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对某一类高发型经济犯罪进行总括的法律术语。涉众型经济犯罪有案件高发,金额巨大,受害人员众多,作案方式趋向职业化,危害日趋严重,对社会稳定形成潜在威胁等特点。本文从作案手段,民众防范意识,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法律滞后以及执法打击面临诸多的制约等方面对涉众型犯罪滋生和蔓延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孙鸿  张永昌 《法制与社会》2011,(31):117+123-117,123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型经济模式的出现,涉众型经济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乖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作案手段变化多端、隐蔽性和欺骗性极强、社会危害性更大,而由于立法的欠缺和对维稳的顾及,打击此类犯罪存在不少的困难。我们应加强立法、完善协作机制、坚持从快从重的惩处方针来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3.
李学军  杨翠花 《法制与社会》2011,(18):93+95-93,95
涉众型经济犯罪因为涉及人数众多而深具社会危害性,本文分析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相应举措,希望对遏制涉众型经济犯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领域犯罪呈现高发态势,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十分猖獗,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为进一步提高对于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力度,切实维护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本文对我院2011年-2013年受理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进行了认真梳理,以期揭示涉众型经济犯罪发案规律及特点并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硕  李浣 《河北法学》2011,29(6):183-192
通过对非法集资等涉众型金融犯罪的法律特征进行研究,从刑法角度分析此类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及其审理难点,提出减少非法集资类案件发案率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其中较典型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犯罪。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增幅明显且大案要案频发,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现结合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情况,对此类案件的特点作一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沈言 《中国审判》2010,(1):93-95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利益主体。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人群体的经济犯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政法学刊》2015,(1):18-2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的不完善、经济活动行政监管的缺失,致使涉众型经济犯罪持续高发,对社会稳定形成较大的影响。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以大数据为依托建立较为有效的犯罪预警机制,探索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长效侦查模式,适时开展舆情引导,实现维稳与维权并重,有效化解群众矛盾;积极构建风险评估体系,确保社会经济秩序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9.
张嵘 《法制与社会》2013,(28):261-261,269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呈高发态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明确要求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花都区2008年至2012年涉众经济犯罪数据统计,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其中较典型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犯罪.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增幅明显且大案要案频发,对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害.现结合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情况,对此类案件的特点作一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白建军 《中国法学》2012,(2):108-118
不作为犯罪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本文在排查九万多份刑事判决和逐一梳理现行刑法全部罪名的基础上提出: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概念在形式上没有法律依据,内容上无法具体给出不作为犯与作为犯之间等价性的判断标准,还使得一些罪名的归类遭遇困境。笔者研究发现了41个法定不作为犯,将其分为充要不作为犯、必要不作为犯、选择不作为犯和混合不作为犯。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定不作为犯罪的经验定义,为依法限缩刑法义务的范围提供参照物。  相似文献   

12.
赵运锋 《北方法学》2017,11(1):86-98
法益是刑法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法益保护观会在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摇摆。随着刑法教义学理论研究的深化,理论界对法益在犯罪构成中的作用认识日趋合理,不过,法益在立法批判与规范诠释中的作用还没有被论述透彻。借助法益的政策分析功能,可以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犯罪停止形态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并对以刑制罪司法逻辑的运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法律责任独立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德敏 《河北法学》2005,23(3):138-141
对法律责任划分标准的正确理解,是认识经济法律责任独立存在的前提条件。经济法律责任是以法律责任的部 门法性质为标准对法律责任进行分类的结果,且经济法律责任具有其独特性。独立的经济法律责任体制有利于 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的实现;更能体现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性;充分发挥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作用;促进经 济法主体守法和执法。构建时,必须遵循经济法自身体系要求,体现经济法律责任自身特色,形式上可以与其他 部门法形式相交叉,可通过经济法中的民事责任、经济法中的行政责任、经济法中的刑事责任、经济法中的经济责 任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论域下有不同的犯罪概念。目前给无被害人犯罪所下的定义存在着论域不清的问题。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应区分刑法还是犯罪学论域。关于无被害人的含义是界定概念的关键。刑法中,无被害人犯罪的内涵要素是违背伦理道德并法益侵害不明显。犯罪学中,内涵要素是违背伦理但社会危害性小。外延上要与隐形犯罪、没有在意的犯罪相区别。  相似文献   

15.
麻锐 《行政与法》2012,(9):100-103
经济犯罪法律责任的价值特指经济犯罪法律责任的目的价值,直接体现了经济犯罪法律责任制度所要追求和实现的目的及宗旨。经济犯罪法律责任具有多重性,由此决定了经济犯罪法律责任的多元性价值,也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经济犯罪多元法律责任的正当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法定刑设置时,不仅需要在同一犯罪申寻求罪行均衡的平衡点,更要从刑法体系的整体考虑中对不同犯罪进行横向比较,从而达到最佳的立法效果。中国刑法中至少有两处法定刑设置不平衡。本文经过比较分析之後,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今後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犯罪构成模型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犯罪构成是立法者依据一定的利益需求与价值观念而将生活中之危害行为加以类型化形成的 ,表现为通过刑法规范所确认的认定犯罪之规格、标准或最低度条件———本文称之为模型。它同构成犯罪的事实 (原型 )是不同层面之范畴。注释刑法学应以刑法条文中静态存在的模型意义上的犯罪与刑罚为研究对象。同两大法系的构成体系相比较 ,在现阶段国情下我国几十年所形成的通说体系具有直观、简单、易操作的特点 ,并无重新构造之当务必要。  相似文献   

18.
嫖宿幼女罪保护的并非"社会善良风俗"、"保护幼女"的社会观念或者"禁止卖淫嫖娼"的社会管理秩序等社会法益,也不宜界定为"身心健康"或者"健全人格养成"等个人法益。从本罪应然的立法目的考量,应当将其保护的法益界定为"性生理、心理的健全成长权",而且,嫖宿幼女这一客观的行为模式也不足以导致对其需要单独制罪,因此,应当将本罪回归由奸淫幼女型强奸罪和猥亵儿童罪进行规制,同时考虑到新旧法之间的衔接以及幼女卖淫的特殊动态,建议在强奸罪和猥亵儿童罪中增设对嫖宿幼女行为的相应规定。  相似文献   

19.
阎二鹏 《时代法学》2013,11(3):15-20
从法理上而言,公众认同不仅是提高刑事司法公信力的根本途径,而且是罪刑法定原则之下的必然要求。经济犯罪大都属于法定犯的范畴,与自然犯相比,其违法性不易被普通国民认知,对其的刑法规制多采用空白罪状与兜底条款,如何区分经济违法性与经济犯罪至为重要。在经济犯罪刑法适用过程中,应通过破除“刑法万能论“、合理解释空白罪状参照规范与完善裁判释法说理制度以获得公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刑事立法采取了将所有犯罪规定在一部刑法典中的模式,没有在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中直接规定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导致刑法典中出现大量的绝对空白刑法规范与相对空白刑法规范,并且形成了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法律保留原则、明确性原则与比例原则是宪法原则;绝对空白刑法规范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相对空白刑法规范不符合明确性原则;自然犯与法定犯一体化的立法体例不符合比例原则。只有改变现行刑事立法模式,在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中直接规定相关犯罪的构成要件与法定刑,在刑法典中仅规定自然犯,才能使刑事立法模式与宪法相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