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美国道德教育三大学派之一的价值观澄清学派兴起于本世纪六十年代,现已成为美国道德心理和道德教育研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学派。这一学派把道德看作是一种能力,一种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独立选择的综合能力,将道德教育视为发展个人独立作出价值选择能力的过程,因此被人称为“面向能力的道德教育”。 价值观澄清学派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澄清在学生发展道德品质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认为采用道德价值观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就会轻视学生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而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便是其不可缺少的支撑点之一。道德教育对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一、道德教育通过对人格的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性前提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会给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而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便是其不可缺少的支撑点之一。道德教育对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一、道德教育通过对人格的完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性前提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会给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道德教育,也就是实现受教育者正确进行道德自我选择和自我规范的能力和品质.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当然有赖于道德教育,但最直接的是其道德教育目标实现的水平和程度.  相似文献   

5.
道德责任,是一个兼具深刻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意义的问题。是个体和社会生活世界中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目前,就我国社会的道德现状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问题:就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而言。道德责任的缺失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成效低下的一大痼疾。因而,加强道德责任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责任意识.养成对自我行为、社会行为的道德责任,对于规范学生社会生活的良好秩序,对于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班级日常生活是学校教育与个人发展的重要场域,也蕴藏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契机。依据相关的文献与研究,当下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四重困境:道德教育过程的知识逻辑化、学校道德教育权威弱化、道德主体的自我迷失、脱离生活的道德实践等。文章重点在于论述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与解决对策,提出基于班级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实施模式,强调教育者应该从班级日常生活入手,挖掘蕴藏的道德教育资源,直面道德发展中产生的道德冲突,最终推动道德教育从思维转向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探寻合乎德性的现实出路,培养良好的实践智慧,追求"值得过的生活",这是关于道德教育的一种卓越体认。那么,走向情感的道德教育的智慧求解,应该厘清道德的相关基础,把握道德的内涵、起源和属性;揭示道德情感的深刻本质,判别情感与情绪以及阐释道德情感的重要性;探索情感的道德教育进路,解读道德情感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则。可以说,唤醒沉睡的道德意识,激发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以我心懂你心的感同身受,提升个体的道德能力,让道德教育依凭情感、走向情感之维,这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对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民族昌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民道德的动力不足,是当前我国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甚至出现故意作恶、自己不为善甚至抨击别人为善、几乎否定任何道德宣传说教等极端现象。公民道德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有:道德信仰迷失,道德价值观混乱;社会整体道德责任感弱化;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反差大;做好人可能有风险甚至付出代价等。解决公民道德动力不足问题客观要求:用科学的道德观引导人们的生活;利用制度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通过道德训练培养"道德人";解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的矛盾;创建德、利、福相统一的道德环境等。  相似文献   

9.
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直接教学法以语言分析哲学为背景,解释了"道德""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道德要素"等相关概念,强调道德理性,主张将道德要素直接呈现给学生,进行方法论的直接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其方法启示着当前中国道德教育教学改革:要提升道德教育的学科地位,培育道德思维能力,优化道德情境。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主体性道德指个体意识到的自身作为独立人格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并为了维护这种独立性而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社会公民主体性道德人格,独立的道德判断和自律的道德行为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文章简明论述了社会转型期主体性道德缺失的三大表征、主体性道德缺失的原因,以及主体性道德重构的原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生态道德作为一种道德,既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因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人与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17,(7)
高校道德教育的使命在于使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生成的规律相契合,始终满足其发展性的道德需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资源的匮乏,大学生道德实践平台的缺位,致使道德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高校道德教育继续向前发展必须在调整课堂教学形式,创新利用传统文化,完善大学生道德实践平台中变被动为主动,超越困境,实现创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道德高尚是一个全面自由人的必要条件。如今腐败现象复杂多变,腐败分子大到"老虎"、小到"苍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道德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工程,反腐倡廉不仅要坚持德育主客体的统一、坚持党性教育、坚持权力观教育、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要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批判错误思潮,坚持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坚持规范与完善伦理道德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德育,大家都相信要从娃娃抓起。怎么抓?英国有些基本的观念和我们似乎不大一样,或许不无借鉴意义。道德不靠教导据介绍,英国中小学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称"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不是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观念是: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源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作为引导入们解决社会共同生活中出现的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行动、情感与意志、利己与利他等诸种矛盾的方式而存在的,离开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道德教育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同时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遵守某种务必如此的道德律令,而是为了使人过上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道德教育机制是道德建设最重要的社会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道德教育机制,能使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深入公务员的内心,转化为公务员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公务员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一是传授道德知识和总结受教育者的经验;二是个人示范和典型诱导;三是定期检查。搞好公务员道德教育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相似文献   

17.
信息社会下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社会的大众传媒具有传承道德文化、塑造道德人格、构建道德价值的道德教育功能.应充分了解我国大众传媒道德教育现状以及新的发展特点,总结利用大众传媒进行道德教育的经验,进而提高我国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水平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儒家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在思想上有一致性,具有道德论的特征。尤其是传统道德修养的心理基础——羞耻心,以及作为传统道德追求的自我激励心理机制——荣誉感的终极心理动力精神不朽的培养,应该成为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日本道德教育政策的主张是在“特设道德时间”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学习时间”的政策,旨在通过学校各教科和活动来综合进行道德教育,达到培养人的生存能力和丰富人性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政策的变化是与日本社会现实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认为美德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而实际上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在一起.从对"美德即知识"的评析可得出两大启示:(一)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感是道德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二)道德哲学应当涉及实践领域.因此,我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从对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批判入手,充分认识情感在道德哲学中的意义,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在道德教育中不能把道德作为一种纯粹的知识加以传授和灌输,要让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自己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我道德需要,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