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美国总统尼克松上台伊始,虽说有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意愿,但其对华核战略与前任约翰逊并无本质区别,仍然在强调中国核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对华进行遏制。不过随着中苏矛盾的激化,特别是有关苏联打算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的流言逐渐增多,甚至在官方渠道苏联外交官员开始对美国进行试探,这时美国政府才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苏中三角关系初露端倪。因此中苏边界冲突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一个机遇,但是核因素却是加速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核按钮”是怎么来的肯尼迪当上美国总统后,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军方和政府中的一些人要求“惩罚那些俄国人”。由于担心出现未经允许就下达核打击命令等情况,肯尼迪想到了开发“核按钮”,也就是后来的“核手提箱”。这样。美国总统可以把核打击的权力时刻掌握在自己手里,“核按钮”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福建的“小三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代,在美苏两国加紧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特别是美国支持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武装窜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在研究制订“三五”计划时,将加强战备提到新的高度进行安排部署,并展开  相似文献   

4.
1969年3月,中苏双方曾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非常严峻,毛泽东为此提出要准备打仗,要立足早打、大打、打核大战的最坏准备。据说,毛泽东这一战略决定,源于同年8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的题为《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报道。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召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意图,并征求美方意见。  相似文献   

5.
正1969年3月,中苏双方曾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非常严峻,毛泽东为此提出要准备打仗,要立足早打、大打、打核大战的最坏准备。据说,毛泽东这一战略决定,源于同年8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的题为《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报道。1969年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召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向他通报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意图,并征求美方意见。基辛格第二天到白宫会见尼克松总统,他把苏  相似文献   

6.
张莉 《世纪风采》2009,(6):24-27
1950年10月,美国的炸弹扔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思考了3天3夜,毅然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尽管直到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妄图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面对美国赤裸裸的恫吓和威胁,毛泽东的回答是:“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台湾问题之所以自1948年开始成为杜鲁门政府密切关注的国家安全问题,一个为已有研究所忽略的重要因素是,美国军方认为台湾的去向会对美国此时开始制定的未来美苏大战计划产生重大影响。但美国军方在评估台湾的战略价值时存在极大的认知问题,导致其一直不能清晰回答美国是否有必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对台湾进行直接军事干涉这一重要问题,从而令杜鲁门政府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出于对美苏大战即将爆发的恐惧而作出了派驻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的决定,但这一直接军事干涉行动因为缺乏合理性和合法性而引发巨大的国际争议,并成为威胁亚太安全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8.
关于美国问题和中美关系,陈云进行了深入、持久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抗战胜利后,陈云对国共两党以及美苏两国等四方力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复杂博弈,特别是对美国对华政策和美苏、美蒋关系的实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当时东北问题的实质是美苏两国的战略争夺,虽然由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两面手法和美苏的战略博弈,东北地区的斗争是停停打打的长期战争局面,但从全国范围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就新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美关系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的长期经济封锁,但也要看到他们不可能把中国完全封锁死,要随时掌握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打破封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又指出,美国不承认不一定是坏事;中美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只能走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对资本主义要很好研究。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提出,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中国与苏联以及西方国家的交往;既要看到外国的情况,又要看到中国的实际;要把搞外汇当作一个大题目来做,并且手头一定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这些观察与思考,紧紧把握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以及我们党在对美外交上的战略考虑,始终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实践以及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相连,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需要,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基本问题,切实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国问题和中美关系,陈云进行了深入、持久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抗战胜利后,陈云对国共两党以及美苏两国等四方力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复杂博弈,特别是对美国对华政策和美苏、美蒋关系的实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当时东北问题的实质是美苏两国的战略争夺,虽然由于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两面手法和美苏的战略博弈,东北地区的斗争是停停打打的长期战争局面,但从全国范围革命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革命一定能够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就新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美关系指出,要准备帝国主义的长期经济封锁,但也要看到他们不可能把中国完全封锁死,要随时掌握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打破封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又指出,美国不承认不一定是坏事;中美两国国情差异很大,中国只能走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之路;对资本主义要很好研究。改革开放新时期,他提出,应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中国与苏联以及西方国家的交往;既要看到外国的情况,又要看到中国的实际;要把搞外汇当作一个大题目来做,并且手头一定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这些观察与思考,紧紧把握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主要矛盾以及我们党在对美外交上的战略考虑,始终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实践以及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相连,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需要,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基本问题,切实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0.
郝遥 《湘潮》2011,(9):50-56
毛泽东在美苏间权衡,美苏也在国共间摇摆 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是令人鼓舞的,不仅国民政府积极寻求美国支持,甚至在毛泽东看来,美国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或许也是可以寄予希望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孟红 《红岩春秋》2013,(5):46-50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武装干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为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尽管直到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也没有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恫吓和威胁。  相似文献   

12.
陈立旭 《湘潮》2023,(3):8-11
<正>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作出了搞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实行这个决策,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中国能有后来几十年的国家安全,其中就有三线建设的因素。回顾历史可以更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在核威胁下形成的新思路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首先威胁中国的是苏联。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苏联在中苏两国边境挑衅不断。  相似文献   

13.
核恐怖主义对美国的威胁随国际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美国对这一威胁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随着“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美国的反核恐怖主义政策也逐步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14.
《党史天地》2007,(1):53-54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几次面临来自国外的核威胁,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威胁最终都未成为真正的危害,但是事隔多年之后,从解密的情报中,我们仍然感到威胁的恐怖。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刚过半年,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无视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地威胁我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中国人民被迫组织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使朝鲜战争实质上变成中美之间的一场大战,朝鲜半岛成为世界两大阵营对抗和冲突的战场。毛泽东高屋建瓴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充分显示了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指导下,勇敢地保卫祖国的胆略和气魄。 毛泽东无意介入朝鲜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他们在朝鲜以三八线为界,成立了南北两个独立政府,接着美苏军队撤出朝鲜半…  相似文献   

16.
克林顿入主白宫一年,针对国内振兴经济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引人注目的调整,其最大的特点是把“促进经济安全”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强调冷战后时代的美国安全,不但取决干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更取决于强大的经济力量。 美苏全球军事对抗格局终结之后,原苏联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已不夏存在。从美国自身看,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开支浩大,国内经济困难严重,实力地位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新一届总统克林顿上台伊始,就提出把  相似文献   

17.
1945年8月6日、9日,美军大型轰炸机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一颗刚刚研制出来的原子弹,两地上空升起的蘑菇云,久久不散,数十万居民惨遭其害,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核打击。原子弹巨大无比的杀伤力与威慑力,展现于世人面前。而朝鲜战争期间,美国企图故伎重演,多次密谋使用核武器对中国核讹诈,核战争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日本“新民族主义”思潮在日本社会广泛蔓延是由于日本的国内外环境变化所致。冷战格局解体、中国的崛起、朝鲜的核威胁和美国的控制是日本“新民族主义”蔓延的主要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9.
特使万斯企图力压中国达成协议,邓小平断然拒绝,粉碎美国强势战略1977年1月20日,卡特出任美国第39任总统。由于苏联的扩张趋势对美国构成了威胁,美国急于和中国改善关系,借以抗衡苏联。8月,美国国务卿万斯访华。8月24日,邓小平接见并宴请了万斯。万斯表示:中国必须以公开或默许的形式,作出在台湾问题上不使用武力解决的承诺;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还要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实施“倒联络处”方案,即中美之间的联络处升格为大使馆,而美国驻台“大使馆”降格为联络处。尽管他尽力保持语气的轻缓,但其“美国式”的霸气和强硬仍然表露得相当刺  相似文献   

20.
从策划袭击中国核设施看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得知中国正在进行原子弹研制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一度非常紧张,曾策划采取军事行动,破坏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行政当局的破坏计划一度已相当具体,而且为此美国还秘密向苏联试探,谋求美苏合作。但美国在考虑打击计划的退出战略时,内部出现不同的声音,文职官员对各种军事行动方案的可行性提出异议;苏联对打击计划态度消极,最后导致白宫没有采取行动。本文根据近年来美国解密的档案和一些学者的研究,向读者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并以此透视美国白宫的决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