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实际上,即便是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国家,也有"学区房"的概念。政府虽然极力均衡教育资源,淡化名校概念,但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成长的"软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很多国家都在上演,也步步催涨了学区房的租金和房价。美国:房价高低与学区好坏成正比在美国,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面临搬家择校的问题。与中国的家长们一样,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在美国,好学区是和昂贵的地价画等号的。西海岸洛杉矶排名第一的圣马力诺学区,没有公寓,只有独立房。该地区一栋独立房最低价已经炒到200万美元一套。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瑞典人则强调:人前不教子。在瑞典人眼中,再小的孩子也是生命,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家长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0,(8):94-97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自己设计的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服役,中国自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当时世界上许多人大为震惊和不解,他们知道,中苏关系自50年代末就开始恶化,中美之间还未建立外交关系,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不可能援助中国制造核潜艇。他们不敢相信,中国人能靠自己的力量造出如此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型的核潜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媒体上经常报道有孩子请学校周围的商贩老板冒充家长去参加家长会:有的家长请爷爷奶奶或七大姑八大姨等作为家长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有的领导派自己的下属替自己去参加家长会:还有家长干脆不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即便是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多半是低着头来学校.参加完家长会后,不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家长交流,又低着头匆匆地离开学校。  相似文献   

5.
谢晓芳 《求贤》2007,(10):48-48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找工作挣钱。大学生勘工俭学非常普遍。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  相似文献   

6.
江言 《新湘评论》2011,(1):62-63
"上班"也就是上补习班。这几乎成了课余之后学生们的必备功课。平常放学后要"上班",休息日也要"上班"。如果没有上过班,那简直就是同学中的另类。而不少家长就这样"被自愿"地束缚自己,无论他们是否懂得教育,都习惯地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补习场所,仿佛这样才能让自己安心、放心,  相似文献   

7.
薛涌 《廉政瞭望》2012,(11):55-55
即使在海外生活多年,不少中国人仍然有“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偏见,总觉得让孩子好好读书,体育运动是浪费时间。最近我们一家三口作出“集体决定”:停掉12岁女儿的校外俄罗斯数学课,以确保游泳队的训练。此事就让许多中国朋友感到不可思议:美国学校的数学差得实在不像话,校外补习是必要的。孩子长大又不当运动员,怎么为了游泳把数学牺牲了?12岁已经不小了,在学校要争取上数学精英班、不久则该考虑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由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是申请美国名校的重要参考)了。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10,(7):60-60
据5月12日的《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美国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的新书《人生由你打造》最近在美国出版,彼得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如何成长为一个“平凡而快乐的人”。而非被宠坏了的富翁之子。他同时向一些有钱的父母提出忠告:要教给孩子价值观,在物质方面不要有求必应。今年52岁的彼得是一位音乐人,曾获艾美奖。彼得在书中强调了要自重,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而非追逐物质财富的社会观念。他说:“我就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2,(15):110-112
【社会记录】与孩子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已成为困扰许多为人父母者的难题。他们往往抱怨孩子不听话、不理解家长的苦心;而孩子们则反感父母的唠叨口罗唆,对家长缺少应有的尊重。如何融洽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有效沟通中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做父母的心愿,是每个家庭共同关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江言 《学习导报》2011,(1):62-63
"上班"也就是上补习班。这几乎成了课余之后学生们的必备功课。平常放学后要"上班",休息日也要"上班"。如果没有上过班,那简直就是同学中的另类。而不少家长就这样"被自愿"地束缚自己,无论他们是否懂得教育,都习惯地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补习场所,仿佛这样才能让自己安心、放心,  相似文献   

11.
金苍 《党建文汇》2011,(4):35-35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在自己写的《虎妈战歌》一书中,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这种苛刻的教育方法在美国引起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而上海“猫爸”常智韬则现身说法,称自己对女儿进行民主管教,孩子照样于2010年考进哈佛。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妒恨”的是,这个坚持跳了12年舞的女孩虽然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逃课,但学习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2.
做“官”与做事断想言良高尚的人格,是领导干部团结、带领群众的重要力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靠什么塑造出自己高尚的人格?关键是要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有句名言:"做官亦不许发财。"聂荣臻元帅则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鸟翼...  相似文献   

13.
下跪求学     
《廉政瞭望》2012,(13):43-43
近日,深圳南山区上百名家长涌进区教育局,要求自己的孩子能上公立小学。蔡女士说,他们从外地来深圳十几年,满足申请公办学校就读的条件,为了取得各项证明,从老家来回奔波,费时费力,而社会还有人运作“1.5万元一个学位”。一名家长还带着孩子跪在该局信访办公室门口1小时。  相似文献   

14.
钱国宏 《学习导报》2011,(20):52-52
到过欧洲几个国家,一直觉得德国的孩子比其他国家的孩子“立事”早。 团里的翻译普雷斯有两个孩子,女孩叫布力吉特,9岁;男孩叫丹尼尔,7岁。我们到普雷斯家中作客时,看见两个孩子正在家中浇花、洗碗。跟我们打过招呼之后,两个孩子没有像中国孩子那样围住客人问长问短,而是依旧埋头于手头的家务。  相似文献   

15.
有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中美教育有很大差异:中国父母、老师注重孩子成绩最差的一科。而美国父母、老师注重的是孩子最擅长的科目。在我国,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而不去挖掘孩子的强项,不是让孩子由着性子发展,而不是去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16.
儿时的制作     
快乐大叔 《党课》2013,(1):99-101
儿时能有什么制作?能会什么制作?以当下人们的眼光,十四五岁还是个孩子,别说制作什么东西,能把自己的生活料理好就算不错了。可快乐大叔小的时候,普通家庭的孩子动手的能力都很强,许多玩具、用具都是自己亲手做成的,不是我们天生勤奋,愿意鼓捣些东西练练手艺,把聪明才智用在制作小玩意上,而是没有条件,多数家庭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归根到底一个字——穷。是贫穷锻炼了那时候的孩子,他们自己动手,自娱自乐,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事制度与人事管理,都是一定历史的产物,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然而人们通常总是习惯用同一种文化背景来认识人事制度的特性,而缺少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这样就难免有局限性。本文试图从中美文化的差异来比较中美人事制度的不同,比较其不同的特征和运作过程,通过冷静的思考,寻找出人事管理改革的新途径。现仅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比较:(一)在自我评价方面,美国人比较自信,中国人则比较自谦。也就是说,二者相比较,中国人的自抑性大于自信性。中国孩子让他谈理想,十几年前,多数人会说长大要当工农兵;现在则多说长…  相似文献   

18.
35年前,只有3岁的黄伟明迷上了画画:7年后,10岁的黄伟明在班会课上说,自己要做“中国动画第一人”。28岁,黄伟明进入动漫创作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他在本子上写下“为大家带来欢乐”的心愿。  相似文献   

19.
《党课》2012,(7):111-112
对于1-4岁的孩子,一般家长都会以孩子太小为由凡事包办代替。其实,只要是孩子能够做、应该做、做起来安全的事情,父母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做决定。那么,哪些是幼儿有能力决定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20.
1971年,当中美两国紧闭20多年的大门尚待启开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通过有关渠道,邀请美国的4位曾对中美关系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在美国影响很大的中国问题专家谢伟思、费正清、文森特、拉铁摩尔来华访问。他们之中的欧文·拉铁摩尔(Oven Lattimore)在1947年所撰《中国:民族、土地和历史》一书的卷首语中说过:“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也许在今后一百年间,在各方面仍将保持这种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