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督教神学教育的高等学府金陵神学院选择留在大陆继续办学,它抓住自身与共产党的共性,开始了主动的自我革新,这是一次集体性的思想与劳动改造。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中共的介入,基督教团体内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反帝工作渐次开展起来,"爱国"与"爱教"的矛盾日益凸显,"控诉"这一新生政权极力推行的政治话语被自上而下地引入了基督教团体内部。曾在金陵神学院任职的中美教员成为了控诉和被控诉的对象,个体的出场进一步加剧了控诉中的斗争与矛盾。最终,金陵神学院在控诉运动中的成功得到了中共的青睐,并被树为典型,它不仅要肃清过去的旧与伪,和帝国主义、崇美思想划清界限,更要实现"人民国家"和"革命国家"的双重使命,完成其新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将文艺宣传延伸至乡土社会的神经末梢,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心理,将松散的农民群体纳入到革命的组织体系中,实现上层政治理念与底层农民意识的有效联通,是中共的独特政治优势。抗战时期,中共不断深化对民歌"宣传政治"功能的认识,并创造性地在传统民歌中植入革命、抗战、生产等新鲜元素,使传统民歌实现了从"延续传统"到"融入革命"的话语转向与主旨重建,从而建构起一套运用革命话语、输出革命理念的新民歌文化体系。改造后的民歌既是中共革命话语的有效载体,又是民众表达心声、构建政治认同的另类途径,"歌声中的革命"也因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为实现自身政治追求和建国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目标、国家性质、国家概念的文字表述,即"新中国"国家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建国等具体革命实践的变化和现实政治任务的要求,提出过"自由统一的中国""新的自由的中国""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目标,有过"苏维埃新中国""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形成过"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概念。"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既是革命道路的目标设置,又是国家发展的政治引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国家梦想的政治智慧、执着追求和奋斗轨迹。  相似文献   

4.
胡国胜 《党的文献》2017,(1):95-103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过程中,为实现自身政治追求和建国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目标、国家性质、国家概念的文字表述,即"新中国"国家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建国等具体革命实践的变化和现实政治任务的要求,提出过"自由统一的中国""新的自由的中国""自由独立的新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目标,有过"苏维埃新中国""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形成过"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新中国"的国家概念。"新中国"符号的话语建构与历史演变,回应了复杂的革命环境,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动员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既是革命道路的目标设置,又是国家发展的政治引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己国家梦想的政治智慧、执着追求和奋斗轨迹。  相似文献   

5.
戏剧是中国乡村社会中最流行的大众化的表现艺术之一,具有娱乐和教化的双重特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将其视为战时政治动员途径的理想选择。然而,旧剧存在服务旧秩序的诸多"毒素",无法适应中共战时的政治需求,改造者为此开始了消"毒"的过程,凭借改编旧剧、编演新剧和政治训诫等技术运用,终至建构起一套属于中共革命意识形态的戏剧文化。经过政治强力的戏剧改造,中共政治文化的话语体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渗入乡村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教化乡村群众,成为他们感情的疗伤剂,实现了中共政治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与共鸣。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纪念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因应国家和社会需要,不同历史时期的纪念话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主旨。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紧张的国际国内形势,孙中山纪念话语围绕中苏关系、反对帝国主义展开以表达政治诉求,此种话语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有较为明显的政治烙印。改革开放后,为改善中国与世界、大陆与台湾的关系,孙中山纪念话语凸显"建设"的一面,开始关注"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繁荣富强"及"祖国统一"也被纳入纪念话语范畴。20世纪末以来,孙中山纪念话语在关注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实现祖国统一的同时,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民族情感,希望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7.
邹国振 《党史文苑》2012,(14):19-21,27
纪念活动是中共重要的话语方式。新中国建立以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共借助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对唤起社会历史记忆、树立孙中山之旗帜、促进统一战线工作、表达中共对台主张有重要作用,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积极措施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探索》2017,(4)
从政治整合视角梳理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阐述其与主流政治文化关系的两次重要变迁:由王朝国家时期的多元化一到民国时期的民族分离倾向,再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空前统一的转变。总体而言,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是一种和合相生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自然生成物,而是在国家不断进行政治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现阶段,受社会转型、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间出现了一定的张力。这需要党和国家借鉴历史上政治整合的经验,加强现阶段体系文化、过程文化和政策文化建设,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的协同。  相似文献   

9.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既是社会将其主流思想文化灌输于人的过程,又是个人通过自身努力习得内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是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个人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熏陶,更离不开个体的自我学习。本文欲从知情意行四方面综合论述个体自身政治社会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提出文化建设高潮论。随后,文化建设高潮的说法被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征引,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文化建设的主流话语。文化建设高潮论的特点首先是充分认识到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尽管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的高潮并未到来,但文化建设高潮论的的提出,提振了广大人民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强信心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和自信。文化建设高潮论,始终贯穿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实践中,是理解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政权扎根乡村社会,对农民进行了革命价值观的塑造,使阶级意识和革命观念成为乡村政治文化的主流。而且通过人民公社组织农民参与政治生活,使公社中一系列政治结构影响着农民政治行为倾向,强化了农民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12.
"屌丝"文化是继无厘头文化、嬉皮士文化之后又一种迅速兴起的网络亚文化,是消解主流文化的解构文化。近年来,"屌丝"文化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快速传播,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与消极双重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国家、媒体、高校、个人层面对"屌丝"文化进行扬弃。  相似文献   

13.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前,中共抗日话语叙述在不同时期发挥的政治功能也呈现差异。长城抗战前,中共"反帝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政治导向功能;长城抗战到红军长征前,中共"反蒋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抗日动员功能;在红军长征时期,中共"北上抗日"话语主要发挥对红军长征的激励功能;红军长征到陕北后,中共"联合抗日"话语主要发挥抗日统战功能。中共抗日话语叙述演进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话语主要反映出先抗日与先安内主张的差别,而国民党"安内攘外"话语最后让位于中共的"联合抗日"话语,并形成国共合作和全国联合抗日格局,显示出中共抗日话语具有激发和推动全国民众抗日浪潮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14.
《探索》2015,(3)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的存量基础之上提出并发展的,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才能保持自身的发展性、先进性、科学性。从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契合性来看,随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在阶层结构、利益诉求和价值体系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需要通过建构"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发展与社会结构变迁二者的有机统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逻辑定位。结合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契合性,创造发展型意识形态的有效建构,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下,从构建"主体吸纳型意识形态"、探索"利益融合型意识形态"和培育"价值包容型意识形态"这三个主要方面来积极稳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实践国家如何建设问题,并动员广大人民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中共构筑和实现"中国梦"经历艰难的探索历程,并取得巨大成就,已经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已开始落实,并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在长期以来"韬光养晦"思维和国际话语困境的制约下,中国该如何扮演合作理念的倡导者和规则制定的主导者,成为落实经贸交往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更深层和更复杂的战略问题。文章基于中国扩大自身国际话语影响这一目标,分析了"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环节,尝试论证统筹相关各方利益以及获得"丝路"沿线国家民众认同的重要性,提出确立"丝绸之路话语权"是赢得未来发展空间并实现大国和平崛起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电影被迅速纳入主流政治话语和国家行政管理与规划当中。作为电影放映的唯一专门场所,1949—1956年,北京市各大电影院在各大影片上映的同时,也上演着经济、政治乃至文化之变。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作为部分有财力市民娱乐消费场所的电影院,在多措并举之下逐步被构建成一个政治宣传和人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主管部门所代表的国家意志与影院经营者的心理及行为互相融合,共同形塑了电影院这一特殊的放映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共党内民主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将党的建设事业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相结合,积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大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路,中共在党的建设中构建了一系列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实现了党内民主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不仅使中共党内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高了全党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水平,而且创造了既成功解决党内思想分歧和矛盾,又促进全党团结和统一全党思想这一中共党内民主的新范式。"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评与自我批评"等话语体系,不仅是中共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的标志,而且在历史积淀中衍生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新元素。  相似文献   

19.
确保国家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与提高对外话语地位,其关键在于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打造话语内核、寻找现实通路的二重模式,或为这一目标提供可能性路径:在话语内容方面,意大利传统哲学中“集体意志”、“国家精神”与“常识”概念的相互融合,成为话语的言说之物;在话语权实现方面,以“政治-市民社会”关系模型为传播场域,借助政党和有机知识分子两大言说主体开展的阵地战和运动战,成为“权力-权威”的话语斗争主要形式。其理论不仅因哲学深度成为当时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参照,也因方法论价值可为巩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就世界政治而言,世界政治其实是一种文化政治,尤其在"冷战"时期,世界政治变成了"观念的政治",其中以自由主义民主为基础的美国文化霸权打赢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国家因此被颠覆,从而更彰显了意识形态权力的重要性。意识形态权力是国家权力之魂。意识形态权力曾经是建立新中国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宣传和组织被称为中共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事实上,在延安13年,中共有了独立的话语体系,其中包括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