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公义 《中国司法》2009,(12):55-57
新中国律师业随着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目前16.6万执业律师,经历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继承与探索阶段,文革中的法律虚无主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律师是国家法律工作者”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阶段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五个阶段,历经曲折,在改革发展中前进,有很多值得深层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理学界对法律渊源的研究具有三个发展脉络。第一脉络为“立法渊源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脉络法律渊源学说呈现“本质渊源说”“表现形式说”“效力渊源说”和“混合渊源说”的发展逻辑。第二脉络为“司法渊源说”(始于20世纪90年代)。法律渊源学说从“法官法源说”精细化为“权威理由说”。第三脉络为“综合渊源说”(始于21世纪)。学界从立法和司法双重角度分析法律渊源价值和具体规范的法律渊源属性。回顾新中国法律渊源研究历程,可以发现,法律渊源研究始终围绕“法律渊源与法的表现形式”“法律渊源与法律方法”“法律渊源与法”核心争论点。法律渊源研究受国家法治建设发展影响、得益于国外法源理论且与学者研究视域有关,研究视角从法律渊源地位转为法律渊源适用,法律渊源内部理论逻辑与实践品性也逐渐完善。展望未来,法律渊源研究范式应超越制定法本位,研究场域囊括法治实践,研究目标致力于法律渊源体系,以构建实践性法律渊源理论。  相似文献   

3.
按说,我原本并没有资格对法律建设说三论四的。凶为,非法学专业出身的我,对于法律知识的确知之甚少,我甚至连最基本的法理、最基础的法律结构都很模糊,更遑论那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了。但是,当我偶然读到了美国学者博西格诺的近著《法律之门》,尤其是偶然地了解到我们另有一种“马锡五审判方式”后,终于有了一种能够去评说的底气和勇气。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推理的含义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法律推理的含义及性质的分析和考察,探讨了法律推理的主要特征,即法律推理的总体思维模式属于“演绎论证模式”,法律推理的思维功能是辩护性论证,法律推理的逻辑结构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推理之综合运用。并从法律推理的实践功能特别是实现“法治”功能角度,提出了法律推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李铖 《中国司法》2010,(8):75-77
普法是一项“将法律交给人民”的伟大工程。自1985年实施第一个五年普法计划至今,已走过25年。回眸五个五年普法,展望“六五”普法,笔者认为,我们很有必要就普法模式进行宏观思考,并力求创新,以助推普法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任维平(梁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近几年来,检察院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工作的开展上认识到位、制度严密、成效显著。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要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要始终做到“五个统一”:一是忠实法律和忠实人民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层检察机关作为“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五个意识”,实现“五个统一”,推动基层检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夯实整个检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岳瑞 《法制与社会》2011,(35):297-297
法学渊源于西方,所以,法律在我国属于“舶来品”的范畴。为了更好的吸收,学习这一制度体系,我国自清末开始法律移植,此时的法律制度大多照搬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制度,并未形成有本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建国以来,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水土不服”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试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的角度,对法与情,法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做浅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审判》2009,(8):66-67
一、诉讼服务更多元,审执方式更灵活,倾心服务民生 1.搭建法律志愿者服务平台。二中院在上海法院中率先开设“法律志愿者窗口”,做到了“四个化”:一是法律志愿者服务的日常化,开辟专门窗口,固定在每周一、三、五上午向来院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二是规范化,制定了专门规定,对法律志愿者的条件、法律服务的内容、法律志愿者的培训与指导等加以明确和规范;  相似文献   

10.
自省法学范式下中国法律秩序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法制建设正在遭遇法律“物象化”现象。一方面,法律秩序的“物象化”意味着法律越来越具备形式性与体系性特征;另一方面,法律逐渐脱离了民众的日常经验。转型期社会对中国法律秩序建构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既要追求法律的形式性和规范性,又要保持法律的实质性和开放性。如果忽视中国法律秩序建构过程中存在的“共时性结构”,无论是传统的法社会学路径还是法经济学路径,均无法真正克服法律“物象化”带来的弊端。中国法律秩序在未来建构过程中,法律决定的正当性结构应当体现为“物象化”与“世俗化”的相互交错,即法律的形式化与实质化、规范性与认知性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09,(6):5-5
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概念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依法办事却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这里的“法”或者“法律”,并非只是普通法律,而是指以宪法为核心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代表一国最根本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体现了一国法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关于法律原则的性质及其司法适用历来都是法理学界争议的焦点。“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都是法律规范的下位概念,共同构成法律规范的两大要素。在逻辑结构上,法律原则不像法律规则那样具有具体的假定条件、可操作的行为模式及明确的法律后果,因此两者在法律适用方式上亦有重大区别。“法律原则”只是对行为及裁判设定一些概括性的要求或标准,为判决指示一定的方向,授权法官在具体个案中依价值判断进行法益衡量并予以适用。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全球化进程迅速推进,“法律全球化”和“法律趋同化”理论是法学界提出的关于法律发展趋势的两种代表性理论。“法律趋同化”理论恰好可以对“法律全球化”理论进行修正和补遗,并且能调和关于法律全球化正反双方的观点。因此,“法律趋同化”理论更具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法律趋同化”理论的价值,对于推进法律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法治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我国法律教育及就业现状为立论展开的基点,从法律职业切入,概括了法律职业人生成培养的“五重准入制度”,归纳了法律职业“七大类”分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论述了法学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律职业后继续教育等不足和缺失,并提出了整合规范思路,继而提出了构建“我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自从法律产生以来,法律的客观性就成为法律人津津乐道的问题,很少人会怀疑这句话的准确性。的确,作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法律到底有没有客观性,这个问题不仅“热门”,而且重要。  相似文献   

16.
艾伦.沃森说:“法律主要通过借鉴而发展,就利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好的法律而论,一项制度发展的捷径就是仿效。”②作为法律移植理论的积极倡导者,艾伦·沃森道出了法律演进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移植”其它法律体系中更为先进的制度,构建、补充或改良原有的法律体系。我国学者也认识到,法律移植既是“法律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一份“合伙协议”引发不同当事人对其法律属性的争议。笔者借该份“合伙协议”,阐述应如何判断不同协议的法律属性以及如何合法合理解释协议,并进一步地探讨“合伙协议”的争议所体现深层法律关系,即法律类型化与契约自由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发起一个荐举“模范法官”的活动,南新闻界、律师界和法学界共同投票遴选五名法官;可法官们全部婉拒受奖,台湾“司法院院长”翁岳生教授进行劝说。法官们终究还是不为所动,并且援引翁教授当年在大学讲堂上的训诲响应恩师:“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  相似文献   

19.
论法律渊源--以法学方法和法律方法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龙  刘诚 《法律科学》2005,23(2):3-8
从法律方法的角度看法律适用是一个关于“法律是什么”的认识理性 ,而法律适用中法律渊源内部冲突的解决是一个“如何实现法律”的技艺理性。从两者的关系上看 ,认识“法律是什么”是“如何实现法律”的起点 ,“法律是什么”也仰赖于“法律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司法》2007,(1):F0002-F0002
今年12月11日是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为纪念中国“入世”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全面总结入世五年来的经验,由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和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主办、司法部中国司法杂志社承办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周年暨世贸组织法律宣传研讨会”于2006年12月9日至10日在京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