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周明  许珂 《求实》2023,(2):94-108+112
乡村自治组织振兴是乡村组织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组织保障。在乡村自治组织振兴中,乡镇政府的应然角色是乡村自治秩序的维护者、乡村“剩余事务”的吸纳者和基层群众参与的组织者。调研发现,乡镇政府角色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被动缺位”和“主动越位”的错位现象,且这两种错位具有同源性,即都是目标多维与治理资源匮乏下乡镇政府的策略式选择,其背后的制度逻辑包括国家逻辑的复归和科层制逻辑的式微,乡村逻辑和社会逻辑互促机制的缺失,国家逻辑、科层制逻辑、乡村逻辑和社会逻辑的错配等。这亟需从村民、乡村自治组织、乡镇政府三个层面“增能”与“赋能”相结合,推动乡村自治组织振兴中的乡镇政府角色正位,进而形成和谐健康的乡村关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黄博 《求实》2020,(1):74-83,M0005,M000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的要义之一,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支撑与保障,两者相互嵌入,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价值耦合。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图景实现基石的村民自治需要满足"治理有效"这一要求。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嬗变,要求从治理形态、治理资源、治理主体、治理载体层面对村民自治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建构,体现为基层政治权威与乡村内生动力的协同共治,精英型农民群体的塑造,村域经济、文化与组织资源的三重嵌入,农村社区自治的形成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3.
《求实》2021,(5)
乡村振兴是国家投入大量资源推动乡村发展的过程,为农村基层民主治理转型提供了制度空间,使得民主化村级治理的范围扩大且作用日益凸显。基层政府通过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激活民主机制,从而推动民主参与向权力行使和监督环节深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农村基层民主治理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提高国家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资源供需均衡、降低资源使用成本和提高监督成效。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对从传统到现代的乡村基层治理形态的演进史分析,要实现乡村振兴中的治理有效,核心是促进乡村基层治理中"民主"与"效率"、"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利"的良性互动,其具体路径是,通过政党引领下乡村社会的组织振兴来实现基层治理中"民主"与"效率"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又一重要举措。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用组织振兴破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困境;产业振兴破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济困境;文化振兴破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文化困境,以使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现实要求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农村绿色生产方式滞后,农村生态治理不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薄弱等现实困境。结合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机理,应从打造生态农业数字化发展格局、营造基层生态治理智能化发展空间、构建生态文化智慧化传播体系等方面优化人工智能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不能仅限于产业、行业和地域性发展的技术层面,还应体现在深化乡村的基层治理上。为此,一定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发展与乡村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价值指向和战略支撑。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而有效治理的核心在于建构一核多元的治理共同体,新时代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来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行动逻辑层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遵循的是整合碎片化乡村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培育乡村社会自治能力的逻辑;在实践路径方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核心在于增强乡风文明建设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引领、政治吸纳与嵌入动员相结合的组织建设,以及民主决策与执行监督相统一的行动统筹。通过凝聚治理共识、增强治理合力,从而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资源禀赋结构、资源治理能力以及资源认知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当前中国乡村资源存在结构与功能、能力与战略、认知与实践三重不相匹配的问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要对资源与乡村发展、资源与中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乡村资源优先配置等逻辑关联有深刻认识,同时要对乡村振兴的资源来源、资源主体、资源类型与属性、资源配置、资源载体等深入研究。因此,要加快形成资源优先配置的社会共识,加强基础工作和中层理论研究,加大资源主体能力提升力度,从而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资源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乡村治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我国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成败。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现实选择。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整体性变革需实现治理实践从碎片性向总体性转变、治理内容从局部性向全面性转变、治理手段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构想,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找到"以农民为主体"与利用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点。既要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外部的资源支持,也要强调"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乡村振兴的动力应该是内源性动力与外源性动力的统一。选择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需要在重塑农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将外部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通过新乡村共同体内化于乡村发展,并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发展效应与互促关系。连樟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了农村基层党建的"连樟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需要从发展推动力、社会号召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政治领导力等方面着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正铜仁市以"民心党建"为统领,以各地自身具备的优势资源"X"为要素,探索创建"民心党建+X"治理模式,以此构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鲜活的乡村治理体系,助推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基层,重点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好政治引领和政治功能,能否组织好利用好乡村各种资源要素,事关乡村振兴大局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在推动乡村治理格局走向优化的过程中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是村民自治的辅助治理手段和工具。在"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下,应当通过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以德治建设助力乡村法治建设等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5.
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的基本遵循。党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出新要求,乡村文化振兴发生了从乡村文化建设到乡村文化治理的转变,当前黑龙江省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在乡村文化治理中尚存在乡村文化治理制度失位、乡村负面文化滋长、村规民约失语、乡村民俗艺术失传等现实问题。应该从"规范现代乡村文化治理制度,以机制保障治理;加强乡村文化‘三治融合’力度,以教育引导治理;推进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以技术辅助治理;打造‘乡村文化+’新兴业态,以创新促进治理"等四个方面寻求黑龙江省加强乡村文化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22,(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资源匮乏地区能人治村广泛出现。国家政策的历史变迁与资源要素的地域分布构成了能人治村的时空背景。政策实施与能人治村相互推动形成互构机制。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对能人治村的形塑过程体现为,能人通过自身的资源禀赋撬动行政权力,使获得政策资源的村庄加快发展;能人治村对政策实施的反推机制表现在,能人通过有效治理打造亮点示范村,带动政策广泛实施。政策实施主导下的能人治村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政策主导下能人治村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推进;另一方面表现为能人过度追求治理成效侵害村民权益,治理行政化损害基层民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加强对能人治村的规范和引导,确保其在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领 《探索》2022,(2):89-102
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自发性、弱约束模式无法应对乡村发展失序、社区失灵的问题。乡村自愿组织整合经由“社区空间”形成的公共关切,通过向村“两委”输入而形成公共议题,并协助村“两委”协调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社会关联度高的社区空间中的农民随着“乡-城流动”增加收入,进而提高了行动能力,积极支持自愿组织的活动,参与乡村振兴。然而,在约束性的治理场景中村“两委”和自愿组织就难以发挥作用,陷入“社区失灵”的困境,因而需要基层政府介入承担元治理的角色,弥补村级治理体系权威性不足的问题。这样,下沉的基层政府权力、村“两委”、自愿组织和村民几大主体形成了强约束和自治相配合的合作治理格局。这一多元合作治理网络实现了德治、自治和法治的有机组合,进而破解乡村治理失效的困局。  相似文献   

18.
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机关最为基层的治理单元,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厘清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权力边界,摆正二者的关系定位,明确二者的关系是指导与协助不同职权维度的双向法律关系,进而揭示出乡镇政府应有的职能定位,既不是谋利,也不是化缘,更不是谋生,而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是"敬佛"。有权利就应当有救济,只有为其提供具有法律保障的救济途径,才能使这一权利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要将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等外源性资源与生态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人文心理资源等内源性资源聚合转换,产生类似于化学聚合反应的效应,生成乡村发展的新动能,使国家整体规划与地方自主探索、乡村主体建设者与参与建设者、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协同整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黔西南州乡村文明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稳定有效的内部动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黔西南州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本文通过分析黔西南州乡村文明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对如何加强乡村文明建设作出思考。一、黔西南州乡村文明建设现状(一)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黔西南州紧紧围绕打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乡村环境"等标志性战役,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截至2019年底,全州森林绿化面积达到1516.9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18%,比上一年提高1.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