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彭胜发 《政府法制》2011,(32):29-29
古代早就有了防洪法规,我国最早出现的有关护堤的法规命令是当时的诸葛亮下发的。“丞相诸葛令,按九里堤捍护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九里堤成了抵挡洪灾的一条有力防线。  相似文献   

2.
气从何来?     
《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柴桑吊孝”。看到这里,我总在想:周喻为什么对诸葛亮来气? 有人说,周瑜心胸狭窄,“既生瑜,何生亮”,嫌人家比他强。我看未必如此。周瑜是东吴的兵马大元帅,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谁也碍不着谁;何况那周瑜也是“雄姿英发”的豪俊之士,这点个人修养不会没有吧?他之所以跟诸葛亮过不去,恐怕是出于这种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拨乱反正、大治蜀国给后人的启迪是多方面的。其中,执法严明,信赏必罚,就是很重要的一条。而他的严,则是严由身始,推己及人,这一点很有特色,在实行法治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历来人们总把诸葛亮在治蜀中所展示的足智多谋和远见卓识,看成是天生奇才。其实,诸葛亮才智过人是真,但认为这才智是与生俱来,却不符合事实。诸葛亮才智的形成与发展,既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也是和他个人的品德修养密不可分的。他一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说,曹操兵败走华容道,过了一段险路后,"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日:‘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二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言末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  相似文献   

5.
法言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相似文献   

6.
(二)坚持了法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并在运用上有所发展。法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就在于它主张法治、术治与势治,并把这三者说成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整体。就是专制君主用法治理百姓,用术驾御群臣,而用法行术的后盾就是由暴力造成的势。第一,关于法治。《吕氏春秋》突出地强调法治的必要性。《荡兵》篇说:“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牾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候之相暴  相似文献   

7.
朱和平 《检察风云》2001,(11):63-65
一个英雄的壮举,在道州上下传诵着;一个英雄的名字,在三湘大地传播着。他,就是在道县“8·16”事件中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人质的道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付玲玲。付玲玲同志的英勇事迹见报后,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作出重要批示:付玲玲同志奋不顾身、舍己教人,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崇高品质和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8.
(一) 概说以礼为中心的礼法结合论,是中国儒家传统的法律思想。沈家本的礼为体、法为用的法律思想,正是渊源于儒家。沈家本也正是运用这个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法学之盛衰的。沈家本开宗明义地说:“孔子言:道政齐刑,而必进之以德。礼是制治之源,不偏重乎法,然亦不能废法而不用。”这就是他论说法学盛衰的思想之纲,是他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9.
林下风云天下计;留候筹策武侯心。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庙堂馨俎豆,木分榆故里,群瞻遗像千秋。这两副楹联,是颂扬明代开国元勋刘基的,见于浙江青田刘伯温祠,后一副为蔡元培撰。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辅佐朱元璋统一天下,功勋卓著,曲直分明,品格和谋略酷似诸葛亮。第一副对联中的“武侯心”,就是概括了刘基的这种品德。朱元璋曾打算罢免李善长的丞相职务,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知道,李善长虽常在暗中排斥自己,但他能协和将相,和衷共济。他向朱元璋说,不能罢免李善长。朱元璋奇怪地说:“李善长几次想害你,你反…  相似文献   

10.
“劣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斧钺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不止。”在惩贪与治吏上,乾降的严厉比他的祖父康熙、父亲雍正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以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追究高文华、高俊岭的刑事责任是不当的。理由是: 一、高文华、高俊岭的行为,侵害的客体并非是杨广福和高慧敏的婚姻自由。从案情来看,高文华对杨和高自由恋爱、正式定婚是满意的、支持的。一九八○年元旦,他请杨来家里作客,就说叫了这一点;一月七日晚,杨与高谈至深夜十二点才回家,高文华虽对此不满,但他仍不反对杨与高的婚姻关系,仅仅是对杨进行了批评,让其“有事在家里谈”,这完全是正确的;二月八日晚,高文华知道了杨与高已发生过性关系,非常气愤,到杨家问杨:“你和小石(高慧敏的小名)还谈不谈了?”如果杨当时认识自己的错误,平心静气地回答,认真检讨,也是可以取得高文华的谅解的。但杨却回答:“我自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乘马在行军途中,忽然田中惊起一鸠,由于曹操所乘之马眼生,便窜入麦田,践坏了一大块麦子。曹操立即叫住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却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随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这时郭嘉说:“古考《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领大军,岂可自  相似文献   

13.
<正>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许多旧的事物名存实亡,而新的事物有实无名.故形成"名实相怨"的局面.守旧势力用旧名指责新实,如叔向以"国将亡,必多制"批评铸刑书的子产;孔子以"贵贱无序,何以为国"非难赵鞅、荀寅铸刑鼎,并提出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内容的"正名"主张.新兴势力则批判旧名或赋旧名以新义,如《韩非子·五蠹》:"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商君书·开塞》:"吾所谓利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名辩思潮就是在新旧交争的社会大变革中逐渐形成的.这,思潮的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他在研修班上找到大家正在探讨问题的答案时,参加辩论的某位以该解决方案与制定法的规定相矛盾为由提出反对意见,他的回答可能会是:抛开制定法的规定,我们应当怎样做?笔者曾经在该研修班上作的学术报告中非常缜密地阐述他人的观点,他批评道:您不应该这样敬重这些人。1964年他被提名为波恩大学校长的候选人,但是,人们违背了当时尚被严格遵守的传统做法,即被所在院提名的人当选,他因此而没有当选。大多数的选举人,不论是教席教授、还是非教席教授,都认为"将梭鱼放在鲤鱼池塘中"风险太大。  相似文献   

15.
邓忠强 《政府法制》2011,(33):39-39
说到官员申报财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谓是旷古第一人。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统兵十万,开始了第五次北伐。临行前,他向蜀汉后主刘禅递上了一道奏表:“亮自表后主日:‘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  相似文献   

16.
李颙是清初陕西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为了研究陕西地方的人文思想,清理关中理学从宋明至清代的发展脉络,有必要开展对李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亲亲相隐     
何进 《江淮法治》2013,(18):37-37
《论语·子路》中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大致意思是叶公对孔子说:"我的乡里有一位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出来指证他的父亲。"孔子听了叶公所说后道:"我们所谓的正直之人,身为父亲的会为儿子掩饰罪恶,身为儿子的也会为父亲隐瞒罪恶。"这段看似简单的对话,其实涉及到了一个案件,也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早期所倡导的“贤人之治”,并不等同于“人治”这个我们所习以为常的对所谓专制独裁统治的称谓.他主张的哲学王之治实质上就是理性之治.除了贤人之治本身所具有的优点外,他还通过对法治的批判进一步肯定了贤人之治的作用.后期他逐渐认识到了贤人之治的不足,转而支持法治理论.本文首先论述柏拉图所主张的贤人之治的独特性,进而分析其所具有的正当性,然后论述从贤人之治转向法治的过程,以期为现代法治的践行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大事和小事     
西汉宣帝时有个十分有名的丞相,名叫丙吉.他有一句名言:"宰相不亲小事."这句话对后代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法律的产生一直道论述到君主专制的顶峰,为了说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价值取向,其实就是君王不断的加强专制权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文章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了论述:一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整体对于人民权力的剥夺,另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分别以君主和以丞相为代表的群臣之间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