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程前生前是重庆长江涂装机械厂副总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程前一生发明了大量的技术产品,是单位的技术骨干。然而,2003年5月10日,受人尊敬的他却从自家三楼窗台跳了下去,以一种极为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程前为什么选择跳楼自尽?他又有哪些难言的苦衷呢?程前的家属认为,程前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单位给他的专利奖励太少,导致他晚年生活没有保障,遂对人生绝望。为此,在程前死后,他们将他生前所在的单位——长江涂装机械厂告上了法庭。去年12月,重庆市一中院对此案进行了开庭审理。那么,单位是应该按内部奖励专利发明人,…  相似文献   

2.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在我们看来,人同时也为自由而生。选择自杀大概也是追求死的自由的典型表现。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自杀行为一直是社会纷争的话题,其焦点问题是:生命权属于谁?法律对于个人自杀行为较为苍白。那么,是不是由此推断出法律的沉默是一种无奈?或者是法律赋予了个体自杀的权利和自由? 目前社会自杀率的攀升,不得不使我们为之而忐忑不安,我们在审视“自杀”之外,能否对社会提点什么要求,或者在法律,或者在道德范围内给“自由”设置一个限数,那就好了。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我奉母之命回了一趟老家。原因是我堂姐的女儿要在家里寻死,被亲友们看守了十几天,仍无悔意。执意的死,让我母亲急中生智,打了长途电话给我。我一听就懵了,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一点征兆都没有就非要去死呢?这才几个月啊,怎么又要自杀?春节的时候,表姐的女儿因为小俩口一时话语不投机,竟然割腕自杀,酿成一个血色春节,若不是抢救及时,一朵初开的花就凋谢了。眼下的年轻人怎么了,动辄就寻死,难道生命真的如此之轻吗?  相似文献   

4.
自杀案件的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自杀,是指有意识地剥夺自己生命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自杀案件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情况复杂,在认识上不尽一致,所以从刑法理论上探讨这个问题,对正确解决这类案件的定罪量刑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一、自杀案件因果关系的对象和研究目的自杀事件是多种多样、极其复杂的。刑法学中所要研究的是与追究他人刑事责任有关的自杀案件。自杀案件的因果关系,是指他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同被害人自杀死亡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自杀案件同其他刑事案件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就是自杀身死的危害结果,不是他人行为直接致死的,而是自杀者的自杀行为致死的。这就是自杀案件因果关系的特殊性。自杀者的自杀行为,虽然直接剥夺了自己的生命。但它却不是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原因。因为在我国刑法中并没有把自杀行为规定为犯罪,所以不能把  相似文献   

5.
养老是与老百姓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除养儿防老、购买养老保险等传统养老方式外,“以房养老”也成为公众热议的方式之一。以房养老是指老年人将自己的房屋抵押给银行或保险公司,由上述机构支付自己所需的养老费用。但绝大多数人又认为,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并不划算,那么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实现养老和有房可居的共赢呢?  相似文献   

6.
"饶舌"官司     
因轻信饶舌者搬弄的是非,心中无法释怀,自杀造成身体伤害,却要求饶舌者赔偿。自杀造成自己身体伤害,能否要求他人赔偿呢?——一名女子听信饶舌者说自己的丈夫与其他女子有染,心中无法释怀,绝望之下服农药自杀,造成自己身体严重伤害,一怒之下便将饶舌者告上了法庭。2006年4月25日,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因饶舌者搬弄是非惹出的奇特案件作出了终审判决。  相似文献   

7.
《法学》2010,(7)
近来,在看守所、拘留所等羁押场所屡屡发生如躲猫猫死、鞋带自杀死、睡觉死、摔跤死、洗澡死、喝开水死、灭蚊中毒死、从床上摔下死等被羁押人非正常死亡事件,这些荒诞、离奇的死法事件引起了读者的普遍关注。它已从个体性案件上升为公共事件,并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该现象所涉及的问题已成为当下法学界所不得不面对的实践性课题。我们认为,这些现象的发生既有人的因素,也有制度的原因。但无论有怎样具体的原因,它都显露出了当前执法监督机制和监所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漏洞,而要彻底终结这一现象,果断地进行制度改革和完善才是治本之策。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改革和完善才能治本呢?我们首先希望对它从法理上进行探讨。由于本议题涉及面广,所以我们就该问题刊登了一组笔谈,拟从法理学、宪法、刑法学、诉讼法学等相关领域出发,希望能够从深层次、多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邹晓抒 《法制与社会》2011,(25):227-228
一般情况下,大家会认为老年人饱经沧桑,应该会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能妥善处理自己的大小事务,是不会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生命的。但是,近年来,老年人的自杀行为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现象更为普遍。本文主要选取的是在殡葬事业改革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自杀突发事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江淮法治》2011,(10):12-12
在一片沸沸扬扬的涨价声中.4月20日.却有一位山东菜农因菜价低至8分一斤而绝望自杀,撇下老母幼子。听起来是多么令人心痛。一位菜农因绝望而自杀,还有多少菜农在绝望中挣扎呢?  相似文献   

10.
王曦 《法制与社会》2011,(23):186-187
近来韩国艺人的自杀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那些沉湎于忧郁中不能自拔的或对社会极度不满而又想自我牺牲的韩国艺人,他们似乎看到自己的归宿,并在自我的思索范围内找到解脱,选择自杀无疑是最终的选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鲜活的生命如此决绝的放弃生命,放弃爱他的人们,还是自杀是文化遗传,更多的人们效仿他们的方式终结生命。有人说人的感情不能过于细腻,因为过于的关注某一方的事物,会很容易使人格分裂,无法承受外部事物任何微小的变化而带来的打击。  相似文献   

11.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某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提起自杀,人们常常会首先想到“懦弱”这个词,认为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懦弱行为,是对人生忧患的一种逃避,认为自杀者都是弱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自杀行为都是懦弱,有的时候,自杀行为不但不是懦弱行为,反而是一种勇敢之举,是为了以自己的生命践行天下担当,是为了负起责任、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笔者在读司马迁的《史记·循吏列传》时,就读到了这样两次令人仰望的自杀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伟大人物人格光芒的闪耀。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现今的人们都很冷淡、自私。真的吗?请读一下《生命因你而感动》吧!一个演绎了34个春秋的真情故事实在感人至深。读了这篇报道,朋友,你感动了吗?殷殷兄弟情,生动地呕歌了两个真正的男子汉。生命因真情而美丽。生命也因真情而感动。那么,感动是什么呢?感动是由于受到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内心的情感的变化。感动是由于被眼前亲身经历或发生在周围的情景而产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这种震撼是真心实意,真真切切的。它“源于内心,有感而发”。会感动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他会善于寻觅、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给予心灵的真善美。一个浅…  相似文献   

13.
梁军 《江淮法治》2012,(18):26-27
他究竟为什么会坠车被碾压致死?是自杀还是谋杀?因为无目击证人,其死因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于是,警方不予立案,那么谁来为他的死承担责任呢?  相似文献   

14.
各位先生,我想问问你们,若我不能批准自己去死,那我这个躯壳的主人是谁呢?究竟我的生命是谁拥有的呢? ——一位争取安乐死合法化者的临终呐喊  相似文献   

15.
陈民 《金陵法律评论》2005,5(4):144-148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经历了两次死亡:在梦醒时分,他的人形肉体已经消亡,灵魂在他人的观照下寄存于甲虫体中;继而在被忘记、被抛弃的状态下彻底死亡.死亡是主人公被迫、也是主动的选择.卡夫卡在小说中表现出自我在不断与社会、与他人和解的企图中加剧对生的恐惧.格里高尔消灭自己的意愿和行动被理解为具有耶稣救赎精神,然而他的精神并未得到认同,甚至连他的尸体都未得到起码的尊重.上帝死了,英雄死了,人也死了.卡夫卡在这一层面上表现出的现代人的孤独、绝望和恐惧以及异化的状态,恐怕是无人企及的.  相似文献   

16.
"同是地球生灵,我们怎么能因为惧怕自己被生命抛弃就歧视艾滋病人?我们有什么权利为保护我们的生而剥夺了艾滋病人活的权利!歧视,历来都不是一种聪明的举动!恐惧,永远不能抵御疾病."  相似文献   

17.
罗军 《警界科海》2004,(3):60-60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桩最大的事情。生是一种偶然,而死则是一团迷雾,无人可以确定——也许某一天死神会突然降临;花季少女在情人怀中香消玉殒、3个月大的幼儿安静地躺在摇篮里再也没有醒来…真可谓“生命无常”。但能够下定论的是:人总有一天会死去的,而自己却不知何时或如何死。  相似文献   

18.
姚崇与张说在唐玄宗时期同时担任宰相,但二人不合,经常发生矛盾和摩擦,积怨很深.后来,姚崇得了重病,考虑到自己一死,张说一定会向皇上弹劾自己,那时自己已经无法申辩,皇上听信张说的话,就会下令将自己家满门抄斩,祸事可就来了.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才能挫败张说的阴谋,保自家老小安全呢?他反复斟酌了一番,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于是把儿子们叫到身边,面授机宜,让他们照着自己所说的去做.  相似文献   

19.
感悟生命     
在四十多年的生命里,我先后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不少亲人和朋友的死亡。尽管我对生命是贪婪的, 但随着阅历和经历的增长,那种对于未知死亡的恐惧变得淡薄了,我知道那是必然。死神同每一个人签约,没有人可以违约。哲人安东尼说过:人死犹如果子熟落,应当谢谢出生你的那颗树木,又如演员演完一出戏,应当心平气和地退出舞台。人固有一死,谁也不能从生理上物质上超越死亡,只有从心理上精神上寻找超脱途径。死固然可  相似文献   

20.
道德底线     
杭州飙车案中,年轻的谭卓在斑马线上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可逆向行驶的肇事者却说是谭卓自己往车上撞,被愤怒的目击者打了两个耳光.这种漠视生命的态度让人吃惊.每一个人之所以能从容地走过斑马线,是因为我们都相信车辆在斑马线前会减速缓行.这是我们的生命守护线,也是每个开车人应具备的起码道德底线.试想,如果这种起码的底线都不复存在,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信赖?马路上还有什么安全可言?生命的尊严又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