人,比1984年同时期增加了三十四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呈上升趋势,伪装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件也随之增多。本文通过对7例伪装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辨别伪装交通事故案件的一些方法,为法医检验鉴定提供一些参考。1案例资料1.1他杀后伪造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刘某,女,36岁。某日晚8时许,被发现躺在自家门前某公路干道上。尸检:额顶部、右颞枕部、枕部共有挫裂伤4处,分别长为8cm、  相似文献   

9.
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驾驶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路交通事故中常涉及人体伤亡,死伤的发生可以在交通工具内,也可以在交通工具外;既见于意外,也见于自杀和他杀,或他杀后伪装成交通事故。通过法医学检验、鉴定,可以明确涉及交通事故伤亡者的死亡原因、损伤机制、损伤方式(事故发生时人车的状态)等问题。笔者就本中心鉴定的3例  相似文献   

10.
白茹  陈明 《法医学杂志》2017,(6):604-606
目的分析海口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特点,为死亡原因鉴定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6年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受理的498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例资料,对性别、年龄、案发时间、死者交通方式、肇事车辆类型及死亡原因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死者年龄以21~40岁居多,男女性之比为3∶1;案发时间以每年3、4、5月及10月,每天的6:01~8:00及20:01~22:00为高峰期;死者交通方式以驾(摩托车和电动车)的发生率最高(30.9%);肇事车辆以摩托车和电动车为主(57.4%);死亡原因以颅脑损伤居多,胸腹部损伤次之。结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尸体检验对死亡性质及责任认定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我国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在已有事故预测技术基础上,根据2009-2013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数据,建立了交通事故灰色GM(1,1)模型。运用MATLAB进行建模分析简化运算过程,并直观显示曲线拟合情况。预测结果显示: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预测相对误差分别为e1=0.0023,e2=0.0040;小误差概率p均为1;后验差比值分别为C1=0.0524,C2=0.1082,预测精度均为一级,短期预测精度高,能很好地预测交通事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抢救意识的增强,交通事故造成严重损伤者可能因得到及时救治有了较好的预后或使死亡延期。本文对绍兴市36例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出院后延期死亡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对此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希望能对避免引发纠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87-189
目的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死行人四肢损伤的特征。方法收集本区2016年至2018年交通事故行人死亡资料,对四肢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1例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致行人死亡案例中,死者以男性居多;机动车(不包含摩托车)、摩托车所致行人体表损伤以擦挫伤(包括擦伤、擦挫伤)为主,电动车所致体表损伤以皮下出血(挫伤)为主,占体表损伤71.8%(P <0.05);机动车骨折率最高(35.5%,P <0.05),电动车骨折率极低(3.7%,P <0.05),四肢多发骨折好发于机动车,四肢骨折好发于左侧。结论通过对行人四肢损伤特征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无目击者或肇事逃逸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未成年人交通事故死伤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全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未成年人占全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0%左右。本文对太原市2004~2006年41例未成年人(18岁以下)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的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为相关案件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潘爱宝 《天津检察》2006,(1):63-63,6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在不断提高,购买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人越来越多,且道路交通状况越来越畅通,使得人们出行更方便、快捷。但与此同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让我们体会到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哲学思想的内涵。据考证,从二十世纪未至今我国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首次超过10万人大关,且远远超出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第二位的旧家。为此,我国是道路交通死亡人数最高国家,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一。这一状况的存在与我国政府提出的“要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反差极大。交通事故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灾难触目惊心,随之交通事故伤亡数目年年递增,国家及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虽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普及不到位或人们的安全意识差,仍不能遏制交通肇事的频频发生。因此,这一每年事关十万条人命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不断发展,社会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亦呈上升趋势,对人身健康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为探索交通事故发展规律,总结交通事故损伤特点,本文收集285个案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根据交通事故的众多特点,通过法医工作来解决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损伤机制、损伤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机动车越来越多,关于醉酒驾车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也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广大人士的关注和重视。醉酒驾车致人死亡目前已经是一种犯罪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醉酒驾车的情况,更好的实现文明行驶,一定要严格规范醉酒驾车致人死亡的犯罪行为,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分析醉酒驾车致人死亡刑事实务问题。  相似文献   

18.
摩托车交通事故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此类交通事故的处理,往往因缺少证人证言和物证而难以确认驾驶员或乘员。本文就摩托车交通事故中的驾驶员和乘员的损伤特点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鉴别驾、乘人员的方法,以解决事故处理中的疑难问题。1案例资料1999~2001年间广州市247例摩托车交通事故尸体检验报告。本组交通事故中,驾驶员死亡135例,其中男性131例(97%),女性4例(3%);乘员死亡112例,其中男性62例(55.4%),女性50例(44.6%)。碰撞车型包括摩托车与大客车相撞26例,摩托车与大货车相撞90例,摩托车与小客车相撞30例,摩托车与小货车相撞41…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00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的出台,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可诉性应是不争的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有观点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联合发文规定单独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诉至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不应受理;公安部也以批复认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鉴定结论,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从事公安交通管理的不少同志也认为,没有法律规定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不服可以列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在《若干解释》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酒后驾车交通事故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特征。方法1999-2003年成都地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542例组成病例组,另从同期发生的75324例交通事故数据库中随机抽取l%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73l例组成对照组。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酒后驾车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危险度是非酒后驾车的1.72倍,两类事故的24小时分布基本呈相反趋势,酒后驾车非职业驾驶员和非驾驶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P&lt;0.001).酒后驾车造成车辆的损害程度强于非酒后驾车,两类事故机动车的出行目的亦明显不同。结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较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后果严重,酒后驾车交通事故有不同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