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的鼎盛时期,监狱思想和监狱制度已基本成熟。在“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法律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依法治狱、以礼治狱、宽仁治狱、以威治狱的监狱思想,并指导着监狱立法和监狱执法,形成了严密的思想和制度体系,使唐代的监狱制度走在了世界监狱史的前列,并对后世及东亚诸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趋干成熟的历史时期,其法制的发达、法律制度的完备,对后世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大量唐代史料为叙述基础,探讨唐代狱政思想产生之大体渊源,综述唐代监狱维礼护法,礼刑结合;慎枉刑狱,缓刑议狱;宽严相济,德主刑辅的狱政思想,以及其在监狱管理中的宏观地位与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了唐代监狱制度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与监狱行刑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监狱在强调重刑治狱、严刑峻罚的同时,又主张“以德治狱”,以恤刑悯囚为策略,鼓励宽仁治狱,其思想基础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儒家德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监狱制度的影响,探索其中的合理成分,为当前的监狱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两汉劾制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中的“劾”制,盖起源于两汉。①后代史家对两汉之“劾”多有注释,然见仁见智,未有定说。宋元以降,论者又常以后世之法揣度汉制,往往牵强附会,甚至据讹传讹。如清末法学臣子沈家本释两汉劾制曰:“劾有三义:上对下曰劾;两人相对之词曰劾;《周礼》郑注‘要之’之词曰劾。”②征于汉史,则可知以上三义,除最后一项引郑注无误外,其余均与汉史相悖,是臆断曲解。又如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直将“劾”理解为刑狱判辞,实为大误。③劾制之影响,远及明清,为中国古代刑狱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其种种释义,不可不辨析返正。  相似文献   

5.
狱政思想是指导、影响监狱管理的思想。夏朝不仅有狱政思想,而且形成了一定体系。夏朝的狱政思想三个方面:一是从原始氏族社会继承而来的“代天行罚”的思想;二是建立新的国家秩序所必须的“宗法礼治”思想;三是对囚犯实施“幽闭思愆”的思想。而“代天行罚”思想则占居夏朝狱政思想的主导方面,“宗法礼治”、“幽闭思愆”思想与“代天行罚”思想相辅相成,构成了夏朝奴隶社会法制和狱制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商朝的狱政思想基本上是从夏朝沿袭过来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商朝的狱政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继承了夏朝的“代天行罚”的思想;二是沿袭并发展了夏朝的“宗法礼治”思想;三是创建了“苦役惩罚”思想。而“代天行罚”思想仍然占居狱政管理的主导方面,“宗法礼治”思想与“苦役惩罚”思想则与“代天行罚”思想相辅相成,构成了商朝奴隶社会法制和狱制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法律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一大特点。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家都主张“以礼辅刑”、“德刑并用”……。到了西汉时期,儒家的这些思想——一开始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实现。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法律内容上来(如汉武帝和汉章帝时先后出现了反映儒家伦理观念的“首匿相坐法”和“轻侮法”)。汉武帝时期还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种断案方法——“春秋决狱”,儒家的一些经典直接成为审判决狱的根据。这种引经断狱之风盛行两汉、魏、晋、南北朝,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封  相似文献   

8.
对两汉时代的经义折狱,学界的诸种论点都只关注同一个问题,即在经义折狱案件中经常出现的“原心定罪”及与之相关的公羊学说究竟是一种主观主义刑法理论还是一种客观主义刑法理论.事实上,在汉朝意识形态儒学化,且律令断罪又是汉代法律运行之基本模式的情况下,经义折狱的核心命题实为儒家经典与律令的关系,而所谓的主观说或客观说都只谈到了该命题的某个侧面.在两汉时代,经过董仲舒等儒生与朝廷权力的互动,在儒家经典与律令之间最终形成了以经补律、以经饰律、以经注律、以经破律等各种关系,王霸道并用的汉家法度也由此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皇明条法事类纂》收录的是明朝宪宗和孝宗两朝的文书。编进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等部门官吏向皇帝所上奏折,说明他们对制例的看法。其中不少都经过了皇帝的同意而被称为“题准”或“奏准”。这些当时都奉以为例,辅律而行,具有律的性质。其中《刑部》中反映的统治者的重民恤狱的立法指导思想是对传统重民血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且促进了当时有关制度的完备,对“弘治中兴”的出现起了促进作用,无论在法律思想史上,还是在法制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明代许多法律制度,在明中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整个封建法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犯罪学产生一百余年来,在理论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研究犯罪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探求预防、减少乃至消灭犯罪之途径方面的特殊功能,为世人所瞩目。但是任何一门社会学科都不是平地而起,而有其丰富的思想资料作基础。对于西方古代的犯罪学思想,学者们多有论及,相形之下,中国古代的犯罪学思想尚发掘不足。本文仅对先秦两汉犯罪学思想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南朝梁、陈至隋朝期间,被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的发展程度比江南地区落后很多,而生活在岭南地区的俚族人民法制观念淡薄,无视封建法制,不愿受封建法律的约束。但是,通过分析史料可以得出,被称为"圣母"的俚族首领——冼夫人,与以往的少数民族酋帅有很大的不同,她在治理岭南期间能自觉遵守封建法制,充分重视法律制度对于地区治理的重要作用,洞悉法理,维护封建法制的尊严。因此考究冼夫人的法律思想源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试就冼夫人的法律思想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作了简要介绍,并对这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的反道家无为而治,倡改革有为,反对阳明心学,主张敦本务实,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等法律思想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张居正的法律思想和改革措施对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体制在这一历史时期产生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对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初刑罚思想具有二重性。其第一层含义是“仁恕”和“刚猛”并重,第二层含义是对官吏和对平民刑罚的不一致性。明初刑罚思想的二重性在立法上有明显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在加重刑罚力度,加强对狱卒、狱官的管理,系囚、恤囚制度以及锦衣卫狱的设立与废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汉代奏谳制度考析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罗鸿瑛奏谳制度,是汉代创设的疑狱(疑难案件)平议,上报复审之制,它是司法制度史上的一项重要发展,对引经决狱之风的兴起,礼法融合潮流的衍进,乃至封建法律内容的充实,都曾产生过深刻影响。但因史籍阙如,往昔论者寥寥。八十年...  相似文献   

15.
两汉“鞫狱”,现今学者一般都认为是刑事诉讼中的再审程序。如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和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简编》的编著者,论及两汉鞫狱,均认为判决书为“鞫”,宣告判决为“读鞫”,人犯称冤,乞求再审,为“乞鞫”,“读鞫”、“乞鞫”以及官府再审,含称为“鞫狱”。征于两汉史实,可知上述观点为误释。“鞫”在两汉,是认定被告所有犯罪事实的司法文书;“读鞫”是官吏宣告本案已认定的被告全部罪行,“乞鞫”是被告认为官府所认定的犯罪,与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狱政思想呈现出纷纭交织的态势,在狱政思想方面影响较大的人物主要有管仲、子产、老子和孔子等人。对狱政管理具有明显影响的狱政思想主要有郑国的子产提出的儒家和法家继承发展的“宽猛相济”思想,孔子倡导的礼仁结合思想,孔子主张的“德主刑辅’,和“为政在人”思想,其中,尤以子产的“宽猛”思想和孔子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影响最大,这些思想对春秋时的狱政管理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于监狱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监狱史研究 ,起步晚 ,发展较慢 ,不少理论观点值得商榷或需作深究。如 :关于封建狱制完备时期的确立问题 ;录囚制度的起源及发展的定位问题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监狱法典的认定问题 ;以及中国监狱史发展的特征问题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 ,对于我们了解监狱的过去 ,吸取经验教训 ,管理监狱 ,改造监狱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吏的法制思想徐臻孙刚法制思想,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制度、法律现象的思考、意识、观念和心理的总和,是社会思想的一种特殊形式。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法律制度虽不尽完善,但某些成文法律已经达到了高度的理性化。法制思想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受到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公道”思想韩起祥在中国古代丰富发达的法律思想中,“公道”思想是十分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它贯穿于中国封建法律思想发展的始终,对于建立和维护封建法制的统一性,保护和巩固封建生产关系的稳定,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在宋明两代的理学家中,朱熹的法律思想较为丰富,涉及法律起源、德刑关系、人治与法治及立法和司法等许多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他的司法思想。Ⅰ司法是封建法制的重要一环,也是维护封建的统治关系和纲常伦理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朱熹十分重视司法。他认为,审判者察究案情,辨别真伪,定罪量刑,与当事人关系极大,与维护统治秩序关系极大,所以应当尽心尽力,慎重小心。他说:"狱讼,……其情伪难通,或旁无佐证,各执两说,系人性命处,须吃紧思量,犹恐有误也。"又说:"狱者,民命之所系,而君子之所尽心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