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英国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曾提出:"迄今为止,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从身份到契约",已成为一个社会进步的公式,最终是想要一种人人平等的契约精神。中国国航官网曾出现过一次故障,个别国际航线票价显示为"0"元,许多网友以为国航特价促销,纷纷抢购并成功出票。故障排除后,国航声明无论故障出在哪儿,售出的0元机票仍然有效,损失由国航承担。谁出错,谁负责,这就是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2.
拉尔夫·达伦多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学家。他基于阶级冲突演变的分析视角,结合近代西方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指出现代社会的实质就是拥有“自由与平等”的“公民”社会。在他看来,基于市场经济契约平等意蕴下的“公民身份”运动是“公民社会”的逻辑起点,公民社会具有多元性、自治性、文明性等基本属性.通过公民社会建制可使现代社会冲突得到有效的管控和调适,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心满意足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3.
杨海坤  赵中华 《唯实》2008,(1):60-64
农民社会生活平等权是指农民作为公民在社会生活方面所享有的与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其实质是农民立基于公民身份而享有的社会生活方面的机会平等。现实中,农民的社会生活平等权是极不充分的。应当立基于宪法视野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的社会生活平等权,真正把农民当作公民来看待,尊重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农民到公民这一“从身份到契约”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9,(3):19-19
“发展”这个词,既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也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哲学上,“发展”一词是抽象的,指的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的变化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发展”,则是指人类社会状况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进步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身份到契约是梅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著名论断,一句隐喻勾起了人们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无限遐想。中国改革开放将近四十个年头了,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社会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社会转型处于攻坚时期,为此,旧话重提,以此角度再做简要论述,期中国社会超越身份传统迈向平等、自由、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6.
从“身份-角色-关系”视角出发,草根NGO参与环保公益面临着基于草根身份的财政、权力和社会资源困境,基于公共管理外部监督者角色与草根身份错配导致的外部关系困境。通过借力施压、借力打力、选择性激励等方式,实现不同主体间环环相扣的利益传导机制,打破草根NGO与政府、企业、社会和NGO同盟的关系“魔咒”,实现与政府“从博弈到伙伴”、与企业“从对手到朋友”、与公众“从陌路到同路”、与其他NGO组织“从同行到同盟”的关系转变,是草根NGO克服身份、角色与关系困境,以弱势地位撬动优势力量,积极参与环保公益行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表达一定的意思,在具体的时空使用的语言是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涵的。譬如,对毛主席我们喊“万岁”,对邓小平则用“您好”表达敬意。“万岁”与“您好”表达了完全不同的社会内涵?从“万岁”到“您好”,是认识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从器物现代化到技能现代化,从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的全盘现代化,再到“人的现代化”,这是近世以降国人对现代化目标一个大致的认识轨迹,它反映了我们对现代化的内涵和进程认识的进步及深化。然而,无须讳言,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克服对现代化的狭隘理解和“见物不见人”的偏颇,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四个现代化”,也不仅是各方面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同时还是“人的现代化”。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之发达与否,不仅要…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文化运动,为中国人民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所论述的,仅是抗战初期,即1937年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段时间进步文化运动发展的历史。 一、抗战初期进步文化运动的发展 抗战初期的进步文化运动,郭沫若是用“蓬蓬勃勃”“轰轰烈烈”来形容的。这不仅是指进步文化运动规模大、范围广,而且是指其内容丰富、影响久远。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也揭开了抗日文化运动的序幕。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抗战进步文化运动经历了一个迅速起动、迅速形成浩浩荡荡局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静 《理论文萃》2006,(4):17-22
社会和谐是人类普遍追求的最高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最基本的理念。中国古代就有“致中和”的“中庸”思想、主张“普遍和谐”的“太和”观念、以“天下为公”的“大道”维系群体建立和谐社会的“大同之世”等等,无不奏鸣出和谐之音。“和谐”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到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亚当&#183;斯密的经济和谐到格林的政治和谐再到罗尔斯的正义论,以及后来以美国学者马斯洛为代表的社会均衡论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协和社会论、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亨廷顿为代表的现代化理论等等,西方思想家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和谐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建构和谐社会理论及其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中的“身份政治”现象的本质是:西方统治阶级为了稳固统治地位,故意根据社会成员的身份之不同将社会撕裂为众多对立的群体,然后诱导有关社会群体发生相互对抗,以达到掩盖阶级矛盾、转移被统治阶级的注意力、引导社会走向、对被统治阶级分而治之等目的。“身份政治”是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可以成为分析几乎所有政治问题的一个理论工具,但通常只有直接因社会成员的身份特征之差异而产生又不能被归入“身份政治”之外的其他政治范畴的政治冲突才被归入“身份政治”的范畴。通过东、西方对比可知,“身份政治”现象在西方国家的泛滥既源于现实原因,也源于文化、历史、阶级、制度方面的原因。从总体上看,“身份政治”泛滥是一种瓦解社会凝聚力、增加社会对抗性的现象,国家应合理地致力于减少社会的差异性、促进社会的同质性,致力于形成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意识形态、文化,致力于减少社会中不同群体因各种差异而产生的对立,特别是要注意防范外部势力利用本国内部的各种差异有意制造对立。  相似文献   

12.
信任危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病态体征,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因此,寻找一个合法有效的理论路径,重建社会信任已成为一项迫切的学术使命。而契约社会作为一种法治型社会,通过对风险的限定减少了信任建立的不确定性及非理性,从而为信任的重建确立了普遍的基础和客观的标准。因此,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就成为重建社会信任必然的逻辑走向。而要构建契约文明的图式,首先就要消解二元社会交往结构,走出信任主体的非对称性误区,凸显文化视觉中的契约意识,实现非理性的情感信任到理性的规则信任的转化;其次要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营造社会关系多样化的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个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中年人,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全过程。从我们家这些年来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由外地农民身份到在京创业、购房、定居,全家四世同堂过上其乐融融的“北京市民”生活,可以说是佐证了社会建设30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已经从身份社会进入契约社会,而传统的伦理信用也必须上升到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信用。我们正在WTO规则下继续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而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信用经济,因此,构筑完善的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是WTO规则的应有要求。  相似文献   

15.
叶娜  张陆 《学习月刊》2014,(8):25-26
社会认同是被个体纳入到自我概念中的群体身份,个体意识到自己拥有某群体身份,并且同时拥有该群体身份带来的价值感和情感联系。每个人都有多种群体身份和社会认同。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社会形成了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两种文化氛围,由此形成了两类群体,即“农村人”和“城里人”。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领域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从单位社会向个体社会的历史性转型。这一转型表明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崛起。公民社会建设正在或必将成为社会领域变革的公共目标。针对目前中国公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认识偏差和制度缺陷问题,应着重从民间组织和政治参与两个方面予以重点推进。  相似文献   

17.
俞可平在2005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撰文说,推动并领导改革事业的邓小平同志,认为思想观念的变化是中国全部改革事业的前提,因此,他把“解放思想”当作其改革运动的首要任务。简单地说.解放思想就是要使人们从旧的教条、旧的思想中挣脱出来。提出与社会进步和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新思想、新理论.并用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去指导社会的实践。中国20多年的改革事实充分证明,思想观念的变革,与社会政治的进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一个新旧思想观念的碰撞过程,一个新的思想观念战胜旧的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诚实守信的理念伴随中华民族发展了几千年,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民族的美德,也成为几千年来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开始由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然而,在这个转型期内,社会的信用状况却不容乐观,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的信  相似文献   

19.
郭怀刚 《前线》2022,(4):54-57
北京冬奥会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从申办、筹办到取得圆满成功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中国交出冬奥会筹办举办与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开创中国体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双赢局面。北京冬奥会再次证明,一个在开放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始终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强劲引擎、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坚力量,是坚持不懈促进全球团结合作、促进国际社会“一起向未来”的行动派。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一开篇就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同时还指出:“任何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这一认识,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事物、特别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又一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