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高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现实诉求,又是推动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形载体。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态度,形成的关键在实现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形成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加强学校教育、重视环境影响、推动实践育人来强化理性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引导自觉践行,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和自律转化机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价值,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社会成员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利益互动机制和自律转化机制。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在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价值,对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和深化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廖志诚 《探索》2015,(2):155-15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是引领人们日常行为的价值指南。应当通过构建科学的文化认同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使其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这种机制必须优化整合文化传播过程的四个要素,即"文化传播者可信度和专业性、文化传播的艺术、方式和方法、接受者原有的态度和各种人格因素及当时的传播环境状况",最终构建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为前提、满足人民群众自身的价值需要为目的、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为媒介、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社会氛围为条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6,(3)
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不仅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素,为其提供丰厚的滋养,还凸显了德性伦理,涵养了核心价值观的"德"。与此同时,它还契合了民众的文化心理,有助于增强社会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在当代,通过承继传统家训文化来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遵循以下基本路径:深度挖掘和传播传统家训文化的道德准则来促使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以弘扬家训文化来促进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以建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训文化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共鸣、汲取传统家训文化合理内容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  相似文献   

6.
宜昌市西陵区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着力强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着力突出落小、落细、落地、落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系统化具体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2014年11月,西陵区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入选中宣部"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被当代大学生认同,学校要从创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改革传授方式、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等多方面合力开展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提升教学效果让主流价值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8.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大部署。结合南阳工作实际,新时代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突出抓牢抓实"四个环节"。深化教育引领,营造认知认同的浓厚氛围。加强宣传教育,推动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是核  相似文献   

9.
侯坤平 《先锋》2016,(7):55-56
大邑县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通过选树身边典型、深入开展主题活动、挖掘内涵广泛传播,引导全县党员群众在传播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深化认识,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推进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社区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1.
休闲教育作为嵌入式教育方式,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方法,能有效解决其培育的抽象化、脱离实际等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科学厘析休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关系,深入分析和积极探索休闲教育应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困境和对策,可以为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好的思想导向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党建》2016,(6)
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本质上就是价值认知和价值认同的过程。江苏省无锡市重点把握新形势下人们认知方式、接受方式、内化方式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途径。注重增进理性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树立起来,最根本的要入耳入脑入心,将其内化为政治信仰、理想追求。无锡市大力推进理论进机关、进农村、进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长乐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了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道德建设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推进了核心价值观的入耳、入脑、入心而且还优化了长乐市的党风、政风、民风,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长乐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点滴之中。启示我们在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大众文化资源,扎根人民生活,积极建立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共振机制,创新思维,提高大众认同度。  相似文献   

14.
郑新英 《奋斗》2014,(6):40-42
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重在认知认同,贵在知行统一。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弘扬大庆精神为主线,不断强化教育灌输、典型引领、艺术感染、环境熏陶、实践涵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航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着力于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解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化、精神信仰和行为外化问题,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6.
价值自信是价值观的根基和核心。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其进入大学生的头脑里并成为他们的主流价值观。文章从剖析大学生在构建价值自信时面临的挑战入手,找出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事倍功半"的症结,运用辩证思维,帮助构建大学生价值自信,使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地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一个前提性难题就是价值观发生论,即价值观是如何发生发展的.从价值观发生论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需要深入研究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心入脑,真正扎根于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支配人的行为的自觉地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当代大学生为视角,对其道德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受"非道德因素"影响,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存在偏差和认同危机;道德价值弱化与核心价值观缺失并存;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性较差。研究认为,只有在道德自觉框架下,才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成效,并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道德自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价值境遇,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社会认同的作用机理,探索社会认同实现的合理路径:倡导先行,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共识;宣传推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教育促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实践养成,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制度保障,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认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决定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积极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前提。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认知与实践养成、线下活动与网络引导的协同前行、相得益彰,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