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刨去至今未能破案的英国“开膛手杰克”和迷雾重重的“南京大学碎尸案”等,目前业已告破、档案完整的连环杀手,的确大多具有一段扭曲的成长经历.那么,一个人变成“连环杀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首先,是一种畸形、邪恶的快感.他们要么自以为能从杀戮中“替天行道、伸张正义”,如加拿大史上最恐怖连环杀手皮克顿专门杀害底层女性性工作者,他声称这些人“下贱堕落”;要么能从亲手杀人甚至一些更变态的行为中找到刺激和快感,如戴默和盖西专挑男同性恋者、男性工作者下手,声称是在“消灭社会渣滓”.  相似文献   

2.
<正>一提到谋杀案件调查,人们都会立刻想到搜查令、审讯、嫌疑人的确定与排除、公众与线人的线索或是抓捕等类型的执法活动。无论是有预谋还是一时冲动,嫌疑人通常都会在杀人后逃走,主动向警方自首的很少。如果不是职业的、特别谨慎的连环杀手、确定没有人关注他们,凶手一般无法继续他们的正常生活。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让他们想方设法逃避警方侦查,选择一路逃亡。  相似文献   

3.
内容提要:基于罪因机制的类型性差异,界分出不同的犯罪人类型,进而予以相应的控制与预防,这是犯罪学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这一思想在犯罪学鼻祖加罗法洛的时代已被确立.无差别杀人犯罪作为一个具有独特罪因机制的概念,应当有其区别于其他近似概念的"个性".无差别杀人犯罪既非恐怖主义犯罪,也不等同于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并且与变态人格杀人犯罪、仇恨杀人犯罪等均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杀人游戏     
三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们12个旅游爱好者聚在一座黑黢黢的山上玩杀人游戏。有一人充当法官,给每人发一张牌。其中有一张牌是“大王”,拿到“大王”的人是“杀手”,只有法官和杀手知道这个秘密。发好牌后,法官下令:“夜幕降临,大家睡觉。”大家就低头闭目。这时法官继续说:“杀手睁眼,杀手杀人。”杀手就指一人,等大家睁眼的时候,该人就被“杀”死了。然后大家就推举凶手,谁的选票最多谁就被处死,直到找到真正的凶手为止。如果到最后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凶手,凶手就会成为这些冤魂的领袖,可以叫他们表演节目。那天晚上,我倒时时被他们指认为凶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杀亲案件的特点,为此类案件的分析、预防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溧阳地区2004—2014年破获的17例杀亲案件,对原始登记信息、现场勘验笔录、尸体检验鉴定书、破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例杀亲案件中受害人以女性居多,嫌疑人以男性居多,杀人动机以配偶不忠或怀疑配偶不忠占较高比例。杀亲案件中有精神病患者杀人、伪装杀人,嫌疑人杀人后自杀占有一定比例。结论杀亲案件多与婚外性行为、精神病患者杀人等家庭因素有关,部分为杀人旋即自杀,致伤工具具有简单随意、易于获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军  包应普 《检察风云》2001,(11):30-31
今年5月,一个谣言传遍武汉三镇:一个变态杀人恶魔在武昌昼伏夜出,寻找穿红衣服、留长头发的女性。一旦发现目标,便左手扼颈、捂嘴,右手持刀从背后威逼,杀人劫财。一时间,武昌一些家庭晚上禁止女孩外出,许多女孩为此不敢穿红衣服,还剪掉长发。 8月13日,作为谣言主角的变态杀人狂,被警方活捉。他叫段国诚,湖南岳阳人。从1999年4月到今年6月,13名妇女命丧这个心理变态的男子之手,另有多名女子被其杀伤。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关于杀人罪的规定是概念法学的产物,也是类型化不足的典范,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在于其过于简单的罪状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包括罪状与刑罚不匹配以及立法模式零乱等。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而造成的量刑基准混乱的现实,严重损害了罪刑法定原则,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大量同罪不同罚的现象。杀人行为类型化既有其理论上的根据又有实践上的依据,类型化就是区别化,是概念式思维的补充。杀人行为类型化的意义在于它能使量刑的基准细化,弥补行为评价的不足以及有效消减死刑适用条款等。杀人行为类型化的哲学依据是相对意志自由;类型化的标尺是犯罪效应。杀人行为类型化的思路是首先将杀人行为区分为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两种;故意杀人行为又根据责任阶梯分为:普通故意杀人、加重故意杀人及减轻故意杀人;减轻的故意杀人又依据行为类型分为:挑衅杀人、应请求杀人、帮助自杀、教唆或者逼迫他人自杀等。本文还讨论了各种杀人行为的认定规则。  相似文献   

8.
隐蔽的作案动机研究表明,性变态施虐杀人不完全在于他的家庭环境和儿时所受到的心理创伤,而在于本身思想认识的不当和潜藏于他们心灵深处的杀人时的激奋和奇妙幻想。性变态施虐杀人案件的作案人与被害人之间不存在报复、图财、奸情等常见的明显的作案动机,也不同于常态人通常意义上的满足性欲与心理平衡。因此,有人称此类案件是“没有动机的案件”。其实如果从心理角度分析,就会发现其同样具有作案动机,只不过是比较隐蔽而已。一种内心深处的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产生于作案人的童年或少年时期,多在十一二岁时突然萌发哪一天能够亲手杀死一  相似文献   

9.
金旺 《公民与法治》2012,(11):45-47
柔软的透明胶带,非刀非枪非棍。但却成了杀人凶器。这近于离奇的故事一般人也许很少听说过,然而,住在南京市浦口区兴浦路某小区的居民,却真真实实地见识了胶带杀手的凶残。此案因发生在居民区、作案手段残忍而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秦阳 《法律与生活》2013,(19):44-45
加拿大的一个家庭在一次旅行中,有4名亲人不幸遇难身亡。警方侦破案件后,人们发现杀人凶手竟然是最意想不到的人?而他们的杀人动机也让人匪夷所思。在这起蹊跷的案件背后,深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雇凶杀人案件特点具有天然的隐蔽性在雇凶杀人案件中,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雇主的杀人动机和杀手的杀人行为相分离。雇主尽管与案件有因果关系,但往往因为不在现场或没有作案时间而使自己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对雇主进行排查时,就可能因为其不具备杀人作案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犯罪现场又反映不出与他的关联,因而将其犯罪嫌疑排除,被  相似文献   

12.
相较于一般杀人案件,挫折是引发无差别杀人的特殊犯罪心理.由于无差别杀人者情绪反应消极、具有严重的他责倾向,导致他们在相同情境下受挫感更强、更容易实施攻击行为。无差别杀人针对无辜人群实施犯罪,属于攻击中的特殊类型,即转向攻击,这与无差别杀人者道德感低下和严重的自毁情结有关。无差别杀人案件中被害人往往是无辜的弱势群体,这种试图引发社会轰动的攻击方式主要由犯罪人的懦夫心态所决定。对无差别杀人案件的预防可以从短期预防和长期预防两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安乐死,从其外表来看,是一种杀人行为,但是,这种杀人行为往往是在被害人身患绝症,且不堪忍受痛苦的条件下,由其主动要求或同意的,因此,这种行为是否成立为刑法上的杀人罪,也就成为刑法理论上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教师:“分权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联系的形式,可以为我们分析证明价值提供依据。例如,在杀人案件中,一个具体据所连接的对象可以是凶手、杀人行为、杀人时间、杀人地点、杀人凶器号客人、赚疑人才者被告人等等。而且,这个证据与该杀人行为或者杀人凶手等事实之间的联系可以是趋势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在杀人案件的证明中,最终要解决的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与该杀人行为之间的联系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认定这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是不是实施了那个杀人行为的人。因此能够直执着把这二者边接起来的证据就此间接将其连接起来的证据有较强的证明力…  相似文献   

15.
雇佣杀人犯罪构成要点雇佣杀人犯罪,是指谋杀者以佣金为契约,雇用他人代替其非法剥夺某特定对象生命的共同犯罪。雇佣杀人犯罪内涵,即雇佣杀人犯罪构成要点包括:△雇主。即谋杀者不直接露面,主使他人实施杀人犯罪。△被雇用人。即受雇用的帮凶、杀手与被害人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而是受雇主雇佣代替其实施杀人犯罪。△佣金。雇主与被雇用的人这间的雇佣关系,是以佣金(金钱、物质和其他利益)为纽带的一种契约关系。△特定的侵害对象。雇主与被害人之间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共同犯罪,雇主是谋杀者,是犯罪主使人,被雇用的帮凶、杀手是实施杀人的犯罪分子。反映出杀人目的的一致性,杀人动机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6.
“雇凶杀人”,顾名思义,即教唆他人故意杀害被害人,以达到自己对被害人予以加害的目的的行为。“雇凶杀人”案件在近几年的刑事案件中,一直呈上升趋势。在这类案件中,雇主杀害被害人的目的多种多样,如,因感情纠纷杀人、因贪图名利杀人、因生意上的纠纷杀人等,虽犯罪目的不同,但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却大同小异,即雇主多以金钱或财物以及其他财产性利益作为交换,唆使他人替自己实施杀人行为。  相似文献   

17.
故意杀人犯罪伴随行为,是指犯罪人在故意杀人犯罪过程中针对被害人实施的,除故意杀人行为以外的其他违法行为。具体来讲,这个概念包含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北方法学》2018,(6):63-77
受虐妇女在长期持续的家庭暴力作用下不堪忍受实施的杀夫行为,在我国现阶段缺乏出罪空间,实践中也出现了较大的量刑差异。美国刑法将"受虐妇女综合症"这一心理学概念作为受虐妇女杀夫行为的抗辩事由,结合正当防卫抗辩,从而拓宽了此类案件的合法辩护空间。事实上,受虐妇女杀夫行为具有刑事责任减免的正当化根据,其违法性与有责性比一般杀人犯罪小,从刑罚目的上看,缺乏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必要性。在我国当前法律框架下,有必要强化"受虐妇女综合症"因素在刑事责任裁量中的作用,并与正当防卫、被害人过错等抗辩事由相结合,对其刑事责任的减免进行类型化处理。  相似文献   

19.
梁军 《法制与社会》2011,(19):283-284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而且杀人、抢劫、强奸、恶性伤害等案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且分析了他们犯罪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连环杀手     
阿碧 《检察风云》2012,(18):46-48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0名以上连环杀手在逃,仅在美国就有30名之多。2012年8月14日,在逃多年的连环杀人凶手周克华在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一带被警方击毙。周克华是近年来我国境内最可怕的一个连环杀手。从2004年至今,周克华涉嫌先后在重庆、湖南和江苏三地作案,11人死于其枪下。令人们感到恐惧的是,周克华作案大多是枪击受害者头部要害部位,令受害者没有生还的机会。司法专家表示,大多数连环杀手像周克华一样,都有一颗冷酷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