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1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究其原因,除了蒋介石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抗日三天就亡国”和“依赖国联公理裁决”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安内攘外”典故出自《宋史》,左拾遗张齐贤上宋王书,本是治理国家的一般原则,并无特定内容.时宋高宗在内部尚不平稳的情况下,欲北征幽蓟,以扩展疆土,众臣附议.唯左拾遗张齐贤进谏曰:“臣闻家众合者以天下为心,岂止争尺寸之事,角强弱之势而已乎?是故圣人先本而后末,安内以攘外.人民,本也;疆土,末也,五帝三王,未有不先根本  相似文献   

2.
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安内攘外”政策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一八事变引起的民族危难,激起了中华大地上的巨大波澜。对此,究竟是团结一致,以抗日救亡的斗争,争取民族解放;还是“先安内后攘外”才是切合中国实情的救国良方?一直是我国海峡两岸史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因此,从历史的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安内攘外”政策进行探讨,以期求得公允的评论,还是有益的。无力抵抗与申诉国联九一八事变前夕,国内外政治形势十分复杂。以广州为中心的反蒋派的分裂与对抗;石友三的反蒋及蒋介三次“围剿”红军战争的失败,造成了国民党统治的严重危机。日本则加紧侵略步伐,制造了万宝山、中村事件及朝鲜排华惨案,武装入侵,迫在眉睫。面对如此局势,蒋介石于1931年7月23日提出了“安内攘外”的基本政策。他认为“不先消灭赤匪,  相似文献   

3.
一“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国民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究其原因,除了蒋介石认为“中国武器不如人”、“抗日三天就亡国”和“依赖国联公理裁决”外,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里的“攘外”即是对日军的侵略妥协退让;“安内”则是压迫各异己力量和民众的抗日运动,“围剿”苏维埃红军,而“剿共”被当作抗日的前提.“攘外必先安内”作为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理论依据,从提出到确立,有个过程.早在1927年春,蒋介石与日本天皇互派心腹密谋,达成默契:蒋介石反共,日本支持蒋统治长城  相似文献   

4.
抗日与统一和安内攘外──与贺新城商榷刘庭华,岳思平《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1期发表了贺新城同志的《论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统一问题》一文,文章提出"统一"是抗日的前提的观点,不顾"攘外必先安内"的特定含义,认为"国民党蒋介石将安内(统一)视为攘外(抗...  相似文献   

5.
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出笼及其破产周善红“攘外必先安内”是“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抗战前夕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奉行的一项反动政策,反映了代表“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①利益的国民党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急剧变动时期对阶级矛盾和民族矛...  相似文献   

6.
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叶剑英西安致电毛泽东:“蒋明日到此。”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去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是在其政治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国民党南京政府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前所推行的内政外交的基本方针。对于这一政策,国共两党史料的评价有着天壤之别。本文试就这一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作一粗浅缕析,不当之处,期求史学界指正。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旅欧回国后,虽然执行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但是随着日寇侵华日亟,“剿共”连连失利,为谋求出路,他开始了解和研究共产主义,并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认识有了较大变化,这对他后来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和外剿共"是"安内攘外"政策的基点。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认为面临对日本和共产党的"两个战争",国民党受到"两面夹击"。他说,"外患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因此,严令"先清内匪,再言抗日",声称"中央现在以平定  相似文献   

10.
孙果达  王伟 《党史纵横》2014,(5):13-16,46
正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蒋介石西安之行由"和"到"剿"的转变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在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1.
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进犯关内,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坚持卖国投降、反共反人民的“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公然发出“侈言抗日者杀无赦”的命令,要各军队“专心一致剿匪”。  相似文献   

12.
今年12月12日,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70周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同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六项主张,从而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得以实现。张学良、杨虎城  相似文献   

13.
东北“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蒋介石奉行不抵抗主义,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不仅不作丝毫抵御和反抗,反而变本加厉地对我中央苏区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围剿”和封锁,热衷于打  相似文献   

14.
《党史研究资料》第5期发表了张文和、李艳译的《国民党政府的“安内攘外”政策及其破产》一文,把“安内攘外”政策分为形成期,确立、发展期,变化、破产期,阐明各阶段的特点。 1931年——1932年6月为“安内攘外”政策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的第一小阶段,是到1931年9月18日的柳条湖事件爆发。这个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梁宗仁 《奋斗》2008,(9):62-63
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袭沈阳中国驻军北大营,拉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然而,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却采取“先安内后攘外”的不抵抗政策,南京命令东北军司令张学良撤退关内。那么,关东抗日谁先打响了第一枪?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国民党两面性政策探源李瑗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内外政策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改变了它在“九一八”事变以来的“攘外必先安内”基本国策,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然而,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从宣布抗日起,其政策就具有两面性,即联共抗日和对日妥协...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铁蹄践踏了中国大好河山,可是蒋介石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采取了不抵抗的主义,任由日军长驱直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义愤。画家、诗人何香凝出于民族大义,准备当面斥责蒋介石的卖国行径,亲友们担心会因此受到迫害,硬是把她劝阻住了。  相似文献   

18.
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人们大都认为是蒋介石最先提出来的,意思是在日本侵华之时,首先要镇压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其实,先于蒋介石提出这个口号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及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蒋介石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对中央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对国统区内人民的抗日反蒋斗争实行残酷镇压,广大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和人身等项自由权利被剥夺殆净。正是在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20.
夜读随记     
“长篇纪实文学”《淞沪大决战》(《当代》1995年第1期)值得注意的不是文学,而是其历史观点。这往往是由作者出面,开门见山地端出来的,所以陈列起来颇为方便。 一、《决战》关于蒋介石“攘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