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2,(31):188+19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正在经历一个历史转型时期,各种利益主体之间、新旧体制和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多发的势态,本文结合我国国情从社会结构转型、利益主体冲突、政府决策失误、利益表达机制、法制观念淡薄等方面分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为解决我国群体性事件创造前提。  相似文献   

2.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农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农民群体的利益表达备受关注。通过对目前农民利益表达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在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优化农民利益表达结构、完善农民利益表达配套机制等方面健全相关法律机制,完善农民利益表达制度化、法制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机理与法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剧的社会变革直接导致各类群体利益诉求的空前膨胀。当一个社会法律制度供给缺失,利益表达受阻的时候,各类群体性事件则接踵而至。治理社会群体性事件需要公共理性的主导,需要法治思维之矫正。通过法律制度化建设完善社会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是预防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根本。在我国,应加快《紧急状态法》的立法进程,使之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应急管理基本法。为此,必须着力完善我国各级政府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我国现行应急管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切实保障制度资源的有效供给,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危机管理的实际效能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群体性事件之公法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法角度考察,错位的"官民"关系、梗阻的利益表达机制、封闭的权力运行机制、缺损的权利救济渠道、非法治化的应急处置机制、缺位的善后处理制度是当下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治,就必须建立平权型的"官民"关系、疏通利益表达机制、建设透明政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广开权利救济渠道、健全应急机制、实现行政应急权力的法治化、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根源还是因为群众缺乏行之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本文立足群体性事件的现状,研究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自身的特点:多发性、区域性、可预测性。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表现为降低政府公信力、增加治理成本、影响社会稳定。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的不足、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缺乏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通过健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疏通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来建立与完善预防机制,从而从根源减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刘方程 《法制与社会》2011,(31):208-208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群体性事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在国家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利益冲突不断涌现,当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时,便爆发了群体性事件,表面上来看是社会大众争取正当利益的行为,目前的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人为的教唆事件。  相似文献   

8.
劳工群体性事件及其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春 《政法学刊》2011,28(3):81-85
劳工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是劳动者在缺乏其他可行的诉求渠道来表达其利益诉求、解决其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源上消解、减少劳工群体性事件事件的发生,必须将劳工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纳入法制轨道,尽快完善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畅通、拓宽维权渠道,构建劳工群体性争议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孙双 《法制与社会》2011,(14):190-190
群体性事件数量的明显增多,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加大了社会风险程度,也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本文从19世纪末的一次青蛙试验中得到启发,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就目前的状况给出了具体的对袋,即注重运用公平原则来划分利益格局、建立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着力提升政府对危机敏感度。以保障社会安全运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法学刊》2015,(1):76-82
社会深刻转型,各种矛盾叠加共振,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价值观追求型和社会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极易引发聚众犯罪。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层次矛盾愈发尖锐、利益表达与协商机制失灵、政府公信力下降等社会因素与各种不良社会心态为主的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群体性事件视野下防控聚众犯罪,其根本方向是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其着眼点是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冲突程度,其关键点是建立规则和程序,开启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进程,规范公权力的行使。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社会矛盾经特定诱因激活,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政府应在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前做好矛盾的发现与化解、诱因的消除工作。公安机关要有效地预防群体性事件,就必须夯实基层基础,做好人员、经费、装备、信息和工作预案等五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2.
吴兴民 《政法学刊》2009,26(6):92-94
群体性事件是对社会已然存在的危机的一种反映,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危机重构社会秩序的行动。它在本质上是体制内缺乏良好的利益表达机制而只好采用体制外的要求改革的形式。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从体制内建立顺畅的沟通与表达机制,才是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竹 《政法学刊》2007,24(3):63-67
在社会系统稳定因素及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建立指标权重模型,运用管理学定性、定量等研究方法,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城市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有的地方政府在城市开发中具有明显地物质主义倾向,甚至为了经济增长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和民众福利,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直接导致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构成了未来10年执政的最大挑战。因此,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就是要转变刚性稳定的思维方式,改变对群体性事件的片面认识;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依法行政;实现官员问责制,严惩腐败。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星 《政法学刊》2014,(4):101-107
中国正处于群体性事件的易发、多发和高发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几乎所有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体现了网络及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作用。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及网络舆情既是党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又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本文认为,在影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诸因素中,人大的利益代表职能及监督职能未正常发挥是根本性因素。因此,有效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应完善人大的代表职能、沟通职能、监督职能,尽快建立人大代表职业构成比例制度及代表联系选民制度,逐步完善代表质询制度等三位一体的人大权力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王战军 《政法学刊》2006,23(5):9-13
目前对群体性事件的含义还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群体性事件一词有一个由“群众闹事”、“聚众闹事”逐渐发展为“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过程。通过对几种代表性界定的研究和对群体性事件的多维分析,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由利益要求、观念主张相同或相近的群众形成群体,聚众以非法的形式或手段来主张合法权益表达意愿的,有较大社会危害性应依法妥善处置的事件。  相似文献   

18.
网络已经成为群体事件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网络对群体事件在酝酿发生、发展路径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产生重大的影响。探讨网络非理性舆论及其心理机制,对研究掌握群体事件发生、发展和应对过程提供了重要维度,有助于群体事件的处置。  相似文献   

19.
张连举  马睿 《政法学刊》2003,20(5):53-55
入世不仅使广东公安工作拥有了更为广泛的服务空间,而且推动了广东公安机关自身改革的进程,也拓展广东公安机关与国际间司法交往与合作的机会。但入世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社会治安更加波动,犯罪活动更加突出,文化侵袭更加严重,公安任务更加繁重。广东公安机关应采取积极主动的针对性措施,加强公安思想建设,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公安民警素质;加强公安法制建设,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公安作风建设,积极大力推行警务公开。从而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确保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