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各地频发"三陪小姐"被杀案件,本文根据众多案件分析此类案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总结出防范和破获此类案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小金库"引发的职务犯罪案件呈现数量上升、查处难度越来越大的特点,这严重削弱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有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小金库"引发的职务犯罪典型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梳理出该类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特点,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查找了该类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原因,分析了该类案件频发的社会危害性,并针对上述情况,从思想教育、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加大打击力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以其对遏制此类案件的发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假币诈骗犯罪在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屡见不鲜,但在全国各地、各级公安部门的台力打击下,收敛了许多.目前,从各地的案件形势看,此类案件基本上是"游击"形式,今年11月初以来江苏滨海县城乡结合部就连续发生2起"游击"形式的、以"购物"为名使用NM假币进行诈骗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类型案件中的证据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盗窃"网上"虚拟财产"类型案件是最近出现的较为特殊的案例,它是网络与人们生活进一步紧密结合所出现的负面产物.从发展的眼光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司法机关将严重侵犯合法"虚拟财产"的案件纳入司法程序已成为必然趋势.从证据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案件中要解决的是电子证据在运用上的相关问题.在此,需要首先从实体上界定此类案件在何种情况下构成"盗窃"网络"虚拟财产",然后在分析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归结出此类案件中电子证据的特点,最后对于此类案件中证据的取得既要遵循一些电子证据取证上的基本规则,又要确立规范取证主体、取证途径以及提取、保全和鉴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5.
以"衣念诉淘宝案"为代表,C2C模式下的商标侵权诉讼屡见不鲜,其中大多又伴随着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间接侵权"行为的责任认定.在现行商标立法相应规则缺失的情况下,需对平台提供商法律地位及其"间接侵权"行为界定标准及成立要件等问题进行探讨,从而避免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影响法律适用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在"南京彭宇案"和"天津许云鹤案"等一系列"扶不扶"案件中,证据是短缺的,争议事实便处于模糊状态。此外,由于证据规则过于抽象,所以司法裁判人员在此类案件中往往会陷入困境,有时甚至会采取依概率按比例确定赔偿的作法。要破解此类证明难题,我们就要进一步明确此类案件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以及相应的认证标准。  相似文献   

7.
在盗窃案件中,经常发生行为人对所盗窃财产的价值认识错误的情况,北京发生的"天价葡萄案"、烟台发生的"天价兰花案",以及其他地方发生的"天价豆角案"、"天价虎骨案"等等,均属此类。对象价值认识错误是否影响盗窃罪的构成,如何正确处理此类案件,为了在理论上彻底将这些问题阐释清楚,总结出适用于此类案件的一般性结论,近日,本刊与烟台市芝罘区人民检察院共同举办疑难案例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就该类案件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前,一些整形美容机构擅自使用明星肖像进行广告宣传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此类侵权案件频繁发生的现状,越来越多被侵权的明星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诉讼的方式向侵权方主张"终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此类案件大都以被告败诉并承担侵权责任而告终. 在此大背景下,一些整形美容机构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在擅自使用明星肖像的做法上玩起了"花样":将明星的肖像漫画、剪裁或剧照化,进行PS处理.笔者将之定义为"非典型性侵权".本文所提及的两起案件,即属"非典型性侵权"案件.  相似文献   

9.
对于发生在室内的刑事案件,门锁的勘验对于案件的侦破尤为重要,尤其是案件进出口不明时,门锁的勘验就有利于判定案犯是否为内部人员(包括内外勾结)所为.近年来,随着治安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的防范意识逐渐加强,许多家庭已改过去普遍使用的"一"字型和"十"字型锁,门锁改用量子锁具,这对于防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使用量子锁具的家庭也时有刑案发生,且有时进出口不明.在此类案件中不乏有增配钥匙作案的例子,笔者通过此类案件原配钥匙的检验和大量实验中,发现原配钥匙上的增配痕迹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宣告无罪难"的问题,辩护律师王永杰列举了宣告无罪难的种种情形,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永生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死刑保证书"案的代理律师,王永杰列举了"寅告无罪难"的种种情形——一些应当及时宣告无罪的案件,往往要拖上三年五载后才宣告;一些本该法院依职权宣告无罪的案件,却要苦口婆心地动员检察院撤诉;一些一审程序就该宣告无罪的案件,往往要通过矛盾上交的形式推给二审法院去宣告;一些本该由下级法院宣告无罪的案件,却要通过层层请示上级法院后才予以宣告;一些本该由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就能宣告无罪的案件,却要通过与许多部门沟通协调达成共识后才予以宣告;还有一些本该在两审终审程序中就宣告无罪的案件,却因种种原因未依法宣告,导致无罪案件变成有罪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相似文献   

11.
商标先用权的立法确认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既体现了“使用”的价值得到了立法者和司法者的认可, “使用”在商标权取得过程中的地位藉此得到了明确,也充分弥补了我国商标注册制的缺陷与不足.但由于我国《商标法》相关规定的局限性,商标先用权在适用过程中仍然可能出现困难.为此,应当将对“商标”的保护延伸至“商业标识”,并强调商标的实际使用及其在先性而非其影响力,同时应当正确理解商标在先使用的主观状态.  相似文献   

12.
[简要案情] 西蒂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蒂尔公司)与上海西岱尔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岱尔公司)两原告诉称:西蒂尔公司于1995年1月26日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CITEL"商标。1996年7月8日,西蒂尔公司在中国合资成立西岱尔公司,并允许西岱尔公司使用相关技术以及"CITEL"商标。BHS2500v是两原告独家使用的产品规格名称。"CITEL"是原告西蒂尔公司合法注册的商标。自2002年12月起,两原告在市场调查和客户反馈意见等信息中发现,被告华格公司未经两原告同意,非法生产、销售印有"CITEL"商标的BHS2500v产品,非法占有应属于两原告的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在BHS2500v产品的客户中对两原告的商誉造成不良影  相似文献   

13.
"国酒茅台",模糊记忆里,这个词还是从爷爷那听来,爬满岁月痕迹的面孔上溢着尊崇和向往,分不清楚那种感情所寄托的是醇醇酒香,还是堂堂酒号.见到"国酒茅台"真身,依然在爷爷的饭桌上,坐在一旁,看着这个平日粗犷的老人轻啄一口的小心翼翼,看着这个酒量深不可测的人一盏酒后的满面红光,倏然明白,醉了这位古稀老人的是"国酒"却不是那53°酒精含量的玉液琼浆.  相似文献   

14.
"其他不良影响"不是一个内涵和外延清晰的法律概念,也不是一个常用或通用的法律术语.从文字上分析,所谓"不良影响",是指起到不好的作用,但是标准不明确,什么是不良?对象亦不明确,是指对什么的影响?由于立法上选择了过于模糊的词语,从文义解释的角度难以得出"其他不良影响"的确切概念.  相似文献   

15.
“商标掮客”现象对正常的商标秩序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需要进行规制。美国《商标法》将“实际使用”或“意图使用”作为商标注册的前提,有效地遏制了“商标掮客”的生存空间,值得借鉴。我国商标局出台了《自然人办理商标注册申请注意事项》来规范自然人的商标申请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效果。在未来修订《商标法》时应当将“实际使用”或“意图使用”作为商标注册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人民法院在商标确权行政案件中,明确地对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给予肯定和保护。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讨论,总结出司法实践中的初步经验,对有关信赖保护的含义、客体、适用条件和救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驰名商标司法解释规定了民事侵权案件可以适用反淡化理论之后,人民法院在商标确权行政纠纷中,对反淡化理论的适用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分析了反淡化理论在商标确权行政案件中适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着重探讨了适用反淡化理论的要件、反淡化理论和混淆理论适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司法部2000年1月1日实施的《司法鉴定执业分类规定(试行)》的规定,将知识产权诉讼中的技术争议问题纳入了知识产权司法鉴定的范畴。而“商标近似”的认定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包含并符合了作为一个知识产权争议所需求的司法鉴定的内涵;其既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也是一个含“有非技术性介入”的技术边缘性的问题。因此,对“商标近似”的司法鉴定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我们探讨鉴定的方法及路径所具有的特殊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9.
原告许某不服被告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商评委)作出的<关于第×××号"国部"商标驳回复审决定书>,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商标评审委员会认为,"国部"商标由中文"国"和"部"构成,其整体无含义,"国"字的基本含义之一是"最好的、国家级的"等,"国部"商标作为商标使用在果酒(含酒精)、鸡尾酒等商品上,易导致相关公众对产品质量产生误认,构成<商标法>第10条第1款第(七)项所指的"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情形.据此,商标评审委员会决定:申请商标予以驳回.  相似文献   

20.
从白雪商标侵权案看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第一条规定"(一)将与 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 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二)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 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 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的民事法律责任。" 对于如何理解"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以及"误导公众"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 有不同的观点。本期选取了两篇商标侵权案例分析,在两起案例中,因案情不同,法院对于 "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以及"误导公众"进行了不同的认定,愿为读者提供更多的 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