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化追求。从目标模式看,现代化核心理念历经四次转变,即由三民主义现代化到新民主主义现代化;由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到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有一定中国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由发展到科学发展,由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核心理念转变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语修改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修改本是人们事先预料到的,因为十六大报告的表述已经作了相应改动。然而,把党的意志转变为国家意志,再把中共党章的概念转变为中国宪法的概念,意义又不一样。本文试图在前年拙文的基础上,围绕一个“有”字,对我国政治生活中使用了二十余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史实,作一小考。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革。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六报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面上看仅去掉了一个“有”字,但却蕴藏深意。“有中国特色”意为我们搞的社会主义虽有中国特色,但不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尚有“借来”和“搬来”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阶段性的演进。从新中国成立到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两次社会转型。三大历史发展阶段就是:新民主主义、中国传统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社会转型是指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质上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的转变。第二次社会转型是指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从中国传统模式社会主义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从人治转向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及其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1.首称“邓小平理论” 在中央文献中,十五大报告第一次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邓小平理论”。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十三大报告第一次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 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到“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再到“邓小平理论”,表明我们党对这一理论、对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同志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的认识日益深化。  相似文献   

6.
付秀荣 《求实》2014,(4):76-7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文化话语体系从方式到内容以及模式的转换。在话语方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需要实现从"革命文化"到"建设文化"的转换,这一转换是通过关注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方式实现的。在话语内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需要实现从"汉话西说"到"会说汉话"的转换,这一转换需要依靠文化的"中国创造"。在话语模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话语模式要实现"以经济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这一转换的实现必须立足于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中国人民,才能增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于四个对象有所指,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苏联模式、其他科学社会主义模式、非科学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表现在若干方面,不可能列举穷尽.从理论意义来看."特色社会主义观"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现实现了由"本本社会主义观"向"经验社会主义观"的转变.从实践意义来看,"特色社会主义观"符合全面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社会模式经历了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国模式,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按照新民主主义建设新中国,另一方面又向苏联学习,实际上是在寻求新民主主义模式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对接。过渡时期总路线要解决的是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它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目标模式的选择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这些转变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彻底摆脱了过去苏联模式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为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这一模式的理解,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必须澄清几个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要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对比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模式”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并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立旗之基”,不仅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而且为我们深入认识“中国模式”及不断完善“中国模式”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模式相继经历了以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以推进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两次创新,成功地探寻到了顺应世界潮流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既突破了苏联东欧国家的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又超越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这两次探索的飞跃,不仅在于党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还在于党以全球战略眼光和全球战略意识,将当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置于世界工业化进程中进行考察,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工业化与世界工业化关系所作的辩证思考。这一探索视角的转变,凸现了其对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友洛 《学习论坛》2009,25(11):5-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加深对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梳理和展示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实行的深刻变革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深刻变革来说,就是实现四大历史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片面追求GDP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四大历史性转变为动力,经济建设从“濒于崩溃的边缘”到“当惊世界殊”;政治建设从人治到法治;文化建设从单一封闭到繁荣开放;社会建设从未曾破题到强力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的新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制度应当包括在其中。这一新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与时俱进的经济改革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其初次分配方式是中国特色企业收入分配方式,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与切入点。由此可以通过以“分享型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依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探索经历了从提出"社会更加和谐"问题,到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的历史转变.探索历时4年,历经4次中央全会,经历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探索,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连续性等特点.探索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典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均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深刻理解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到“新的飞跃”的话语转变必须厘清两次“新的飞跃”之间的密切关联。两次“新的飞跃”之间一脉相承,是守正创新与境界跃迁的逻辑关系:从历史逻辑看,两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上下篇章;从理论逻辑看,两者均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生成逻辑看,两者均是在“两个结合”中应运而生、发展完善的创新成果;从现实逻辑看,两者均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实践逻辑看,两者均指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主题的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下三方面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方面,将和谐社会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方面,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揭示了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方面,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六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莫建成 《党建》2013,(6):14-15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强理论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以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在把握"三性"上下功夫。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和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规律性。规律性就是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五百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这一历史进程,标示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在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考察人类劳动,从"劳动价值论"中引申出一种彻底的革命的意识,中国共产党人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引申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社会主义从革命到建设的转变、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发展,首先要把劳动价值论放在新的制度环境中加以认识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在全体人民共同劳动的基础之上开始了自身的进程,它发展进步的前提仍然是人的劳动,其"特色"来源于"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由此产生了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和社会结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的伟大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深刻意义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学理逻辑中发掘。马克思在批判的逻辑中革命性地将共同体概念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模式,毛泽东将共同体的理论第一次运用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中,邓小平则在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贯彻共同体的意蕴。“中国梦”充分总结近代中国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以来共同体建设经验,高度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体概念的历史意识、精神内涵、理想价值,在把握现实性、时代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