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当前,我国未决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存在低适用率现象,即在逮捕后被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占全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比例较低。阻碍未决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实施的原因在于未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部分法律规则及相关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以及未决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与我国刑事诉讼目的和观念不相适应有关。为提升未决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适用率,应不断完善规则、构建制度、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2.
论审前羁押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前羁押是法院在对案件开庭审理之前,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采用羁押的方式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借鉴域外羁押制度,针对我国审前羁押中存在的羁押条件粗放、羁押程序简单、羁押场所不独立、被羁押者的权利救济渠道不够等问题,我们须从羁押的法律地位着手,细化羁押条件,改革现行的羁押决定和执行体制,加强独立司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对审前羁押权的审查和监督,以有效制约审前羁押权。  相似文献   

3.
侯立兵 《世纪桥》2012,(21):53-54
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是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所增加的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其意义、内涵、执行主体、方式,旨在正确理解与执行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这一规定。  相似文献   

4.
羁押的目的在于确保刑事诉讼程序的进行以及刑罚的执行,应限制单纯以侦查为目的的羁押措施。羁押是一种“必要的恶”,羁押措施的采取应以审查必要性为主,破除目前刑事司法实务中有罪羁押的错误理念。羁押必要不等于程序担保必要,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应在“确保国家追诉权益”和“保障被告人权”之间寻求平衡。在确定羁押条件时,应从危险性因子及司法文化因子两方面评估羁押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公安机关刑事侦查行为的性质界定在国家机关行为中 ,决定行为性质的关键因素是主体行使的权力性质。而从中国的刑事法律实践来看 ,公安机关进行刑事侦查行为时 ,实际上是在行使司法权。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对于侦查、扣押、通缉等涉及个人财产、隐私、自由等权益的强制性侦查行为 ,公安机关有权直接发布决定并执行 ;对于拘传、取保侯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 ,公安机关在侦查中有权自行发布许可令 ,自行执行。实践中刑事拘留、逮捕后对犯罪嫌疑人羁押期间的延长 ,公安机关基本上也是自行决定、执行的。[1] 它对这种…  相似文献   

6.
取保候审与缓刑在立法规范、适用标准、法律后果、职能归属及功能定位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差异,但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二者却呈现出"羁押——实刑"、"取保候审——缓刑"的高度关联现象。这种高度关联性并不在制度设计者和立法者的考量之内,引发出量刑标准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悖,判决宣告前的高羁押率与保障人权相悖,高监禁率与诉讼经济原则相悖等弊端,通过改革公检法机关的内部考核机制、改善缓刑的执行、建立刑事处罚令程序等方式,使取保候审与缓刑制度更好地回应实践的需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立法,是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7月1日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刑事诉讼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1979年《刑诉法》)。它是我国刑事诉讼立法的重要里程碑。在它施行17年的历程中,对于打击犯...  相似文献   

8.
菅中战 《学习论坛》2003,(10):61-62
民事、行政执行 (以下简称执行 )是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 ,对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 ,采取强制措施迫使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诉讼活动。而执行监督是上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下级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的执行工作进行的监察与督促活动。当前 ,在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中 ,存在着执行难和违法执行侵犯第三人、案外人合法权益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存在 ,有党政干预、地方保护、当事人履行能力、当事人规避法律的行为、法院执行人员的素质等多种原因。但是 ,从近几年的司法实践看 ,上级…  相似文献   

9.
在司法实务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未决羁押措施,可以防止他们逃避侦查、起诉或审判,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有利于震慑犯罪。但由于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存在适用普遍化、目的异化、救济机制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应树立程序与实体并重的观念,注重保障人权,使拘留、逮捕与羁押分离,构建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不断完善被羁押人的权利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0.
1999年3月8日,羁押在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看守所的姜伟看到了《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书》,省法院驳回了他的上诉,作出维持原判的终审裁定。他知道自己因贪污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已成铁案,禁不住嚎啕大哭。世上没有后悔药,眼泪洗刷不掉他的罪恶。(一...  相似文献   

11.
张一平 《求实》2006,(Z2):101-102
一、罚金刑的适用原则罚金刑的适用原则又称罚金刑的裁量原则,是指法院决定是否判处罚金刑及判处罚金数额的基本准则。根据各国立法上的不同表现,罚金刑的适用原则可归结为以下几项原则。(一)依法适用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罚金刑的依法适用原则上是罪刑法定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决不能把层层传导压力变成层层推卸责任,只对着下级说事。”——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日前在中央单位巡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单位对主体责任决不能闪烁其词、语焉不详白恩培犯罪金额近2.5亿元成落马高官之最近日,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一审被判处死缓;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他刷新了十八大后落马高官领刑纪录,也是刑法修正案(九)实施近一年后,首个适用终身监禁的正部级高官。同时,他被司法认定  相似文献   

13.
无罪推定是一项国际通行的刑事诉讼原则,它的内容最早由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规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在没有作出有罪判决以前,对任何人都不能称为罪犯,而且在没有肯定被告人确实违反了所应遵守即保证予以保护的条件以前,社会就不能不对他进行保护。”无罪推定的基本精神是:在法院依法确定受追诉者有罪以前,应推定其无罪。它直接为否定将被指控为犯罪的人在法律上  相似文献   

14.
1991年2月9日,河北省曲阳县农民杨志杰被县公安局认定为一起爆炸案的犯罪嫌疑人。在找不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有关部门仅凭杨志杰的部分口供就将他羁押在县看守所,超期羁押12年。  相似文献   

15.
孔焰  丁鹏 《学习月刊》2013,(10):46-47
保障被羁押人的基本权利,不仅仅指向看守所本身的管理体制,还涉及到整个刑事司法程序中的侦查权力监督、刑事法律援助以及有效刑事辩护的实现。根据司法部的要求,2010年初,湖北省司法厅法律援助工作处与武汉大学公益法中心、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参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门在看守所开展相关试点改革的构想,在湖北荆州监利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实际上同时具有行政主体和民事主体两种不同的法律身份,因而与学生实际上构成了行政和民事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我们只有认清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性质,才能对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作出明确的界定,才能更好地规范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和行政行为,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所有的法律都能够像醉驾入刑一样得到严格执行,那我们离建成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就为期不远了. 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确立了醉驾入刑的规则.该规则实施以来,因醉驾入刑的人,既有官员,又有明星.交警时常半夜在马路上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醉驾,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规则迅速进行处理,效果明显.现在饮酒之人,主动请代驾,或者将车辆停放原地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回家,已经习以为常.“醉驾入刑”遏制了大量的“马路杀手”.可以说,法律执行力度最大、效果最佳的,就是醉驾入刑的规定.虽然人们对酒后驾驶的危险性、打击“醉驾”行为的社会共识,也是醉驾入刑得到严格执行的社会基础,但“醉驾入刑”规定执行得好,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实际上同时具有行政主体和民事主体两种不同的法律身份,因而与学生实际上构成了行政和民事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我们只有认清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性质,才能对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作出明确的界定,才能更好地规范高等学校的自主办学和行政行为,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从而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相似文献   

19.
侦查中的超期羁押表现为刑事拘留中的超期羁押、逮捕后移送前的超期羁押以及补充侦查的超期羁押。超期羁押破坏了现行法律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权利,也妨碍了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其结果是刑事诉讼公正的价值观被严重损害,而效率这一价值观因司法资源的浪费也得不到真正实现。由此,笔者提出了寻求控制、减少侦查中的超期羁押的几个对策:确立法院对审前羁押的决定权;尽量减少在我国似乎已成为常规举措的审前羁押;有关人员对超期羁押有权向法院提起申诉;对超期羁押期间所获口供应采取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完善有关侦查羁押期限的立法;被超期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应有权获得赔偿;建立超期羁押责任追究制。  相似文献   

20.
沉默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依法规定的除外条件下,享有在司法工作人员讯问、审判中保持缄口不语而不因此导致不利后果的权利.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诉讼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