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四川省广元市城区隔江相望,傍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坐落着一座气势不凡的殿宇式建筑。这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元“红军石刻标语”碑林。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占地一亩多,实用面积375平方米,横排三段,中间正殿。整个建筑为混合结构。钢筋混泥圆柱,十二翅角,正殿上空悬挂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志为红军石刻标语碑林题写的匾额。殿内陈列红军石刻标语碑林43面,标语65条。碑面最高2.5米,最长4米,最重两吨,最大的字有0.4米,所书字体,大多是魏、颜、柳、赵的风格字体。碑林是川陕苏区时政治宣传口号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2.
蓝盾为这里增辉──全国优秀公安局西安莲湖公局侧记二三事冷梦在西安著名的碑林,矗立着一块唐代石碑,上镌六个大字:"公生明,廉生威"。从碑林面向,大约几千米处的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里,竖着一块醒目的警示牌:"说情者止步"。相距一千多年的碑与牌之间,自然不...  相似文献   

3.
位于江西省赣州地区东北部的山区小县兴国县,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只有23万人口的兴国,就有8万人参军参战,其中5万余人加入了正规红军;举世闻名的漫漫长征路上,倒下了1.2万兴国儿女。今日的兴国烈士陵园内,青石碑上镌刻着23179位革命烈士的名字,还有无数不知下落的红军战士成了无名英雄。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54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军。将军之多,仅次于湖北红安。兴国县城城西一隅,座落着一个红军村,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聚居老红军而得名的自然村。红军村环境幽雅,村前方方小…  相似文献   

4.
一、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 还空着的石碑属于张闻天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方知矗立于江西瑞金叶坪村的红军烈士纪念塔还空着一块石碑,至今不知道应属于谁? 这座由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为纪念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而建立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兴  相似文献   

5.
<正>闽西是红军的故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红军。仅参加长征的8万多中央红军中,就有近3万闽西子弟兵,他们几乎遍布红军各部。长征途中,有2万多闽西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到达陕北后仅幸存2000多人,长征路上平均每一华里就有一位闽西子弟兵倒下。闽西儿女为长征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回望这段悲壮的历史,使我们更加缅怀长征途中壮烈牺牲在湘江之畔的闽西英烈。  相似文献   

6.
王宾 《奋斗》2011,(11):64-64
北大荒书法艺术长廊始建于1992年,距密山市区10公里,由碑林、碑廊和坐落在山间的石碑组建而成。设计之美、碑刻数量之多,在国内堪称一流。如今,这一景观已成为人们学习弘扬北大荒精神的课堂。它的创意者、设计者、施工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叫胡春东。胡春东原任密山市人事局局长,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  相似文献   

7.
首先,感谢巴中市3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建设了红军将帅碑林园。为世代人民缅怀红军奋斗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感谢碑林办的同志也为我的父亲——川陕省委书记周光坦建了纪念碑、树立了雕像。  相似文献   

8.
观碑有感     
石碑,古已有之。三国时,曹操脚登碣石,东临沧海,感叹其浩瀚无比,作《观沧海》一首,勒石刻碑纪念。东晋,王羲之以文会友,作《兰亭序》颂之,后有"三绝碑"。盛唐,武则天命工匠作一巨型石碑,不载一字,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说,名为"无字碑"。石碑,国外亦有之。美国国会山上的"开国纪念碑";前苏联莫斯科广场上的"卫国纪念碑",等等。石碑,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是歌功颂德的,然而在当下,却出现了一些"荒唐碑"。在海拔近千米的国家级贫困县所属的宋家山村,最醒目最气派的是那座耸立在山头上的"抗洪纪念碑"。当时干部们是用1万多…  相似文献   

9.
凌辉 《湘潮》2006,(10):21-26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平江县先后有5万青壮年参加红军,至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时,红一方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的红军指战员中的平江籍红军战士约1万人。到长征胜利结束时,平江籍红军指战员不上1000人。平江籍老红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这里介绍8位平江籍老红军在长征中鲜为人知的轶事。钟赤兵:独腿走完长征路云南扎西整编后,钟赤兵任第十二团政委。为了摆脱10多万川、滇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回师东进,再入贵州,二渡赤水,先夺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在运动中歼灭敌人。钟赤兵与团长谢…  相似文献   

10.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朱毛红军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从1932年至1935年,12万人参加红军,4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四方面军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军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正广大的红军将士,在难以计数的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机动灵活的作战方法和善于谋划的战争智慧。敢打敢拼,血战到底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最惨烈的战斗莫过于血战湘江。红军在湘江遭遇的敌军数量之多、装备之精、战力之强,都是空前的。集结于此的敌军多达40万人,不仅有机枪大炮,还有作战飞机。红军缺粮少弹,而且又是疲惫之师。为了护卫党中  相似文献   

17.
<正>一、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湘江战役很惨烈,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巨大。择其最重要者,有三点:第一,湘江战役充分暴露了错误路线的错误决策给红军带来的严重恶果,为中央错误领导的垮台敲响了丧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八万六七千人,到达湘江过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还约有6.5万人。经过湘江一战,红军折损3万多人。这是人民军队创建以来受创最重、牺牲最大的一次战役。红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金湖之畔的泰宁城关有一条“红军街”,这里因有保存完好的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和红军书写在街道两边墙壁上的各式标语而得名。在众多的红军标语中最为难得的,当属几乎用整堵墙书写的巨幅文告。 1933年8月中旬,由朱德、周恩来率领的红一  相似文献   

19.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主力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在红军长征之初确定的落脚处并不是陕北,也没有打算要走二万五千里。在长征途中,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落脚处至少有三次大改变。众所周知,红军在长征之初,为了甩脱追击的敌人,一路打一路跑,只想先跑到有红军的地方,歇下来喘口气,以图东山再起,根本不知道在遥远的陕北地区有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存在。红军长征之初,党中央本想带着部队打到湘西去,和在那里的红二、六军团会合,重振旗鼓建立根据地。所以,部队出发后,沿着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边境的五岭山脉,一直往西进军。国民党当局察觉红军的意图后,在赣南、湘粤边、湘东南、湘桂边构筑了4道封锁线,部署重兵进行堵截和尾追。敌强我弱,红军打不过只能逃,被毛泽东形容为:“叫花子打狗,一边打一边走。”狗不咬就不打了。到渡过湘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四道封锁线时,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红军损失惨重,而国民党军队又在红军前进的路上重新集结了重兵,如果再按原计划去湘西,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毛泽东建议放弃原计划,转移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  相似文献   

20.
正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坐落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镇,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红军会师楼及古城墙、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文庙大成殿、三军会师纪念塔、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军长征将帅碑林等,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而扩建的革命遗址。红军会师楼原为会宁县城西津门,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红军会师后,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门改建为红军会师楼。三军会师纪念塔修建于1986年,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纪念塔三塔合抱,高28.78米,共11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于2006年10月18日建成开放,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使用面积2300平方米。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馆将原有陈列调整为"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精神丰碑永存"3部分,生动再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结束长征、胜利会师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