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为支撑,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了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关涉全球环境的价值意蕴;在走“三条道路”,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道路的过程中实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架构路径。厘清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理逻辑、价值意蕴、架构路径,不仅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内涵,还为建设美丽中国擘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摆在首位,深刻指明了党的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党的政治建设不是符号化的具体形态,而是具体生动的实践过程,它是以党性机制和作用机理为逻辑基础,对党的政治建设内容及其作用的高度概括。深度把握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战略地位,必须科学把握党的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探索出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路向。这不仅有助于深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而且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提供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历史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必须走科技强国之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坚定创新自信。新时代我国坚定创新自信具有内在的生成逻辑:一是中华民族崇尚创新的品格积淀了创新自信的追求,二是党的坚强领导夯实了创新自信的基础,三是科技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提振了创新自信的信心,四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强化了创新自信的信念,五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了创新自信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民主建设的新主题。这体现为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统一的逻辑,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和适应国家强起来态势、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力的要求。健全民主制度体系,既要坚定制度自信,又要不断改革创新,优化制度。可预期的是,中国民主建设探索不排斥人类制度文明成果,但形成的将是有别于西方民主模式的一套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5.
年轻干部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对年轻干部要严格要求、悉心培养,使他们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之重、使命之要。党对于年轻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视具有历史、理论、价值三重逻辑,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对于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教育和任用更是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干部体系,这是党管党治党的宝贵财富,更是党治国理政的根基和支柱。  相似文献   

6.
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呈现出巩固"一个根本"、坚持"两个定位"、盯紧"三类对象"、优化"四大举措"、狠抓"五个主体"的逻辑理路。党内监督从重在治标转向标本兼治,从抓住关键少数转向全面覆盖,从运动治理转向抓早抓常,取得卓著成效。新时代,在政党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党内监督要以公开为前提、民主为动力、法治为依托、合力为保障,加强制度执行力,优化提升监督效能,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须立足中国特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大学使命开展。其逻辑定位可从基础性定位、发展性定位和创新性定位三个方面展开。基础性定位在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发展性定位在于促进高校学术研究职能的发挥和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创新性定位在于推动社会服务职能的深化,加快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新时代贵州精神内涵的研究,不少学者虽然认为,"团结奋进"是基础或保证,"拼搏创新"是方法或路径,"苦干实干"是要求,"后发赶超"是目标,但都没有从学理上对此给予深刻的阐释,换句话说,充其量只是说出了"是什么",但没有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在笔者看来,虽然"精神"皆为主体之"精神",但在"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这十六字中,着重讲主体的是"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主要关涉主体如何作用于客体的问题,也就是方法与路径问题;"后发赶超"则是主体通过持续作用于客体所希望达到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确立的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已经成为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党的"初心"也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不同现实,实现了从"管党治党""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发展。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无疑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起点和基本路径;不断推进"四个伟大",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承载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探索》2019,(6)
政党自信是一个政党清楚地认识自身,对自身价值、理论、制度和能力的"悦纳"和积极评价,也是相信自己的前途命运并积极推进事业发展的精神状态。政党自信是立党铸魂及党的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政党自信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封闭自恋也不盲目自大,最有理由自信,这种"理由"构成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内在依据。政党自信的"发生学逻辑"源自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文化逻辑、理想逻辑和党建逻辑等六大逻辑。六大逻辑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共同支撑政党自信,促进政党自信。增强新时代政党自信对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能力,对于构建一个在21世纪具有蓬勃生机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的长期执政的先进政党,对于增强国家自信、民族自信和"四个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坚持党领导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上特色鲜明的制度优势,是立法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了国家立法需求的变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党领导立法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党领导立法呈现出全新的时代特征和逻辑理路,主要表现为更加主动地引领立法并将党的领导贯彻到立法的全过程、有力提升了领导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从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衔接统一的视角加强领导立法的规范化建设等,反映了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国家法治建设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2.
《世纪桥》2021,(8)
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内涵丰富,爱国主义与奋斗精神融合共生,其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特征是具有改革精神。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现实逻辑清晰,其形成是赓续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内在要求与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交织而成。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的践行要脚踏实地奋斗,实现自我提高;要维护家国利益,勇担强国使命;要秉承无私奉献,造福社会人民。  相似文献   

13.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守正”“革故”“鼎新”集中表达了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理论内涵,继承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以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与时俱进推进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新发展;党的自我革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是跳出历史周期率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做到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从而使党在自我革命的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加强社区党建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的需要。新时代加强社区党建要构建"党建+"工作模式:以"党建+制度"为依据,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培育群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以"党建+服务"为核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党建+网络"为手段,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刘昌明  赵敏 《理论学刊》2023,(2):132-141
作为我国在新时代参与全球治理的指导方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具有重大的创新性:从“谁来治理”的主体维度、“如何治理”的制度维度和“为谁治理”的价值维度超越了美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价值、理念和方法;其形成和演进立足于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新方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战略,从功能上继承和发展了“韬光养晦、和谐世界”的历史作用。其生成和演进受到体系、单元和个人三个层次、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新机遇新挑战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体系因素塑造了外部条件,国家战略文化、国家利益排序建构了国内条件,国家决策者的政治领导力则通过对体系和国家要素发挥中介性影响而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加快推进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有利于推动乡村科技化发展,又有助于扎实推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目前,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诸多挑战,其主要挑战集中表现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缺乏农民的实质性参与、数字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效能有待提升以及乡村治理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等方面。因此,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主要在于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以及增强农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高莹 《理论研究》2020,(1):74-80
斗争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思想武器,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践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精神,需要同"四个伟大"紧密结合,着力从理论的导向、实践的方向、内容的取向和价值的指向四个方面加以把握。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新时代防范风险的斗争本领,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战略需要,对于我们党和广大党员干部运用伟大斗争精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总要求,就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总结,更是时代发展、理论深化、实践需要的逻辑必然。时代逻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理论逻辑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实践逻辑提升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解决党内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业、农村、农民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形成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不同发展阶段,也在不同时期进行了各种探索。新时代,理清“三农”问题的历史基缘,理论支撑以及面向新征程条件下的实践路径,对于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快中国经济增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全面从严治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证,要求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制度治党的题中之意就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以达到"治"党目的。当前,关于制度治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维度,从制度运行的历时态维度对制度治党实践过程开展的研究却很少,这恰恰是制度治党理论界亟待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