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侦查讯问工作是一项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问进行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讯问语言具有直接对抗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是建立与犯罪嫌疑人心理联系的基础.在具体的讯问活动中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类型的讯问语言并注意讯问语言着重强调的事项.  相似文献   

2.
肖庆平 《犯罪研究》2007,38(6):21-27
讯问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侦查措施,随着法制的健全,讯问受到了许多限制。那么为什么讯问看似普通的很,但真正意义上的讯问却很艰难,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讯问对象和讯问所要获取的犯罪事实的本质属性没有一个充分深入探索。犯罪嫌疑人作为讯问对象在讯问过程中其属性是复杂和多样的,而讯问所要获取的口供更是一个属性复杂的客体。认识这些本质属性有助于我们在讯问过程中更主动、更自觉,从而把握讯问规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3.
高俊娟 《法制与社会》2013,(29):122-123
法律在日渐完善,犯罪嫌疑人反讯问能力也在逐渐加强,讯问过程中难免出现讯问僵局。为顺利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准确认定犯罪事实。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可以从分析案情、分析嫌疑人、制定讯问计划入手,预防讯问僵局的产生。同时,模拟讯问也可以在预防讯问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期,贿赂犯罪在职务犯罪构成中所占地位愈加突出,但因其侦查难度较大,更加突显讯问策略和技巧在整个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指出在讯问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吃透案情、制定计划,做到知己知彼;仔细观察、巧妙闲谈,做到对症下药;切入主题、步步深入,做到有的放矢;扫尾善后,查漏补缺,做到细致彻底。  相似文献   

5.
讯问僵局是指讯问中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观念、立场、意志、情绪上一种严重的持续的对立局面。侦查讯问中,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因追究与反追究而形成的对立局面是客观存在的,因各种原因使讯问出现僵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旦僵局形成,讯问工作往往难以为继,甚至有时会使整个案件成为疑难案件。  相似文献   

6.
职务犯罪讯问工作是自侦案件过程中的一项重头戏,工作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讯问突破难,犯罪嫌疑人口供难以拿下的局面,反贪年轻干警如何在讯问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可以从调整心态、做好充足事先准备、适时运用审讯技巧等方面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侦讯制度与侦讯实务偏重侦讯效率,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不足。理论界提出的侦讯改革方案偏重权利保障,有失侦讯效率的提高。合理规制侦查讯问,需要更新理念,正确处理犯罪嫌疑人的侦讯程序主体与证据来源的关系,有效化解犯罪嫌疑人与被追诉人在侦讯中的目标冲突,适当矫正侦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力量严重失衡的状况。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制裁相结合的综合机制,为侦讯制度提供配套制度保障,以利于实现侦讯制度兼顾讯问效率与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8.
尹艳 《法制与社会》2010,(21):125-126
本文立足于侦查讯问的立法现状,阐明侦查讯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侦查讯问立法的初步构想。文中指出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规范公安部门的侦查讯问活动,不仅使侦查讯问活动在理论上找到合法依据,而且为更好地保障讯问对象的合法权益,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完善侦查讯问的立法体制对维护司法权威,保证司法公正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合法权利的保障与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刘景升 《法制与社会》2012,(31):127-129
"九步讯问法"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审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在侦查理论和实践都有着广泛的影响。本文认为,"九步讯问法"的审讯者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倾向,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犯罪嫌疑人充分辩护权并不完全相符,应有比例地吸收借鉴。  相似文献   

10.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颁布实施后,传统讯问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刑事诉讼法对于逮捕证明标准提高的需要。构建纵深型的实质性、全面化、递进式的讯问模式,重新设计和规范讯问笔录模板和制作方法,能更好地发挥侦查监督讯问作用,提高审查逮捕案件质量、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1.
当事人讯问乃以当事人本人作为证据方法,以其陈述作为证据资料的证据调查方式。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当事人讯问为大陆法系民诉立法例所普遍肯认,由于当事人讯问对事案解明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各国民诉立法大多已将其作为独立的证据调查手段予以规范。在当事人讯问制度下,当事人所作之陈述乃当事人向法官报告其所经历、体验之事实,性质上为证据资料,与同为当事人陈述的作为诉讼资料的主张及基于阐明处分所作的当事人陈述迥然不同,与同为人证的证人陈述亦多有分际,不可不辨。因当事人讯问强调当事人对事件的描叙,故仅自然人始具有当事人讯问能力。而非自然人作为当事人的民事诉讼,应以其法定代表人作为当事人予以讯问。我国现行民诉法虽承认当事人讯问具有独立证据方法之地位,但由于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存在缺失,故当事人讯问应有之机能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侦查取证中的讯问技巧,是指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为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促使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所采取的诸多讯问策略和方法的总称。侦查人员“初讯”犯罪嫌疑人时,正确运用讯问技巧,对突破案件,固定证据,扩大线索等侦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的庭审方式的施行,庭审讯问已成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对于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证实公诉机关指控的准确性,进而对被告人正确地定罪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庭审讯问所具有的公开性、抗辩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也使得公诉人的庭审讯问面临许多困难和考验,尤其是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被告人当庭翻供、拒供等现象,更加大了公诉人庭审讯问的难度。如何做好庭审讯问的工作,笔者认为,除了吃透、吃准案情、充分准备外,讲究讯问的策略和技巧显得十分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出庭公诉中公诉人讯问被告人的策略和技巧略抒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讯问的心理实质是促使犯罪嫌疑人由拒供、谎供到真实供述的态度改变过程。影响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因素有认知性因素,情绪情感因素,情景因素,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促使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心理策略有,正确利用恐惧唤醒,恰当使用单面或双面证据,合理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有效组织不同层次的说服信息,建立与犯罪嫌疑人的可沟通的关系,设计讯问场所与营造讯问气氛。  相似文献   

15.
侦查讯问是侦查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行为,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是法定的重要证据,由于我国法律并未规定律师的讯问在场权,因而在审讯阶段侵犯嫌疑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章论述了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在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方面存在的缺陷,分析了赋予律师的讯问在场权的利弊,提出了建立律师讯问在场权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四、逻辑推理讯问法(一)逻辑推理讯问法的定义及其特征逻辑推理讯问法,是指围绕犯罪具体细节,按照逻辑规则,科学设置讯问题目,根据回答将推断出有关犯罪事实的讯问方法。即在提问前已就犯罪的具体细节预先设置了从外围入手、符合逻辑规律的陷阱式的问  相似文献   

17.
指控多起(多笔、多节)犯罪事实通常是指公诉人在起诉书中指控被告人三次以上单独或者共同作案所具有的事实。指控的多起犯罪事实少则三四起,多则数十起,在司法实践中,审理起来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公诉人出庭长的需要几天,甚至更多时间,使得控、辩、审三方“精疲力尽”,大大降低了法庭审理诉讼效率。许多看似复杂的案件,其实并不复杂,完全可以通过改革达到提高庭审诉讼效率的目的,做到效率与公正的统一。海安县人民检察院起诉科紧紧围绕公诉改革,针对一案多起犯罪事实的案件,对庭审中讯问和举证两大诉讼难点,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吴克利 《检察风云》2008,(23):26-27
为了加强对侦查活动的监督作用,完善中国的侦查讯问制度,2006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在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中分步骤地对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以此规范侦查讯问的法律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强化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沈志宏 《政法学刊》2006,23(6):104-107
讯问对象的拒供动机是形成“讯问难”的重要因素。讯问对象的拒供动机形成因素主要来自于讯问人员和讯问对象自身两个方面;按照常态和变态心理因素分为现实性拒供动机和心理拒供动机。侦查讯问辅助方法在转化讯问现实性拒供动机的功能在于减弱讯问对象拒供的心理需要,明确或强化其供述需求,提供诱因,创设有利于讯问对象形成供述决意的情境;在转化心理拒供动机中的功能在于利用讯问对象心理病态特征,刺激讯问对象的挫折情绪,突破忍耐极限,导致心理崩溃,从而走向供述。  相似文献   

20.
《政法学刊》2015,(6):115-118
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后,公安机关的讯问措施也开始调整。借助在y派出所公安实践的机会,开展讯问规范化的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尽管y派出所在新刑诉法后讯问的规范性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讯问主体、人权保障、讯问时间、录音录像方面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针对讯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策略,以便使讯问措施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