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主要存在能源产品出口限制、能源运输安全威胁.南海争端国际化等问题,应当注重联合国、WTO、CAFTA、ECT、NAFTA等国际组织和条约在保障中国与东盟能源安全合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莉娜 《北方法学》2011,5(4):98-103
作为中国对外能源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发展迅速,并已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点。但是,由于东南亚出口能源的减少,能源运输通道安全受到的威胁,以及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安全合作虽前景广阔但障碍重重。为此,利用联合国条约体系,解决马六甲海峡防盗、反恐和南海问题;借助WTO协议和CAFTA协议,加强能源贸易和投资纪律;以及借鉴ECT和NAFTA,建立专门的能源合作协调机制应是双方未来合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能源安全是能源供应安全和能源使用安全的有机统一。我国能源安全存在能源供需缺口日益扩大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我国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国内相关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应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合作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4.
蒋德翠 《河北法学》2020,38(5):104-116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各项措施的推进,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合作有了迅猛发展,然而,投资合作的发展速度与投资冲突的产生成正比。当前中国与东盟签订的一系列协定虽为双方投资争端的解决指明了方向,但这些解决投资争端的方式在实践中存在着制定脱离于实践、适用范围受限等不足,其已不足以充分解决新增投资领域的诸多争端。对此,应立足于中国-东盟自贸区自身的特征,结合投资争端的特殊性,从适用主体、适用范围、解决程序等方面对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争端解决规则进行优化,以期适应自贸区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成立于2009年6月的昆明理工大学东南亚法律与政策研究团队,下设中国-东盟贸易与投资、中国-东盟资源开发与合作、中国-东盟旅游服务合作等多个特色鲜明的方向。该团队共1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有博士学位的8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洋能源安全与多边国际合作的法律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2007,(8)
在能源安全问题的处理上,中国面临双重压力。加强海洋能源安全问题的国际合作有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和平发展。中国海洋能源安全问题目前主要表现在海洋能源的开发和海上能源交通安全的保障。中国海洋能源安全与多边国际合作既可以在区域层面上,也可在国际层面上。重点应围绕能源的开发供应与能源的海上运输保障。  相似文献   

7.
东盟投资区的法律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盟各国于1998年成立的东盟投资区旨在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自由的、透明的"单一投资区",增加东盟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是东盟进行投资合作的法律基础,是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投资领域最具决定性的法律文件。在分析《东盟投资区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对东盟投资区进行了法律方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非常必要,意义重大,但合作环境复杂.因此,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应以实现东北亚能源安全为宗旨,以建立东北亚能源共同体为目标,并坚持适当的法律原则.同时,应该把东北哑区域能源合作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选择适当的合作路径和模式,以有效开展合作,并建构合作法律机制和制度.  相似文献   

9.
《能源宪章条约》投资规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宪章条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在加强国际社会能源领域合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多边协议,内容涵盖投资保护、能源贸易和运输、能源效率及争端解决等几部分。投资规范是宪章的核心,涉及所有重要的投资问题和投资保护的高标准,其宗旨是建立一个良好的能源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国际能源市场投资额的流动。本文介绍了投资规范的背景和内容,评析了投资规范的主要条款,最后对投资规范的发展动向及与中国合作的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周胜男 《法制与社会》2010,(13):151-151,172
能源问题不仅涉及到能源工业本身,对于经济安全、社会分配、环境保护乃至国际关系都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利害关系,需要明确参与国际能源合作时应坚持的法律原则。本文认为中国在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过程中应坚持三个基本原则——能源主权原则,能源安全原则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能源合作、保障新形势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的法律依据,主要有双边协定、区域安排和以《能源宪章条约》为核心的多边条约。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还应遵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等国际法基本原则。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合作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保障中国—中亚油气管道稳定运行、加快推进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开展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和推动中国—中亚国家能源合作政策的对接等。进一步推动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加强机制建设以及增强合作法律文件的“硬”性因素,是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更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条件.在法律层面,俄罗斯能源投资制度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也存在诸多障碍,具体表现在环境保护、资源开采、战略性企业管控等方面的限制性条件.从根本上说,俄罗斯能源投资制度本身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色彩,服务于国家利益.对此,我国应积极依托于自身优势,主动加强多元合作、做好事前风险把控,努力构建中俄能源合作双边机制.  相似文献   

13.
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热点问题,不同形式的能源合作正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金砖国家"的能源各具特色,能源发展需求极为相似,具备较好的合作基础,且能源合作正逐渐成为金砖各国合作的一个主要内容。可以想见,随着"金砖国家"能源合作的深入,合作的内容也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要保证"金砖国家"能源合作能够有序规范运行,就有必要借鉴国际能源合作法律机制形成之经验,构建符合"金砖国家"能源特点和要求的能源合作法律机制框架,从制度上保障"金砖国家"能源合作创新内容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解决好海外能源投资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是我国海外能源投资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海外能源投资出现的法律问题实质上涉及到资本输出国的相关完善的立法以及对于东道国相关外资法律规定的应对。据此对于如何完善我国资本输出的相关立法以及应对发达的东道国的外资法进行抛砖引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陈淑芬 《北方法学》2010,4(5):122-126
日本是一个能源主要依靠海外进口的国家,为了确保经济的发展和安全,日本力图构建完整的海上能源通道安全法律保障机制。以国内能源基本法律、政策和相关反恐怖法案为基础,依托海上自卫队和海上保安厅等强有力的执行机构,日本能源安全战略以日美合作为基础,多方开展双边合作。同时,日本还积极致力于建立地区性的能源通道安全保障机制,通过联合地区反海盗机制、打击海上恐怖主义活动来确保日本的能源通道安全。  相似文献   

16.
《政法学刊》2016,(3):43-47
蒙古国是一个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对蒙古能源投资对缓解能源危机,推进我国能源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我国海外能源投资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具体分析对蒙古能源投资方面现今仍存在诸如国际政治角逐,国内分层限制;法律变动频繁,门槛限制提高;基础设施滞后,实操运转不畅等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为推进对蒙古能源投资,我们可从能源外交、投资策略、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入手,为能源投资寻求支持渠道,加快对蒙能源投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何力 《政法论丛》2014,(3):64-71
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在欧美、非洲和拉丁美洲具有明显的地缘特点,面临的风险也带有一定的地缘特征,因而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法律对策.中国能源企业在欧美主要通过跨国并购进行投资,主要面临政府许可风险,其对策主要在于如何以法律手段通过国家安全审查;在非洲的投资主要采取国家契约的方式,主要面临政治风险,需要强化投资保护协定和反恐对策;在拉丁美洲的投资则主要面临卡尔沃主义带来的法律变更风险和国有化与征收风险,需要加强国家契约条款的保护和灵活运用CISID仲裁机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已从现实和制度层面展开,也存在一定法律基础,可考虑借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模式,构建南海能源共同体,保障南海能源的公平分配,以此促成南海争端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9.
国际能源机构是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联系的石油消费国政府间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能源机构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该机构的基本文件、宗旨与原则、成员国、组织结构、职权范围以及活动程序等问题。国际能源机构对加强我国与其他能源消费国的合作、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利益等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资讯     
《中国律师》2012,(12):99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法律实务新动向高级研修班圆满结束10月31日,为期5天的中国-东盟贸易投资法律实务新动向高级研修班在南宁圆满结束。来自广西、广东、重庆、云南等15个省(区、市)的律师和相关单位代表共100名学员深入探讨了中国-东盟贸易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