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陪审员先生们: 我受到控告是因为我曾向法国3000 万和我一样的无产者说,他们有生活的 权利。果这是一个罪行的话,那么,至 少我认为我只应该对那些绝不是这一案 件的审判官和当事者的人负责。 人们不断地谴责无产者像盗贼一样 准备夺取财产,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无产 者抱怨为了特权阶级的利益而受捐税的  相似文献   

2.
起源于宋朝而延续于明、清的"告不干己事法",其禁制对象为横行闾里的罢免官吏、官吏子弟、生员、地棍等"健讼"者的助讼活动;"健讼"者的主体部分,是正在形成中的讼师群体。宋、明两朝的"告不干己事法",作为基本的或替代的讼师禁制法,间接地起着禁制讼师或讼棍活动的作用。至清代,才出现了直接针对讼师或讼棍活动的专门条例,直接方式与间接方式相互配合,共同影响着诉讼的形态。"告不干己事法"特别禁制了在学"生员"的助讼活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他们过渡到专业或职业讼师的通道,扼制了法律服务业发育与成长的机会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检察风云》2012,(12):67
30多年前,女诗人舒婷创作了一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诗作——《致橡树》。在这首爱情诗里,作者清晰而坚定地表达了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如果爱人是一棵高大的橡树,那么自己不要做"攀援的凌霄花",不要做"痴情的鸟儿",也不要做"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而是要做一棵与其比肩的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树的形象呢?让  相似文献   

4.
"黄"的一般语义是作为颜色一种的黄色,作为一种特定的话语,表达的则是"性",或者一部分"性"。对于涉"黄"法律规制的确切对象和正当性基拙,在国人的观念和实践中一直被认为是无容置疑的。通过对于"黄"在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时期话语表达的考察与分析,大致可以  相似文献   

5.
张祺乐 《现代法学》2013,35(3):11-17
"失独者"已然成了新的"特殊群体",其养老、返贫、疾病和心理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政府从制度层面予以解决。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该问题的立法状况都不容乐观。"失独者"是因为国家义务而致,所以,作为一个人权主体,政府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来保护他们。政府亦可将社会抚养费作为履行了计划生育义务的失独者养老费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幸福"的否定的方面"不幸(福)"出发来探讨幸福,研究普遍不幸的社会根源,在"消除不幸"这一否定的意义上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创造必要的社会条件。这是一种以现实人的现世幸福为目的的现实主义幸福观。它既克服了"幸福"本身的理想性和抽象性,又为人们追求幸福确立了明确的行动对象,鼓舞人们以消除普遍不幸为直接目标。在现实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应该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汲取智慧和方法,以克服、消除日常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明显的不幸和不公为使命,脚踏实地地谋求"有尊严的幸福生活",从而达到为自己也为他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和国民启蒙裹挟在世界性的城市化潮流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城市社会还处于动荡和未成形的状态中,就已经以启蒙的姿态介入到对社会的观察和批判中去。本文主要从《野草》中的城市"陌生人"形象出发,对《野草》中涉及到城市现实空间的篇章进行市民形象和城市伦理分析,探讨身处早期城市社会的鲁迅对市民底层空间的观察和反思。《野草》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陌生人"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形成对"精神界战士"的鲁迅构成牵制、拉扯和制约的力量;他们通过"立论"与"闲谈",形成"陌生人"的日常生活策略;他们在"物"的主宰下形成对金钱异化的群体。鲁迅对"陌生人"群体的批判体现了他在城市写作中更为重视在精神层面上对都市生活中"人"的思考和发现,从而也形成了以"立人"为核心的市民批判。  相似文献   

8.
在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公民"一词取代此前特许状中的"臣民"一词,开始被写入部分殖民地新制定的州宪法之中,从而开启了殖民者在法律身份上由"臣民"转变为"公民"的历史进程。但是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缓慢的。对于正在与英国决裂的殖民者而言,虽然他们已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臣民"、并刻意避免使用"臣民"的称谓,但他们似乎还无法一下子彻底抛弃"臣民"之语的使用;与此同时,他们虽然也已经认识到自己正在成为一名逐渐成形的新政体的"公民",并有意地使用"公民"一词,但似乎一时还无法完全在法律思维和语言上为"公民"用语找到合适的位置。恰值这"旧去新来"的档口,制宪者们在各州宪法中频繁地运用"居民"、"人民"、"自由人"、"不动产所有者"等旧有法律资源中的其他身份词汇来填补空缺,架起了"臣民"向"公民"过渡的桥梁。在此过程中,"臣民"概念逐渐褪去了原有的君主制色彩,而"公民"概念本身则发生"裂变",催生了具有精英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不同倾向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9.
张伟仁 《法学家》2012,(1):1-14,175
中国与西方为其理想的司法者所造的形象各有不同。中国作为理想司法者标志的是铁面三眼的包公,而西方作为理想司法者标志的则是蒙眼持秤的女神。本文首先分析了司法的目的(追寻个案判决的妥当、同类案件判决的协和以及终极的社会理想),其次讨论了中西文化特质对于追寻此目的的方法所生的歧异(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中国为了追寻此目的,在理论、制度和实践方面的演变过程),然后谈到司法工作本质上的限制和司法者的功能,指出中西两种图像所表达的期望都有问题,应该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10.
王健根 《检察风云》2008,(20):44-46
这10余人中,有的是大学在读生,有的是刚参加工作。他们大多并不相识,但为了"一夜暴富"的共同梦想,他们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结识",以自己所掌握的学识,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非法入侵"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