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基层干部是惠民政策的“代办员”。是群众矛盾的“调解员”,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员”,所从事工作虽繁杂琐碎但举足轻重。不少基层干部在处理低保、社保、征地拆迁等涉及利益纠纷的问题时,容易被利益受损方误读,造成“上级不满意、同级不配合、群众不认可”的状况。因此,要当好一名基层干部,.心须紧扣群众脉搏,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愿,在服务群众中赢取支持和信任。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诞生尤其是执政以来,不断丰富与深化人民利益理论,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执政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方面,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及“三为民”理论;二是在为民谋利方面,由起初出现的认识偏差到不仅重视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而且要促进人民利益的全面发展;三是在利益关系方面,由理论上重视但在实践中忽视人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到不仅在理论上重视而且在实践中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李鹏飞 《党课》2007,(12):124-124
近来,在个别地方的信访工作中,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群众出现增多趋势。而这些群众之所以提出不合理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个别群众不了解或者不理会有关的政策、法律和规定,个人利益至上,不考虑全局利益和其他群众的利益。二是有关部门处理问题不公平、不公开。在以往的信访工作中,有关部门对群众提出的同类或类似问题没有按规定办事,或因各种原因给予了特殊照顾。因此,给上访群众留下把柄。三是个别地方、部门存在求稳怕乱、息事宁人的思想。一些地方和部门把“无上访、少上访”作为信访工作的主要目标和“稳定、和谐”的主要体现,对群众上访畏之如虎。个别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就抓住这种“怕上访”的心理,动辄以“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进行要挟,以求得个人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钱理评 《前线》2011,(8):34-34
房山区委推行的农村基层组织次序动员机制。是一个让群众信服的好办法。这个机制好就好在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解决影响事业发展的难题。他们叫响了一句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口号:“困难面前,党员干部站出来,冲在前面;在利益分配时,群众最先实现的是自己的利益,党员干部退后。”群众从中切实感受到.党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5.
一、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核心 利益问题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利益的实现形式不尽相同。随着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利益主体由相对单一趋向逐渐多元,他们的角色定位由比较稳定趋向富于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由简单明了趋向错综复杂。所有这些都会在强化激励机制的同时,带来或加剧一些利益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6.
孙中全 《先锋队》2011,(9):24-25
不久前,永济市开张镇枣圪塔村部分村民到市纪委上访,反映村主干的问题。对这个事件的深入调研,引深了我对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的理解.引发了我对解决农村问题更深层次的思考:处理农村问题的核心是维护农民利益,只要农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孙瑞灼 《奋斗》2008,(10):62-62
为防止官员以公职谋取个人利益,香港特区政府规定负责协助行政长官制定政制的行政会议成员.须每年申报其资产、物业及任何实质利益供公众查阅,这就是香港的官员利益申报制度。它让官员的私产置身于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避免了贪贿的可能。香港多次被评为“全球最廉洁的城市”.这一制度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近日,拾卷重温《之江新语·把好事办好》一文。文中指出“一定要高度重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好事办好”。掩卷沉思,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拳拳爱民之心和为民情怀。当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利益格局错综复杂,多元思想激烈碰撞,各种矛盾交织重叠。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靠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面对改革发展中经常面临的“两难”抉择,面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考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千方百计把好事办好。  相似文献   

9.
人民内部矛盾是与“敌我矛盾”相对应的.指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以后.改革已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调整和利益增进并重.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特别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兼顾.更加注重公平:从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转向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都要兼顾公平与效率。与此相适应,人民内部矛盾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表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也是社会矛盾日益凸现的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变迁及社会阶层分化,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的上海市杨浦区,在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中走到了上海新一轮跨跃式发展的前沿。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经济结构的转型必然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各群体利益结构的调整,这种变化也往往在各群体的思想状况中以问题、困惑、诉求等形式集中地体现出来。由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如何协调好各群体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群体思想上的问题,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共同打造知识杨浦的思想合力,得到了全区上下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一、自觉地把群众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帮助群众增收减负作为“第一目标”,把为群众排忧解难作为“第一抓手”。真正从思想上“思民”、感情上“爱民”、行动上“为民”。对那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的一定要认真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并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让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受教育,是我们党始终坚持进行的工作,让群众干部共同得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任务,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干部群众共同受教育、共同得利益,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一种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黄家顺  张俊 《学习月刊》2009,(11):41-42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网络舆情表达方式多样.传播速度快捷.所载信息多元.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当前.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这体现在各种社会问题暴露在网上.形成利益诉求的新落点.各种利益群体的代表可以利用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集散地.并自发转变为自下而上的非制度性监督.  相似文献   

14.
王克学 《奋斗》2002,(8):6-6
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鹤岗市委、市政府站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提出了“十万富民行动”,这是把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鹤岗市情相结合,进行的一次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5.
张丽 《新长征》2006,(10):6-8
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实践、从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思想营养上升为理论,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中同共产党来自于人民群众,根植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江泽民文选》的出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达到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利益原理与联想原理是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利益原理在把利益看作是人的行动的根本动力的同时,强调组织健全与法制完备的政府必须以增进普遍的人的利益为目的;联想原理也就是斯密所说的同情心,即个体在交往中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增进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他人利益。就唯物史观的生成来讲,利益原理关涉的问题就是对个体交往社会的原则、个体交往社会对政治国家(法)的基础性地位、社会历史冲突的根源以及世界历史进程中共产主义在解决资本与劳动之间利益冲突中制度性变革作用等的深入思考;联想原理指向的是对无产阶级生存困境的同情与忧虑。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所宣扬的所有权与自由、平等“三位一体”的批判,着眼于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所造成的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来寻求无产阶级的劳动解放,以实现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湍水石 《奋斗》2011,(11):63-63
近日开会,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到“如何对待群众牢骚”时说:“作为领导干部.要学会倾听群众的牢骚,要善于从中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进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少出偏差,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才能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闻听此言。笔者禁不住要为此种说法叫好。  相似文献   

18.
潘永江 《唯实》2002,1(8):103-106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但是,党要始终代表好人民的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利益,却不是仅有良好的愿望就能做到的,必须准确把握人民利益的科学内涵.积极探寻实现人民利益的有效途径.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9.
一、邓小平全球战略思想:问题的提出与理论依据。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特别是冷战时期),人们在谈论全球战略时,一般都是指美国和苏联的全球战略。那么,在世界趋向多极化的过程当中,是不是就只有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全球战略?事实并非如此。世界上各主要力量都提出并具有自己明确的全球力量部署战略,这种部署就是一种全球战略。那么,中国是不是有自己的全球战略?应不应该拥有自己的全球战略?可以说,我国政府虽然没有正式使用“全球战略”的概念,但邓小平对此实际上已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观点。根据李忠杰教授的查证、研究,在《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中,邓小平共4次使用“全球战略”这个词,但都说的是美国和苏联的全球战略;而在1998年出版的《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则有十余次使用“全球战略”这一概念,其中,既有涉及中美关系的,也有直接从中国自身角度而提出的。比如,1980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时,说到:“对我们中国来说,考虑问题历来不从中国自身利益一个角度考虑,而是从全球战略来提出问题,考虑问题的。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在中国自身战略的意义上使用“全球战略”这一重要概念,以后又从各个方面使用这一概念,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全球战略”思维。因此,我认为邓小平是具有全球战略思想的,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深刻的战略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林木 《党史博览》2008,(11):F0003-F0003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经常深入到学校、工厂、农村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他说:“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才算尽了最后与最大的责任。”这里,我们选编的这一组图片,充分表现了刘少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