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8,25(4):75-78
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是系列杀人犯罪的一种,社会危害极其严重。根据性变态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其分为两类,不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情景性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和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实质性非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厘清不同性变态类型的心理满足情景、行为方式、是否具有暴力攻击性等特征是确定案件性质、勾画犯罪人特征、划定重点侦查对象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案件的心理线索是指案件的具体情节中能反映作案人、被害人、证人的行为动机、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的有形和无形的线索.在案件审理中,由于案件的心理线索不象物质痕迹鉴定那样可以成为案件成立的证据,容易被司法人员所忽视.其实案件的心理线索也是判断案件是否成立,判决是否有误的重要线索.笔者对一起杀人案从作案动机、预谋性、证言心理等方面依据心理线索进行分析,认定此案判决有误.  相似文献   

3.
杀人后自杀案件分为两类:一是因心理扭曲、发泄私愤、报复社会而杀害无关人员的案件;二是因矛盾纠纷而杀害明确关系人的案件。前一类案件因作案动机明确、多发于公共场所、目击证人多,调查取证的难度较小。实际工作中,后一类案件比较常见。由于作案人死亡、目的动机难以明确、缺乏目击证人等原因,直接证据缺乏,甚至在个别案件中可能出现受害人与加害人直接接触的证据都无法确定的状况。作者通过收集2000年以来发生在某市的17件杀人后自杀(已遂)案件的证据资料,对其认定过程进行分析和回顾,探讨构建证据体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系列杀人案件的成因、特点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云平 《政法学刊》2004,21(4):66-69
发生系列杀人案件的原因取决于作案人的犯罪心理,谋财害命、报复杀人、滥杀无辜和杀人灭口是导致系列杀人案件的主要成因。系列杀人案件的特点体现在作案人的行为特征、作案人的个性特征和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三个方面。在侦查过程中,应引进利用“软件”串并案件的理念以拓展串并案途径,过细勘查犯罪现场,建立失踪人口管理机制以及时发现和串并系列杀人隐案,严格遵循公安部“侦破系列杀人案件工作机制”的要求规范侦查工作,引入和加强犯罪心理画像、犯罪现场重建和辩证侦查思维等现代侦查和取证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海市杀人碎尸案件的特点,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2012年上海市公安局物证鉴定中心已侦破的24例杀人碎尸案件,从被害人基本情况、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死亡原因、作案动机、尸块情况、碎尸工具、抛尸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杀人碎尸案中,被害人以女性为主(16例),犯罪嫌疑人以男性为主(23人),熟人作案22例。死亡原因主要为机械性窒息和颅脑损伤。作案动机多为情感纠纷。碎尸块数量多在20~30块,碎尸工具均为锐器,其中家用菜刀20例。多为多处、跨区域抛尸,抛尸工具以汽车为主。结论上海市杀人碎尸案件的鉴定中,碎尸块数量多,碎尸手段复杂多样,犯罪嫌疑人职业特征难辨,抛尸距离相对较远,多有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6.
李旻  周尧 《法制与社会》2011,(6):74+76-74,76
投毒案件往往会因为毒品来源的广泛性、毒品处理的容易性以及微量证据收集的困难性而导致久侦不破,陷入疑难。然而,作案人在投毒的过程中在大脑中形成的犯罪心理痕迹确是客观存在的。犯罪心理痕迹反映着作案人作案前、中、后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心理特征以及行为活动等内容,直接反映着作案人与案件的关系,因此,应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通过检测被测人有无犯罪心理痕迹来寻找和甄别犯罪嫌疑人成为侦破疑难投毒案件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本文通过一起特殊的投毒案件,对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投毒案件侦破中的有关情况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会议简讯     
2001年9月19日~22日,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协办的“首届全国凶杀案件法医现场分析交流会”在广西北海市路海宾馆召开。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2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王俭副主任出席了开幕式,会议交流由法医病理损伤鉴定处处长闵建雄主任法医师、陈世贤主任法医师主持。会议利用多媒体图像显示共交流13起凶杀案件,对团伙杀人、雇佣杀人、女性杀人、连环杀人、亲属杀人、多种手段杀人等各种类型的凶杀案件中就作案动机、作案人数、作案过程以及案犯刻画等方面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谋财杀人作为杀人案的一个种类,它既具备了杀人案的一般特点,又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方面,即谋财杀人案的现场有明显的掠取财物的迹象,从而揭示了作案人杀人的目的动机。在谋财杀人案的侦破中还发现:作案人员比较复杂,作案人与被害人之间有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确定被害人与作案人之间有无因果关系,成了侦察工作的首要任务。笔者根据近几年来的实践,就谋财杀人案被害人与作案人的因果关系谈点拙见。一谋财杀人案被害人与作案人的因果关系有其特定的含义。把以劫财为目的行凶的罪犯作为因,把被害人的被杀作为果,分析他们之间因果关系的目的是揭示被害人与作案人是否熟悉,及熟悉的程度,即有无关系。通常我们把人际关系按照熟悉程度分为一是直接熟悉,二是间接熟悉,三是不熟悉;作案  相似文献   

9.
<正> 杀人碎尸是作案人用某种手段将人杀死后,为了掩盖罪行毁灭罪证、便于转移,而将被害人尸体分解成若干碎块,进行隐藏、抛弃,甚至使遗体面目皆非,难以辨认。因此,正确解决这类碎尸案件中的有关法医学问题,在案件侦破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硕 《刑事技术》2004,(3):37-39
近几年,发生在车辆内的凶杀案件日益增多,给现场勘查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车内的凶杀案件现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车、尸同处,就是被害人的尸体在车辆上或在车辆附近;另一种是车、尸分离,车辆和被害人的尸体不在同一地方,有时最先找到车辆,有时先找到被害人尸体。车内凶杀案现场的勘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案件的性质,判断杀人的动机和目的.判明是抢车杀人还是抢劫杀人或其它;(2)推断作案时间;(3)推断作案人使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由于性变态杀人案件的现场与一些常态人的性犯罪杀人现场、常态人杀人案件伪装现场和精神病患者杀人案件现场有相似之处,给侦查人员把握案件性质增加了难度。对案件认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与报复和奸情杀人案件现场相比较报复和奸情杀人案件现场的尸体损伤有时候也存在手段极其残忍的情景,如被害人尸体的乳房和阴部被切割掉等。但是报复和奸情杀人案件的案犯这一行为不是为了性满足,只是因为对被害人恨到了极端或者为了伪装成性变态杀人现场而为之。这两类杀人案件有一个共性特点,就是案犯与被害人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并且关系密切的占多数。报复杀人案件中,虽然也有与被害人之间互不熟悉的,如被雇佣犯罪,但是雇主与被害人之间却是相互熟悉的。况且报复杀人案件的被害者没有性别和年龄之分。而性变态杀人案件的被害人大多为女性并且多是年轻女性。与强奸杀人案件现场相比较强奸杀人案的犯罪分子施用暴力威逼、伤害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迫使对方就范而与之性交,  相似文献   

12.
案件的规律特点作案前多有预谋,手段隐蔽,侦破难度大作案人为达到勒索钱财又逃避公安机关打击的目的,往往事先周密计划,使用假的、盗来的(或捡来的)他人身份证,先在银行开户,后写匿名信或用无记名的IC卡打电话,以爆炸、投毒或精心编造谎言等手段相要挟,实施敲诈勒索,整个过程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从敲诈的方式看,作案人在实施恐吓敲诈作案时大多采用异地投信、异地通话等形式,以逃避侦查。据苏州市公安机关调查,该市1999年以来发生的278起该类案件中,写匿名信进行敲诈勒索的占86%。有的则是先写匿名信后打电话进行敲诈。采取上述方式作案,由于留下的线索不多。因而侦查工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闵建雄 《刑事技术》2015,(3):193-195
本篇作为系列文章即被害人学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应用的第二部分,从职业、年龄和性别三个方面分析被害人个体身份与命案现场分析的关系。文章结合案例,指出出租车司机和妓女是被害风险性较大的职业,而且与作案动机判断具有良好的关系。少儿包括婴幼儿与老年人是易遭侵害的年龄人群,而性别虽难与杀人动机和案犯身份找到确定关系,但若是变性人且涉及性活动时,有助于作案动机和案犯刻画。  相似文献   

14.
变态杀手是指在变态心理控制下的杀人者,他们的杀人行为与一般的犯罪人不同,具有杀人动机模糊、杀人行为残忍且连续等特点。造就一个变态杀手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在他们的早年生活中缺少家庭亲情和引导、生活孤独且遭遇挫折、产生杀戮幻想并将这种幻想付诸实施等等。对变态杀手杀人行为的防范应从不良家庭的社会干预、特殊人群的心理矫冶等方面着手,做到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心理痕迹蕴藏在整个犯罪现场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现场心理痕迹,通过现场整体态势和细节特征所反映出的反常性、心理惯性、特异性,揭示作案人的真实动机、规律特点以及与被害人的关系,为侦查准确判断案件性质、串并案件和划定侦查方向及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案件以及侦查中的所谓“不可知信息”,是指在案件中客观存在的,由于案件的当事人(作案人、报案人、侦查员、证人及其他与案件有关人员)在案件发生和侦破过程中直接参与、接触或者在场等,掌握全部或部分外人不可能知道的案件信息(特别是犯罪现场信息)。在这些当事人中,由于作案人实施了犯罪全过程,因而掌握的“不可知信息”最多、最充分。这些信息可以转换为揭露、证实和打击犯罪的证据,这种证据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可知信息证据”。反之,其他非当事人通过道听途说等途径或由于案件保密等原因使其直接接触进而掌握了部分案件信息(如露天现场尸体),这些表面的、局  相似文献   

17.
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以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遗留在现场中的各种痕迹物证,来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对于推断作案人的犯罪行为动机和目的,认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犯罪心理画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闻高 《犯罪研究》2013,(6):2-15,22
犯罪心理画像是在研究罪案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透视案件痕迹物证中的心理痕迹和心理现场,在重建犯罪过程中分析未知案犯的形象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群等,从而确定作案人范围的侦查技术。考察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心理画像的实质是心理现场的重构,其逻辑线索是一种侦查推理,是关于作案人情况的假说。其归纳式心理画像和演绎式心理画像可结合起来,用其长处,避其短处。在借鉴现场分析、心理侦查、行为证据分析、地理画像等方法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犯罪行为人性状和特征的数据库,完善相应的指标体系,以提高心理画像技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司法鉴定中暴力犯罪类型与各种精神疾病的关系及特点。方法:对1997-2002年司法鉴定的暴力犯罪案件191例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组资料中,精神疾病患者暴力犯罪以杀人、伤害多见,作案隐蔽性差、对环境辨认能力差,作案动机主要受病态影响,常不选择时间、地点,不顾及后果,攻击对象以亲人、熟人多见为主要特征。结论:掌握精神疾病患者与精神正常者不同的作案规律和特征,是鉴别是否由精神病性症状所致暴力犯罪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0.
由于犯罪分子在杀人后,对尸体进行肢解破坏,并把尸块分别抛弃,因此,碎尸案的杀人现场、碎尸现场比较隐蔽,抛尸现场多且复杂,被害者身份不易查清,这些给案件的侦破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但同时也使犯罪分子暴露了更多的犯罪信息。碎尸案除具有一般凶杀案的共性外,还有其本身独有的特点。碎尸案的杀人原因由于受"杀人偿命"的刑律长期警诫,案犯一般不会铤而走险,贸然杀人,所以凶杀案必定有着重大的内在原因——即使这种原因在其他人(局外人)看来并不以为然,甚至在误杀或伤害致死的案件中也是如此。一、案犯与被害人在生活中有着密切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恶劣,矛盾渐深(1)夫妻双方关系恶化(或一方有外遇),一方强烈要求离婚,另一方却因各种考虑而不愿意,于是主动要求离异的一方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