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在2022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指出"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温暖的话语,真挚的感情,彰显出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价值追求。"人民"二字重若千钧从"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到"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从"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到"每个人都了不起"……这些年来,"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中的关键词,鲜明醒目。  相似文献   

2.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的这句真挚朴素的话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道出了人民领袖深厚绵长的人民情怀,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3.
本书开篇点明,旨在"追溯学习型政党之源头,描绘学习型社会之轨迹,探索学习型民族之路径"。应该说,用"学习"来作为历史讲述视角,显示了一种开放成熟的大国心态,透露出对近代中国历史内核的深刻见解,也切合了当前时代潮流。整本书罕有直接的说教,而是以古喻今、以事证理,娓娓道来,启发人们自主地思考答案。本书总体上遵循时间顺序进行讲述,但具体到每个  相似文献   

4.
正树欲静而风不止。美方再掀贸易战新波澜。面对新的威胁信号,中国政府沉稳应对,态度坚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深知自己的大国使命,有着充分自信和应战底气。战略定力:不惹事也不怕事不惹事,也不怕事——这是中国政府一贯的立场。"中国愿意谈判,也体现出足够的诚意,但前提是必须平等相待和信守诺言。面对威胁和讹诈,中国绝不会吞下损害自身核心利  相似文献   

5.
新型国际关系包含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等"三要素"。中国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经纬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之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的苦难历史为之提供了沉痛的经验教训,中国的外交历程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现实诉求体现为:既是顺应世界潮流和新的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也是全球治理和化解危机的现实需要,还是贡献智慧和广结伙伴的大国担当。  相似文献   

6.
《求是》2014,(13)
<正>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是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执政60多年的执政党。党的执政使命之艰巨,面对的困难之多、风险挑战之大,世所罕见。党把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作为首要任务和不懈追求,其决心之大、信念之坚定、成效之显著,同样世所罕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  相似文献   

7.
李开盛 《学习月刊》2013,(11):40-41
大国外交是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它不但奠定了国际政治的框架,也是一个国家外交的主心骨。中国历来重视大国外交,特别是把对美、俄、日等大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优先位置。习近平在正式出任国家主席之后,第一个访问的国家就是俄罗斯。其他大国也没有闲着,以近期为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今年4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断深入,国家的发展理念也在日臻成熟,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时代。文章试从三个层次论述中国文化的战略价值: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考察;大变革时代放弃传统、轻视文化的失误以及文化对当前和平发展的战略价值。核心观点是:成为文化大国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应把文化的发展置于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既加强国内文化建设,也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对外文化战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自身文化为发展道路保驾护航。同时要树立大国理想,勇于阐释和发挥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64年的历史,既是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走向"小康社会"的工业大国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再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其间历史悠久、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多民族、发展不平衡、工业化尚未实现以及党的领导和大国等基本国情,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和转变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所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国情出发。而在这个长时段中,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国情实际上也在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变化,国情的"变"与"不变"成为影响经济体制变革和制定发展方针政策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以及指导思想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曾晖 《廉政瞭望》2014,(12):34-35
甲午之败,激起了中国的强国梦。今日之中国已然崛起,在面对日本时,我们不挑事,也决不怕事。  相似文献   

11.
如何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坚定信心?至少需要凝聚"五大力量":一是团结的力量。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0多个民族的大国。只有人民大团结、民族大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可能实现。二是改革的力量。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更是中国的现实抉择。今日中国之发展、之强大,得益于改革、  相似文献   

12.
郭万超 《求是》2012,(20):64
"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根源于中国特有的成长条件和发展环境。其一,中国的大国地位决定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大国和小国有本质的区别,小国可与大国结盟,依托其力量而发展,而大国则必须独立自主。其二,社会主义造成了"中国道路"与西方模式的根本区别。中国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索现代化新道路,必然会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三,中华文明是"中国道路"的根脉。中国是世界上惟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征明显,世界越来越受到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恐怖主义的影响,应了基辛格所说的"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面临既不能退出又不能主宰世界舞台的困境"。新变局中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出了新态势新特点,随之引发了一系列新争论,在这个大变革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指明了新方向:"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举全X之力,办好这件事!"这是一些地方负责人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有心人注意到,类似的提法已经不少了:有"举全市之力"的,有"举全厂之力",也有"举全局之力"、"举全校  相似文献   

15.
<正>1958年6月,当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坚定地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时,还清晰地预判了搞成这件事的时间表:"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不单单是一种口号,它既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发展原子弹、氢弹和洲际导弹等尖端武器的决心,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发展国防力量的信心。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就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忘我奋斗,独立自主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等尖端国防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实事求是与事是求实,是辩证统一存在于毛泽东思想中的,它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思想的完整表达。事是求实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态度,坚持事是求实,有助于反对党内的新本本主义、新教条主义和新形式主义,破解"洋教条"和"洋本本"的"神话",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相似文献   

17.
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访问意大利时,习近平总书记的坦荡之言,不仅向世界传递了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也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砥砺奋进的信心与力量。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境。习近平总书记讲这句话的背景,也有两个"非常"——"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作了一番有趣的探究:"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此观之,"有我之境"主要是"我"的色彩太浓,时时事事有个"我"的影子。而"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作为大国首都,北京地位特殊、责任重大,既是中央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也是世界关注和聚焦的中心。"况京师为首善之地,四方之所观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相继在北京成  相似文献   

19.
《前线》201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后来,他又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都不能背离的基本要素、基本原则,必须坚定不移地在实践中坚持、巩固和完善.那么,中国特色是什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别于其他社会主义的中国因素.即在当今中国这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在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大国,面对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党采取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  相似文献   

20.
黄凤志  武星 《唯实》2015,(1):91-94
东北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地区,东北亚海域是中国崛起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也是中国与美日等国交往的地缘政治互动的前沿空间,中美日地缘政治空间的折冲汇聚在此。而冷战遗留未决问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走向前景问题、中日战略抗衡问题凝聚了具有"火药桶"意蕴的"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使得2014年东北亚政治与安全形势仍将运行在安全困境"无解"的时空。一、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东北亚地缘政治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