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的城镇化建设实践证明,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完善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城镇的集聚效应,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二是强化产业支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生动力。三是转变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四是推进中心镇建设,进一步放大辐射效应,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抓手。五是注重人文关怀,尽快实现居民文化自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2.
《宁夏党校学报》2014,(4):73-76
宁夏目前正处于打造宁夏经济升级版,深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新型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必须按照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思路,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3.
创新融资模式是当前兵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在深入剖析兵团城镇化建设传统融资模式的困境及成因并全面解读PPP模式的特征、具体类型以及基本融资运作模式的基础上,从城镇格局、行业属性、项目形态以及阶段特征四个维度探究了适合现阶段兵团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模式。最后,针对当前兵团推进PPP模式的阻碍因素,从法律完善、市场经营、财政监督、风险防范、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新燕  赵洋 《求实》2014,(4):57-60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未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即必须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符合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全庆 《求实》2016,(11):55-62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能扩张总需求,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成本上升、供需错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杠杆率较高和市场机制运行不畅等结构性失衡问题,深入剖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不完善、城镇体系和特色不足、城镇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原因,系统提出了化解新型城镇化困境的实现路径,即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以加快建设特色中小城镇为突破口,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以土地利用、住房保障、投融资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陈晨 《世纪桥》2014,(12):87-88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只有切实坚持惠民、利民、聚民,才能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利、和谐推进。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积极稳妥扎实的推进,就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秉承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原则,走出一条独特的龙江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带动了全省重要战线和主要城市经济的全面跃升,谱写惠民、利民、聚民的美丽乐章。  相似文献   

7.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好处很多,对整个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的拉动作用很大;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加强城镇基础建设,加速发展支撑产业,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长远之策,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原动力,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在现有体制环境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着力解决户籍制度、居住场所、就业保障、承载能力、土地财产权和城乡统筹发展等突出问题,引导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是人类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最直接承载和体现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作为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传统农业县市乌苏,必须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乌苏市作为北疆"金三角"的重要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城镇化,它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特点。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充分说明,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和城市发展、形成城镇体系、培育城市主导产业、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密切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等基础产业的关系,探索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及最大内需所在,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努力转变政府领导方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建设高质量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2.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深度结合发展就是在把握二者之间协调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在互动中推进两化进程。但是在辽宁省的发展实践中,却忽略了两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导致在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推进辽宁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深度结合发展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立足县域特色则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城镇化和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和核心意涵。基于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不充分城镇化"困境,分析了社会工作介入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动因;结合社会工作的人本理念、关系重构功能、资源整合优势、政策倡导角色等属性,探索了社会工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嵌入空间;进一步阐释了社会工作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策略,为社会工作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创设了合法空间,为实现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提供了新颖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清君 《奋斗》2013,(6):50-52
正新型城镇化不是人为的造城运动,更不是大都市空间的无限蔓延。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注重建设投入,更要注重建成产出,建成产出大于建设投入,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之间的均衡,是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因此,我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中国特色城镇化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大问题,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既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其核心所在.建设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加快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有序解决农民工进城落户问题;其次,强化城镇政府全域服务理念,为农民工安居乐业提供良好政务环境;再次,深化以住房双轨制改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为农民工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等问题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最后,积极发展城镇经济,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由单纯速度趋向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也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要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中心任务,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方向就是包容性城镇化,建设包容性城镇和包容性制度应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福州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8.3%.但是在城镇化建设中,福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优质的突出优势却没能得到有效体现,乡镇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开发.为进一步提升城镇的文化内涵,增强城镇化发展后劲,要大力推进城乡文化产业的发展,突显乡土文化记忆,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9.
叶学平 《学习月刊》2013,(13):33-35
当前,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快速城镇化的背后,却还存在着城镇化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异地城镇化、"化地不化人"、摊大饼、"房地产化"等问题,因此,我们在加快推进湖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和产生的一些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毫无疑问,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巨量投入的资金从哪儿来?成为当前困扰各级  相似文献   

20.
王伟 《实事求是》2012,(2):48-51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疆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新疆的城镇化发展比较落后,城镇规模小,数量少,辐射带动力小,城市首位度大,城市的发展模式粗放,城市问的发展不平衡。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要做好城镇发展的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市群发展,优化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兴工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