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张静 《世纪桥》2012,(19):129-131
中国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及审美特征。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以形写神,畅神达意;二、以线造型,笔精墨妙;三、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四、以大观小,散点透视;五、诗书画印,综合艺术。通过认识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可以更好地欣赏中国画,进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相似文献   

2.
要接近感觉尤其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感觉”研究,就要涉及创作心理、审美经验、文化记忆和艺术体验等庞杂的领域,这委实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工程.杨健民以他的执着坚持和扎实严谨,寻找到了“艺术感觉”突破口,为探索艺术秘境通衢作出努力.在涉及“文艺创作”这样古老而又崭新的文艺美学理论命题时,全局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完整的论述显得更加必要,而杨健民的《艺术感觉论》一书在这几个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常俊玲 《理论学刊》2005,(12):123-124
在审美教育中为了突出人的主体性,就将艺术想象与创造过程无界限化,认为审美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自由地创造与表现。由于对审美教育的这一理解不是基于对艺术自身规定性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因而导致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的缺场,这是一个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公共艺术课程属于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艺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中具有传播美术知识、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价值,是高校美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数字化时代,高校教育也应与时俱进,进行改革。高校要从传统理念入手,建立艺术教育科学实施的体系,优化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而实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数字化的背景,指出了在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电脑艺术、网络文学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向我们走来,给日渐边缘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面对这些全新的文学艺术样式,有人称它们是文坛升起的新星,说它们是传统文艺穷途末路的救星,也有人抱怨它们是艺术审美的克星,不过重要的不是在于给数字化传媒艺术作何结论,而在于以科学的态度全面了解它们,深入研究它们,正确...  相似文献   

6.
瓦尔特·惠特曼的诗作体现了一种新型自由体风格,恢弘飞动的形象、奔放沸腾的激情、丰富多彩的语言,构成了惠特更诗歌汪洋恣肆、挥洒自如的艺术个性,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惠特曼的诗歌在美国诗歌史乃至世界诗歌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数字艺术创作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立新 《理论学刊》2006,(7):114-118
数字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创造、传播与交流的符号系统,它在创作主体、创作思维和审美诉求三个方面都显现出迥异于原子艺术的创作特点。首先,数字艺术家获得了高度自由的创作个性,自我确立了民主的创作秩序,实现了彻底的精神解放,建树起和谐发展的文化人格,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思维范式———数字思维;数字思维既是一种多向度发散性的思维,也是一种平等性和平民式的思维,还是一种创新求异性的思维,更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放量思维。最大限度地制造感官快感,最大限度地开拓新奇的审美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体验梦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制造“轰动性产品”,是数字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8.
《诗经》诗歌突出表现了三种经典的艺术手法赋比兴,比赋手法在后代不断发扬光大,唯独兴体艺术却黯然消沉。秦汉以来儒家学者过分强调兴体艺术的政治教化作用而忽视艺术审美功能,导致文人只关注兴体诗歌的教化功能,而在自身创作中轻视直至放弃兴体艺术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加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美学试图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进而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如果审美无区分能够成立,艺术就不应该被审美区分从人类连续的自我理解链条中割裂开来,判断精神科学是否具备真理事先也就勿需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检查。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审美区分在形成过程中所碰到的实际的与理论的困难;2、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艺术游戏确立的只会是审美无区分;3、试图立足于有限性基础去建立客观性的审美无区分学说在美学的对象与归宿、表现存在与表现什么存在等问题上给我们留下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小剧场戏剧坚持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变革,突破一统的现实主义戏剧模式,吸取传统戏曲及现代艺术营养,不断寻求从内容到形式的最佳状态,逐步确立了独特的艺术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1.
孙一丹 《世纪桥》2013,(11):72-73
剪皮艺术是在鄂伦春族游猎历史进程中,由鄂伦春妇女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术形式,是游猎文化在艺术上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剪皮艺术的制作工艺、剪皮艺术的主要创作题材(人物形象、神话故事、动物形象、装饰图案)和剪皮工艺在生活中的应用(儿童皮质玩偶、皮艺装饰、“额勒敦”装饰图案)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鄂伦春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剪皮艺术至于鄂伦春民族,不仅是图案艺术,更是表达民族审美意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叶丹菲 《世纪桥》2009,(9):103-104
影视艺术教育对开阔当代医科院校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艺术审美能力、人际相处能力等素质拓展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新世纪医学高等教育可以尝试采取影视艺术教育法,进一步推进当代医学生人文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郭浩 《世纪桥》2007,(8):87-87,103
在西方油画艺术近六百年的发展史中,油画肌理的外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逐渐确立了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家个性语言的体现。对油画肌理的梳理和研究,是为了更好的借鉴和运用,并在运用中不断创新,从而提高油画艺术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袁雨辰  李香周 《世纪桥》2011,(17):128-130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艺术教育对于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直觉与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智育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创造力与艺术实验班为例,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旨,分析了艺术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在实践中运用音乐等艺术教育手段的独特功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提供了全新范例。  相似文献   

15.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可以增强艺术教育的思想性,达到艺术道德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双重目的。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尚面临一系列问题,如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剥离;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的合力有待加强,模式缺乏创新;网络给部分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等等。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艺术教育,必须兼顾价值引领与艺术审美引导,形成教育合力,厚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教育基地与新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傅守祥 《探索》2007,(2):128-131
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生活化图景的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体认加深,一个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文化新格局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07,(5)
素质教育是抽象的,潜移默化的,而艺术教育是具体的直接的,素质教育所产生的效果是各门类教育所产生效果的综合,它通过感官、视觉,直接传授给学生,培养艺术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艺术专业意识、身体、心理等自身综合素质,是高职教学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导演机制的不够健全和导演意识的基本缺席,是使其艺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提出并且探讨建立适宜自身发展规律与审美特点的导演艺术体系与机制,是导演艺术在未来取得更大发展的一个理论支点。我国导演艺术正形成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当代艺术家群其他成员的艺术品格与舞台风貌,并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中逐渐地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9.
对马尔库塞艺术自律思想自身的体系性考察,特别是从理论的生成论视角出发,可以重新审视艺术自律思想在其理论整体中的有机位置。在马尔库塞本身的理论视界中,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性考察是其艺术自律思想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其内在根源在于对人的自由缺失现状的认识。马尔库塞把艺术自律视为艺术的基本性质,自律的艺术为人类描绘了自由显现的美好图景。人们通过自由的艺术实现了精神的超脱,获得自由。马尔库塞用艺术的自由印证人的自由,然而,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马尔库塞只是为人类搭建了审美的乌托邦而已。  相似文献   

20.
张泰来 《世纪桥》2012,(5):101-102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国的人才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以文化和审美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全体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文化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南理工学院为研究个案,从高校艺术教育与实践的必要性、实现途径、现实效果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