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圳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 DH  Guo SY  Li ZH 《法医学杂志》2008,24(5):342-343,348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信息和参考数据。方法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及地点、事故车辆类型等相关参数,对深圳市4184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事故死亡人员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2.45∶1;事故在6:00~8:00和18:00~2:00发生最多;72%的案例在城郊主干道发生;死者主要交通行为方式分别为步行占44%,自行车骑车人19%,摩托车驾车人15%;肇事车辆以货车为主;死亡原因83.2%为颅脑损伤死亡,13.3%为多发损伤。结论深圳地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具有明显特点,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事故损伤是指各种机动车事故所造成的损伤。在交通肇事死亡案件中大部分是由于事故损伤直接造成的,但有的死亡并不是事故损伤直接引  相似文献   

3.
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驾驶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路交通事故中常涉及人体伤亡,死伤的发生可以在交通工具内,也可以在交通工具外;既见于意外,也见于自杀和他杀,或他杀后伪装成交通事故。通过法医学检验、鉴定,可以明确涉及交通事故伤亡者的死亡原因、损伤机制、损伤方式(事故发生时人车的状态)等问题。笔者就本中心鉴定的3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今后此类事故的法医学鉴定以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2005--2008年间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亡案例18例,从案件的性质、损伤机制及特征等方面,总结此类案件的法医学特点。结果18例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死者,年龄在21~55岁。其中,自杀14例,意外4例;颅脑损伤死亡14例,创伤性休克死亡4例。损伤以撞击、摔跌伤为主,部分存在碾压伤。结论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所致损伤具有其特征性,案件性质主要为自杀,部分为偶然的意外事件,具有可防范性。  相似文献   

5.
<正>虚拟解剖技术作为传统尸检的重要辅助手段,以其无创性、精确性、高效性等独特优势,在法医学死因鉴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的案件通过尸体解剖检验可明确死因,但实践中因多种原因导致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尸体解剖率并不高,虚拟解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鉴定提供了一种无创便捷的辅助或者替代手段。本文通过介绍2例因交通事故导致死亡后经死后尸体CT(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PMCT)确定死因的案例,探讨了虚拟解剖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600起重、特大交通事故中死亡672人的检验解剖资料,分析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般情况、交通事故与致死的关系、不同类型车辆与致伤方式与损伤部位,以及损伤部位、死亡原因与死亡时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机动车与自行车相碰、车辆碰行人事故的原因、成伤机理。同时也分析讨论了交通事故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时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行车事故死亡者颅脑损伤死亡发生率甚高。此类案件发生在野外或公路上,可疑为他杀或汽车事故致死,应引起注意。我们对北京地区30例自行车事故死亡案例了尸体解剖检验,分析如下。一、资料分析年龄最小3岁,最大70岁,多数为青壮年。性别男性26例,女性《例。路面类型:沥青路面25例,坚实土路面4例,水中1例。受伤后至死亡时间,sh内4例,5~10hZ例,11~20h7例,21~24h3例,2天以上9例,其中1例最长为8天,5例死亡时间不明。治疗情况:22例经医院治疗后死亡。8例未经治疗而死亡。事故发生原因:骑快车撞在路分物体上11例,酒后骑自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交通事故中驾驶员和乘客的损伤,辨别驾驶员损伤的特征性改变,从而为交通事故中准确认定驾驶员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撑。方法对2006—2014年间,黑龙江省垦区内126例汽车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汽车事故死亡案例驾驶员损伤特征,探讨驾乘人员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结果驾驶员颈部、胸部、腹部的损伤多见,可检见汽车部件所致特征性损伤。乘员仅头面部及四肢与汽车接触部位有特征性损伤,其他部位未检见可明确汽车部件所致特征性损伤。结论损伤部位、类型与死亡人员的驾乘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深入分析铁路交通事故自杀案件特点,为确定事故性质、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方法 收集东北铁路线上50例利用铁路交通事故自杀死亡案例,对案发时间、现场情况、事故发生前行人状态、火车接触方式、自杀认定依据、遗书和遗言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比为3.55:1,男女均以41~50岁年龄段最多见。事故多发生在封闭线路,行人以车前非卧位最多见。自杀原因以精神疾病最多见,其次是器质性疾病。30%案例发现遗书和遗言。结论 利用铁路交通事故自杀事件的定性,除了常规的法医学检验以外,还必须注重对自杀证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10.
酒后驾车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酒后驾车交通事故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特征。方法1999~2003年成都地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542例组成病例组,另从同期发生的75324例交通事故数据库中随机抽取1%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731例组成对照组。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酒后驾车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危险度是非酒后驾车的1.72倍,两类事故的24小时分布基本呈相反趋势,酒后驾车非职业驾驶员和非驾驶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P<0.001),酒后驾车造成车辆的损害程度强于非酒后驾车,两类事故机动车的出行目的亦明显不同。结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较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后果严重,酒后驾车交通事故有不同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二轮摩托车交通事故的现场特点和驾乘人员的损伤特征,为甄别摩托车驾乘人员提供信息。方法收集本区2005年至2014年142例二轮摩托车交通事故人员伤亡资料,包括事故经过、事故类型、现场特点、车辆特点、驾乘人员情况、损伤情况及死亡原因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二轮摩托车驾乘人员在各类型事故中的损伤部位和特征、出现率及严重程度有明显的区别,事故现场有规律性。结论通过现场与人体损伤特征的分析,可以甄别摩托车驾乘人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酒后驾车交通事故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特征。方法1999-2003年成都地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542例组成病例组,另从同期发生的75324例交通事故数据库中随机抽取l%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73l例组成对照组。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酒后驾车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危险度是非酒后驾车的1.72倍,两类事故的24小时分布基本呈相反趋势,酒后驾车非职业驾驶员和非驾驶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原因导致的交通事故(P&lt;0.001).酒后驾车造成车辆的损害程度强于非酒后驾车,两类事故机动车的出行目的亦明显不同。结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较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后果严重,酒后驾车交通事故有不同于非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13.
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探讨道路交通死亡事故的特点。方法收集相关市区711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死者交通方式等项目分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11例死者中男性多于女性(2.18∶1),21~60岁占70.6%,气温较低的季节发生交通事故较多,一天中高发时间段为6~8、18~20及23~1时,死者中以非机动车驾乘者和步行者居多,分别占41.4%和29.1%;肇事车辆主要为货车和轿车,分别占38.2%和25.1%;交通事故造成颅脑损伤导致死亡的占损伤致死亡的比例最高(54.7%),联合损伤致死的其次(30.9%)。结论本文数据来源地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案例的特点,与沿海其他较发达城市的相关调查数据相符,需综合治理以减少相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现场重建所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发生了什么”和“怎么发生的”[1]。因此在交通事故所致损伤和死亡的案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007年10月13日晚湖口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笔者利用现场分析与重建技术,成功地确定了案件的性质,现报告如下。1案件资料1·1现场勘验现场位于湖口县正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607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欣  李志宏 《法医学杂志》2003,19(3):158-158,160
道路交通事故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本文对深圳市2000年发生的607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员尸检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深圳市人口的组成、死亡的高危人群、事故高发地点、肇事方式、死亡原因等多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找出发生原因,预防、降低事故的发生。1资料全部资料来自于深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事故处理科2000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档案资料,共607例。2结果2.1一般情况在607例中,男性297例,女性310例,男、女比例为1∶1.04。年龄最小的1岁零10个月,最大的76岁。其中21~30岁243例,31~40岁182例。案发时间上,607例中发生在12~1…  相似文献   

16.
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导致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气囊的产生和使用明显的降低了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虽然气囊可以降低交通事故中人员的死亡率和损伤程度,但同时也引起很多非致命性的损伤。本文主要阐述了气囊的作用机制,引起的损伤类型以及机制,并提出减少和降低与气囊相关的损伤和死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白茹  陈明 《法医学杂志》2017,(6):604-606
目的分析海口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特点,为死亡原因鉴定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6年海口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受理的498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例资料,对性别、年龄、案发时间、死者交通方式、肇事车辆类型及死亡原因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死者年龄以21~40岁居多,男女性之比为3∶1;案发时间以每年3、4、5月及10月,每天的6:01~8:00及20:01~22:00为高峰期;死者交通方式以驾(摩托车和电动车)的发生率最高(30.9%);肇事车辆以摩托车和电动车为主(57.4%);死亡原因以颅脑损伤居多,胸腹部损伤次之。结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件的尸体检验对死亡性质及责任认定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思路和要点。方法收集17例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案例,通过事故现场勘验和尸体检验收集交通事故发生的基本信息以及损伤分布、性质等资料。根据收集的信息,重建事故发生过程,明确死者的致伤过程,分析损伤的致伤方式和机制、损伤的严重程度,判断属生前伤抑或死后伤,明确死者的死亡原因。结果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案例存在损伤严重,多发伤与复合伤常见,生前伤、濒死伤与死后伤并存,致伤方式多样,致伤机制复杂,甚至多次损伤相互掩盖等特点。结论道路交通事故二次损伤致死的法医学鉴定需结合事故现场勘验、尸体检验等综合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9.
案情介绍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非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一辆轿车坠入山崖,司机及其妻子、女儿死亡,在该事故中死亡的还有一位乘客。该乘客的法定继承人作为原告将司机的父亲和岳父以及车主起诉至法院,要求三者支付死亡补偿金等费用。法院审理情况在案件一审过程中,一名被告——司机的父亲死亡,案件审理依法中止。法官询问该被告的两名继承人是否参加诉讼时,继承人均表示不愿参加诉讼,之后该案恢复审理,被告的继承人没有被列为被告,法院一审判决由车主支付原告损失。宣判后,车主提出上诉,上诉理由之一是对已死亡被告只承担…  相似文献   

20.
交通事故中爆胎痕迹检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交通事故中,车辆轮胎出现爆裂现象并不少见。车胎痕迹在交通事故痕迹中属于车辆行驶痕迹,爆胎后还会产生其它痕迹。爆胎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发生交通事故时也会造成爆胎。但对于驾驶员来讲,这两种爆胎现象在交通事故案件中有着本质的区别。爆胎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属于意外事故,而交通事故中造成的爆胎,其前提是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往往是驾驶员违反交通法规等原因而酿成的交通事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