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物证     
<正> 物证,是刑事诉讼中一种古老的证据。不论是在中国古代诉讼中,还是早期罗马诉讼中,都已经注意应用物证。在现代的诉讼中,物证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任何刑事案件中可能没有作为直接证据的人证。但没有物证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正确阐明物证的意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考查物证的收集和审查判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陈玺  宋志军 《证据科学》2009,17(5):597-607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法律制度也达到了古代封建法制的最高水平。唐代总结其前代王朝刑事证据之经验并有所创新,直接影响着后世。唐代立法和司法实践体现了据证惟实、重视伦理权衡等证据原则,主要证据形式包括口供、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和勘验笔录,相应的取证方法主要有取得口供和证言的刑讯、获取实物证据的现场勘验和搜查,司法官员运用经验和逻辑推理综合审查和运用证据。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法律制度也达到了古代封建法制的最高水平。唐代总结其前代王朝刑事证据之经验并有所创新,直接影响着后世。唐代立法和司法实践体现了据证惟实、重视伦理权衡等证据原则,主要证据形式包括口供、证人证言、物证、书证和勘验笔录,相应的取证方法主要有取得口供和证言的刑讯、获取实物证据的现场勘验和搜查,司法官员运用经验和逻辑推理综合审查和运用证据。  相似文献   

4.
完善司法鉴定制度是科学证据时代的呼唤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司法鉴定是现代司法证明活动中查明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现代司法鉴定是司法证明方法进步的结果和体现.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司法证明方法发生了两次重大的转变.以物证及其相关的鉴定结论等证据构成的"科学证据",应该成为司法证明最主要的手段.物证虽然是客观实在的,但其自身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需要人们的认识.司法鉴定是人们认识物证的途径.司法鉴定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发现更多潜在的证据.科学技术是司法鉴定的生命.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司法鉴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与审判体制改革相适应.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与证据法律制度相协调,既要赋予法官对鉴定结论的自由裁量权,又要对司法鉴定制度进行规范.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应以提供"科学证据"为出发点,需要鉴定人出庭、技术方法标准化和建立行业协会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命案中的证据收集瑕疵表现为重嫌疑人有罪供述,轻物证、书证;重有罪证据,轻无罪辩解;勘查现场不及时、不细致;非法取证等。证据固定瑕疵表现为靠重复讯问固定证据;不善于运用录音录像固定证据;物证检验不及时;刑事技术鉴定结论不明。证据审查判断和运用瑕疵表现为轻信鉴定结论等科技证据;忽略物证证明的间接性;依赖口供又不会运用口供;不能正确对待嫌疑人的辩解;不能正确认识证据数量和证明力的关系;不善于排除证据矛盾。造成这些瑕疪的原因在于不能准确把握"命案必破"的内涵;办案思维方法不正确;不会把握证据确实、充分的定罪标准等。建议强化责任意识;增强人权意识;强化证据意识;正确运用有罪口供;建立切实可行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制订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6.
魏哲 《法制与社会》2013,(23):295-296
证据是诉讼的基础,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核心内容。由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我国古代在对证据的搜集及调查取证方面受到限制,因此证人证言在诉讼制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证人证言的阐述,具体分析了中国证人资格、证人提供及对作伪证者的惩治,从而总结出中国古代证人的地位低下;折射出我国封建社会律条的制定,根本在于对伦理纲常的维护。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证人制度是古代证据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证据的所有种类中,证人证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司法官吏定案的主要依据之一,由于证人证言具有不可或缺的证明地位,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制度即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8.
姜登峰 《证据科学》2013,(4):408-419
以中华法系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制文明在世界法律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体现。法律制度的设计必须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制度与环境相适应.古代中国法律体现了这点.作为法律制度一部分、对于事实的认定、纠纷的解决具有重要影响的证据制度也是如此。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在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古代哲学、伦理观念、心理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中国古代证据制度具有与西方不同的特征。这与中国古代对人的重视、以儒家为主导的哲学观念、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家法宗族的统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物证质量对多数刑事案件的定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无论物证的发现、固定环节,还是检验、鉴定、保全环节,均存在出错的空间。物证质量不高的原因存在于观念、规范和操作等多个层面。要提高物证质量,就必须建立取证质量的全程监控机制:在取证前做好制度、人力等方面的准备;在取证过程中完善第三方监控措施,引入对方监控机制,并全程记录取证过程;取证后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补充侦查等方面的规则或制度避免有瑕疵的物证被采纳,并为寻找新的替代性证据提供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刑事诉讼中的事实认定依据经历了以证为主到证供一致的转变。司法档案及判牍资料表明,在证供一致模式中,口供与证据皆不可缺少,但证据是定案关键。口供既不独立于证据,也不是证据之王。在民事诉讼中,事实认定始终都以证据为主。法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审判比欧陆法定证据制度更重视口供及视口供为证据之王是对中国古代证据立法与实践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观念与制度两方面对中国古代司法进行了探讨。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包括严格执法、经义决狱、屈法伸情、良吏司法等方面;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涉及审判机构、审判官吏、审判管辖、证据制度、普通审判程序、复审与死刑复核制度、判决的执行等。中国古代司法的观念和制度具有伦理指导、皇帝专权、实体优先、多元依据、"无讼"以求的特点,表现出在法与情、常与权、名与实等方面统一、协调的努力。中国古代社会的司法、审判的观念和制度的许多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和吸纳。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供了中国古代证据特点、特定种类、证据取得途径等方面的中国古代证据制度研究资料。作者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学术上的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3.
刘为军 《证据科学》2008,16(4):432-439
物证质量对多数刑事案件的定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实践中无论物证的发现、固定环节,还是检验、鉴定、保全环节,均存在出错的空间。物证质量不高的原因存在于观念、规范和操作等多个层面。要提高物证质量,就必须建立取证质量的全程监控机制:在取证前做好制度、人力等方面的准备;在取证过程中完善第三方监控措施,引入对方监控机制,并全程记录取证过程;取证后通过非法证据排除、补充侦查等方面的规则或制度避免有瑕疵的物证被采纳。并为寻找新的替代性证据提供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中,口供不是惟一的证据形式,书证这一带有浓厚客观色彩的证据在案件审理中受到了审判人员的重视,尤其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更成为具有关键意义的证据形态。本文旨在对古代社会的书证制度在司法领域的运行状况进行探讨,并依托于司法案例展开各项阐释,展现古代书证制度的原貌及特征,以期为今日社会之书证制度的完善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李彤 《证据科学》2008,16(2):205-215
在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中,口供不是惟一的证据形式,书证这一带有浓厚客观色彩的证据在案件审理中受到了审判人员的重视。尤其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更成为具有关键意义的证据形态。本文旨在对古代社会的书证制度在司法领域的运行状况进行探讨,并依托于司法案例展开各项阐释,展现古代书证制度的原貌及特征。以期为今日社会之书证制度的完善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出现了审判活动,证据自然就在其中得到应用,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对证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讲究证据的证明力。由于物证属于实物证据,本身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所以物证具有较高的证明价值,在当代审判活动中也越来越注重对它的应用。本文阐述了我国物证技术的发展,对物证概念的影响,对物证分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华娣 《法制与社会》2012,(8):111-113
"证据是案件之王"。物证因其自身的客观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证明价值,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是物证的本质属性。随着物证技术的发展进步,物证在现代的审判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从物证概念及其属性、物证的特征和分类入手,着重阐述了物证技术的发展演变的过程及物证保全的功能、方法,以及在物证保全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和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物证相关知识的介绍,使我们对物证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以期为我们的理论学习及公安实践起到实际意义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证据构造论强调对赖以定罪的全部证据作"纵断的、立体的、有机联系的"分析,包括对证据如何产生予以关注,并主张以物证为中心的证据判断模式.证据构造论于再审程序中运用,主张"证据构造分析--证据再评价--(加上新证据后的)综合评价"的分阶段证据分析方法,使再审程序中对证据事实的分析评价具有"可视性",以防止法官的恣意.同时禁止法院改变证据构造或加强原有证据证明力评价.在一审程序中,同样可以使用证据构造分析方法,同时限制法院改变证据构造.日本的证据构造论对我们有借鉴价值.其中有的问题,如证据构造改变禁止,是新的理论课题.鉴于不同的制度背景,证据构造论的内容需要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9.
证据是证据形式和证据内容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证据形式是证据内容的物质载体。证据形式指作为证据的人和作为证据的物,证据内容指具有证明意义的证据信息,因此证据应界定为蕴含了证据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文在指出"事实说"、"材料说"、"手段说"等证据界定学说存在片面性的基础上,以人证和物证作为证据的两大分野,提出了证据的新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54条明确规定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与排除后果,司法解释也作出了细化规定。但是,相关规定仍存四项不足:第一,排除物证、书证的条件存在逻辑错误。第二,应当排除的非法证据范围狭窄。第三,遗漏确立"毒树之果"排除规则。第四,已被排除的非法证据存在"借尸还魂"的可能。为了保障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调整排除非法物证、书证的行为条件、救济条件和结果条件的顺序。其次,将非法证据的范围扩大至全部证据种类。再次,"毒树之果"原则上不应当作为定案根据。最后,审判阶段被排除的非法证据不应当允许被重新调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