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善和恶,是水火不容的两个字。提起善来,人人喜欢;提起恶来,个个恶嫌——这说明人们是知恶知善的。不过,有时真正行起事来,有些人却是善是恶有些不清楚,有时甚至糊涂了,一不小心还会揣着善心做恶事。所以说,“人之初,性本善”大伙赞同,“人之初,善恶存”多数人也子认可。至于为恶的缘故,不外乎是不读书、不知法度、不明礼节、不择交良友、缺乏家教这五等昏昧所致,但为何有些人就算是有这五等昏昧,却也未见得会犯恶为恶?再说这世间什么叫恶,恶有多大范围,谁又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笔者粗浅地认为,为恶的病根,不外乎两个字:一曰名;二曰利。君不见世间多少作恶的事都是这“名利”二字惹出来的祸,它害得多少人迷迷糊糊,恶从心起,昧了良心,做出恶事,铸下大错,后悔莫及。故而世人你我他,都要常存戒心,抑恶扬善,牢记祖宗明训。  相似文献   

2.
朱熹与陆九渊对“颜回克己”的诠释大相径庭,朱熹认为颜子克己是克胜“声色利欲”,强调克私欲;陆九渊却主张克除个人知见,认为颜子克己是克私意。朱熹在天理人欲之间,论克胜私欲的仁学工夫;陆九渊则对理欲之辨不以为然,而以“天德己见之进退”论克己;朱熹强调克己与明理工夫配合,陆九渊却提倡易简工夫,要学者超拔“私意陷溺”。朱陆围绕“颜回克己”的不同诠说与工夫主张分歧,更爆发为针锋相对的“学术批评”,陆九渊直指朱熹“沉溺私见”,朱熹斥责陆九渊“颜子无己可克”“无意见”之说。由此,“颜回克己”超出单纯的经学诠释向度,在通常所论“朱学陆学之异”如“心即理”与“性即理”之分、“尊德性”与“道问学”之别外,提供了考察“朱陆异同”学术公案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权者在用权的价值取向上有“为公”和“为私”之分。为公,它是责任的同义词,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为私则“权欲”越重,私欲越膨胀,危害越大,故掌权者必须摒弃“私权”,其内心世界须从五个方面加以深化。首先要明志。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掌权者应将权力看成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职位是为群众服务的岗位,人民既能给予权力,也可收回权力,所以掌权者要时刻保持一种手中权是人民之权的心境,即时刻心有“公权”,摒除“私权”,这样,才能使自己不会对权力有任何非份之想,也可避…  相似文献   

4.
恶花絮     
去年11月24日的《沈阳晚报》上刊登了一篇《现代贪官幽默故事》。读后却笑不出来。人但知花之美,罕知美花之有恶者;人但知恶花之毒,罕知恶花之所以毒。思之良久,似有所得,辑而评之,以警世人。免费书法“为人民服务”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贪污受贿被逮捕入狱后,自知罪孽深重,难逃一死,便跪在地上对查办他的有关人员说:“我是书法家,求你们不要杀我,我就留在这里免费给你们写字,每天给你们写一幅。”胡副省长的字是出了名的,想当年如果能得到他的一幅“墨宝”,那就真是“如获至宝”。胡长清也因为写字狠赚了一把票子。胡长清…  相似文献   

5.
面对诱惑     
赵亚兴 《奋斗》2005,(9):55-55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好善”,应“好”到什么程度?他不拿别的作比喻,而是说,应如喜好娇好的女色那样“好善”。这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曾国藩的日记,就记着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看到朋友家眷的美貌,怦然心动,但立即“觉得殊为可耻,严加反省”。心动,而不行动,而知反省,而不越雷池半步,这似乎并不妨碍曾国藩的道德形象。  相似文献   

6.
崔树芝 《当代贵州》2024,(12):22-23
<正>为帮助学生修身养性,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即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四句教条,晚年又把心学的修炼方法概括为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人修身养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建设方面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提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当前,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已被列入贵州“四大文化工程”,强调要把阳明心学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要实现这一结合,首先就要从工夫论角度把握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考生作文,援引了《诗经》中“昧昧我思之”句,却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老师便批道:“哥哥你错了!”  相似文献   

8.
努力养成“照镜子”的习惯,对我们领导干部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揽镜自照,是许多志士仁人严于律己的美德。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乃尽人皆知的美谈。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则讲得更为细腻:“揽镜拭面,则思心当洁净;傅脂,则思心当点检小粉,则思心当明白;洋发,则思必当柔顺;用稀,则思心有条理;立台,则思心当端正;摄鬓;则思;C当整肃。”古人的修身养性,往往是个人的洁身自好。我们党员领导干部讲修养则是饰面与修心、外在关与内在美。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9.
刘泽民 《学习导报》2013,(16):26-27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无论古今中外、社会更替,诚信都被人们视为“立人之本…齐家之道”和“为政之法”,诚信是亘古不变的大道。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13,(3):27-27
齐家在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专家和学者们都一直坚持哲学是给人以智慧的智慧之学;1996年7月2日,郑一奇同志在《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史学──智慧之学。笔者仅就哲学、史学何以称为智慧之学以及二者的统一谈点认识,以就教于同仁。(一)“哲学”源于希腊文,意指爱智慧.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列宁称其为道德哲学的创始者)很有学问,且善于论辩.据说,一次他和欧提德漠斯进行了一场关于什么是“善”的问答,内容如下:欧问:请问苏格拉底先生,什么是善?苏反问:盗窃、欺骗、卖人当奴隶,是善还是恶?欧答:是恶.苏又反问:欺骗敌人是恶吗?欧答…  相似文献   

12.
物之思絮     
马荣 《党风建设》2002,(10):47-47
古代廉吏深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有言日:“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家之理,同于治国”,“明内而齐外,故家道正而天下正”。故而,大凡清官廉吏,不仅自身清正,其家风也十分严谨。  相似文献   

13.
用人之道,惟在选贤任能,擢用贤能之士。贤能之士,即德才兼备之人。用人首要重德。德才俱隆者乃国家之栋梁,德厚才浅者可立添砖加瓦之功,才德俱庸者难有大功于世亦难遗大恶于人,才高德薄者常为“奸雄”而留孽社会。所谓“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南宋宰相秦桧,年轻时科举一举夺魁,可谓有才,然因才无德所帅,把心思都用于谋害忠良,卖国求和,造成了岳飞等爱国将领惨死、金兵南侵  相似文献   

14.
“人皆知涤其器,而莫知洗其心”(清·许廷荣)。涤器可以净物,洗心可以明志,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自洗其心,洁身自好是远远不够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面对各种诱惑对心灵的侵袭,除了自洗其心,还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在心灵深处筑造起一道坚实可靠的篱笆墙,才能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戒私欲,泯权欲,拒色欲,自警自励,不管到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心篱都不能疏,不能放松自我警觉的忧患意识。生于忧患者都能自造心篱,克勤克俭。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  相似文献   

15.
在《正名》篇,荀子将天人的距离进一步拉大,而且天生的、天赋的秉性逐渐成为低级的待改造的存在,而人之知虑(人为)则逐渐成为主导力量:(一)在讨论人之名的过程中,荀子将人天生之性情与人之知虑区分开来。(二)在制名、辩名活动中,人为知虑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三)在道和欲的关系的讨论中,荀子进一步推进了性伪、天人关系的探讨。作为知虑之终极结果的道,其优越性和重要性越发明显。(四)由道和欲的关系又引出了心和物的关系。以心役物的思想也是道要驾驭欲之思想的延伸。可见,无论是在初级的制名、辩名活动中,还是在治国理欲、修己治物的高级活动中,人为知虑之主导地位都愈发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罗春秀 《前线》2014,(7):120-120
《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孔子嫡孙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的故事。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日:“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战车。”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学中,荀子的心、知理论最为系统。通过对荀子“心有征知”、学止于成“圣”、“解蔽”、“治心之道”等重要思想的阐释,本文认为,荀子心、知学说是一种依止于人格教养的智慧论,表达了儒学作为人学的一贯精神,与西方哲学立足于认知立场的认识论和知识论运异。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为官从政仅四年,但他一生都在评政、议政,品味其为官之道,感悟有三:为官要“志于道”、要走“正”道、还要善“权”道。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4,(14):20-20
为政者需要学与思,古人早就有箴言。《论语》写道,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常人只重“学而优则仕”这后半句,并以此激励自己刻苦读书,希望来日出人头地。为政者则要看重前半句,善学善思,善作善成,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论语》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实中确实有些人既不学习也不思考,既罔于自己也怠于工作。  相似文献   

20.
修炼“成就人”的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千五百年前,先哲孔子就曾经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独有偶,《圣经》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耶稣基督为门徒洗脚。耶稣说:“每天去传播福音的人不是我,是我的门徒,所以我要跪下来为他们洗脚。”可见,中外“圣人”都认为,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成就他人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人为乐的精神和施恩不图报的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