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考与运用》2006,(11):1-1
今年8月6日,在国学大师季羡林95岁生日之际,总理温家宝走进解放等总医院病房看望季老。季老饶有兴趣地和总理探讨了“和谐”话题。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这毫一位世纪老人一生所悟,也是对世人的至理名言。季老“内心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总理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相似文献   

3.
和合故能谐     
《新湘评论》2012,(21):32-32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医院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和季先生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当时,温总理引用《管子·兵法》中的“和合故能谐”一语在于说明: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一致都实现了,  相似文献   

4.
和合故能谐     
《学习导报》2012,(21):32-32
2006年8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医院看望季羡林老先生时,和季先生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当时,温总理引用《管子·兵法》中的“和合故能谐”一语在于说明: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一致都实现了,  相似文献   

5.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少的人认为“中国再无国学大师”。但季老生前却不承认自己是“大师”,而称赞饶宗颐为“大师”。他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是饶宗颐。”季老与饶宗颐相识数十年,两人在语言学、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研究颇有交集,惺惺相惜,“北季南饶”成为学界佳话。  相似文献   

6.
陈鲁民 《奋斗》2007,(11):61-61
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大处讲,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从小处说.有家庭的和谐,邻里的和谐,团体的和谐等等,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对于个人来说,这些都是外部的和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和谐,即人的心理和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其他和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协助,心理和谐则主要靠“自力更生”。  相似文献   

7.
孙文泱 《学习月刊》2009,(15):56-56
《资治通鉴》贞观元年(627)说,李世民“神采英毅”.群臣进见时.经常因为过分紧张举止失措.李世民知道这个情况.为了让大臣能够畅所欲言,及时了解情况.讨论意见.他尽量保持心态平和.态度平和,言辞平和。他说:“人要想看到自己的样子.一定要靠明镜:君主要想了解自己的政治有何不足.就得靠忠臣。如果君主刚愎自用.臣下阿谀奉承,君主失去他的国家.做臣子的岂能独善其身?隋朝的虞世基等人谄事隋炀帝.隋炀帝被杀.他们这些人也都被杀了。你们应该以此为借鉴.对政务得失尽量发表意见!”这个态度确实很好。历史上对李世民和贞观之治评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君臣论治的和谐政治。  相似文献   

8.
司马心 《求贤》2012,(3):34-35
201l年12月20日,有一家大报,将温总理的名字中的“宝”字赫然印成了“室”,这当然是一桩责任事故。于是照例追咎问责,甚至风传戛处理18人,这事让温总理知道了,赶紧打电话给这家报社,说这明显是五笔打错了么,接受教训就行,千万不要处理什么人。  相似文献   

9.
和谐,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其实,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而言,无一不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因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和谐勃发生机力量,人类社会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时下一些人把人与人和谐相处曲解为不讲党性原则,不分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团和气,甚至容忍腐败,任其发展。其表现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国忠 《理论与当代》2006,(2):58-58,30
解决三农问题仍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介平民,每当回到依然贫困的故乡时,我就深深体会到温总理说这句话时所包含的沉甸甸分量。但长期以来,多数城里人对这个问题并不在意,这从三农读物受到的冷落便可略知一二。可喜的是在“和谐”之风劲吹的背景下,近年来三农读物也  相似文献   

11.
张更利 《奋斗》2008,(4):23-2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靠全社会共同建设。”作为一级政府,和谐社会的建设责无旁贷。做好“民”字文章,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就能形成社会和谐人人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12.
校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使人的道德达到完善与和谐的境地,那你就要创造环境与言语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段话十分准确地道出了学校环境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都说上海在文化舆论方面的管理非常严谨,和它的经济增长完全是另一个模样,似乎也是“全国第一”,而“海派清口”的创始人周立波却能够顺风顺水地连续模仿温总理很多次,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意义的突破。周立波模仿的是温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的从容不迫、大度镇静。西方人的一只鞋子袭来,温总理冷眼相向:“这种卑鄙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相似文献   

14.
一、“自我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 《辞海》上说:和谐,即协调之意。《老子·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是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提出的,有和谐、平衡之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就作出了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这个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和谐”而集成的。这里的部分可以理解为:个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  相似文献   

15.
在笔者的采访经历中,曾听到过这样一段对话——那是跟随一位副省级领导外出调研.在中巴车上,领导询问陪同的市委书记:“从省城到你们这的高铁明年能修通吗?”市委书记说:“据铁道部门说.明年底就能通车。”领导点了点头:“有了高铁,往来省城就更方便了。”  相似文献   

16.
中和之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苏海南 《学习月刊》2010,(23):49-49
两年前.在全球饱受金融风暴之苦时.温总理曾说过一句引起强烈共鸣的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今天,中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经济回暖.甚至在一些领域多少出现了“过热”的苗头.此时此刻.当我们以未雨绸缪之心来看待物价调控时,这句话仍然有其独到意义——控物价、战通胀,“信心”同样贵比黄金。  相似文献   

18.
主人与仆人     
2009年人代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参加了一个代表团的审议会。一位农民代表在发表意见时对他说:“我讲出来供您参考,不是要求您。”温总理认真地说:“你是人民代表,有要求我的权利。”在此次人代会前,温总理曾专门邀请各方面的代表到中南海座谈,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他对那些工农群众的代表说,你们是这里的主人。从这些简短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时时刻刻把自己当成人民公仆的总理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学而篇》)的社会主张,这里的“和”就是和谐的意思.亦即中和两者之间不和谐的地方.使相互关系能和平相处、均衡发展:儒家把中庸思想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其中“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幸福人?“幸福人”就是一个内心和谐的人。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说过:“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的内心和谐。”惟有内心真正达到和谐的人,才是一个认知健全、品质完美、明白事理、知荣明辱、不欺人、不自欺的人;只有内心和谐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从而自然地与身边的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生中不断地追求“真善美”之高尚的人生境界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内心和谐的人,也是一个幸福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