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平 《新湘评论》2008,(3):63-63
我们这代后辈,读到了哲学教科书,记得“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可是,冯友兰先生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他严格地区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求好,而后者求真”。从“哲学在于求好”的认识,才悟到了冯友兰先生为哲学下的定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的道理,才悟出了冯先生这个定义的更高的概括性。从这个观点看,他说,求“最后一般规律”乃是科学的事,“超越规律,注重人的精神价值,才是哲学的事”。这一点就非常了不起。他指出:“中国哲学对人生方面特别给以注重,因此其中包含有人生论和人生方法,是西洋哲学还未详细讨论之外的”。  相似文献   

2.
康兰波 《求实》2007,1(3):22-25
针对我国哲学在当代创新中存在的知性化倾向,提出哲学精神是哲学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精致表达,是对科学精神的超越,以科学精神取代哲学精神是当代哲学被知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哲学精神主要包括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等内容。哲学的创新就在于哲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反思精神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又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相一致,是我们牢同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现实参照和重要力量源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思考对象。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在于认识,换句话说,哲学是对于认识的一种再认识。对于认识的再认识,就是认识反过来以自己为认识对象,这就是认识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哲学家从大自然的高度智慧和人类精神的至高无上中给我们找到了理性的灵光:人要心存敬畏。敬畏神秘莫测的自然万物、敬畏完美和谐的宇宙规律、敬畏神圣伟大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5.
摆脱哲学的危机--评现代西方"哲学危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从一些传统领域的退出是否意味着哲学的危机 ?当二十世纪以来 ,“哲学的危机”成了西方哲学界的热门话题时 ,差不多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哲学 ,为什么未曾有“危机”感 ?本文认为 ,关键在于弄清楚什么是哲学 ?传统的观点是从“世界观”或“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规定哲学的范围 ,这会带来很多问题。“哲学”在本质上首先应该是一种反思 ,一种对世界 (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领域 )事物和现象的真、善、美的反思。哲学进入或退出某些具体科学领域都是反思的必然过程 ;哲学还应是一种对人类不惑性追求的满足 ,一种对人的终极关怀。哲学不存在失去对象的危机 ,问题在于研究对象的什么层次。只要世界在运动、发展 ,哲学就永远没有危机……  相似文献   

6.
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进而分析人生境界的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境界。达到自然、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达到道德、天地境界的人,是人  相似文献   

7.
李继武 《唯实》2010,(12):33-37
目前,学术界对哲学的定义仍然争论不一,原因在于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但哲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是绝对的,随着实践和具体科学的发展,有些一致性的属性渐渐清晰起来。根据这些属性来定义哲学,哲学其实是高度反思的学说。哲学的反思,以自然、社会和思维提供的知识为基础,其反思内涵包括:后思、以思想为对象之思,终极性“寻根究底之思”,思维存在关系之思、批判之思,由经验思维到高度理论思维过程之思。  相似文献   

8.
科学哲学作为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提出是否必要,它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一直是学者们探索的问题。文章认为科学和哲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关注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科学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科学进行反思,是对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模式、规律进行认识重建的理论。从哲学对科学的反思以及从科学的反思中实现人的自由来说,科学哲学的提出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注重知识传授,未能传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核心关注点应在于:“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的实践思维方式;“育”出“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受教育者。基于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升华,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弘扬和贯彻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以彰显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在他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把“异化”作为哲学概念来使用.即把“异化”理解为对立面的转化。他认为,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自己变成他物.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也就是客观精神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所谓“哲学大全”,并非哲学发展最高成就的大全,而是指“哲学一般”的完美整体。“哲学一般”的完美整体,是由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构成的一个内在统一体,并为逻辑学共相所贯通、所制约。本文作为“哲学大全”的导论,实质上就是高度简化了的“哲学现象学”。本文所体现的哲学精神显然与西方现代哲学精神相异,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2.
田宏莉 《党课》2012,(20):65-66
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相似文献   

13.
熊吕茂 《学习论坛》2008,1(3):29-32
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关于哲学与人生、人生之目的、人生之境界、道德之意义、人生观问题解决之途径等人生哲学思想是以道家哲学为基础的.纵观冯友兰的哲学理论体系,他建立在道家哲学基础上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克制人的贪婪欲望,调和人与人之间因欲望所发生的冲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新文化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展开了热烈争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有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依据是,马克思本人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定义自己的哲学,只有“实践唯物主义”这个名称才是来自马克思的。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已经“内在地二重化了”,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后人所称的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只是恩格斯现代唯物主义的逻辑贯彻,它抛弃了马克思的实践唯…  相似文献   

15.
人之为人总要对人生"意义"加以反思,这种反思的本性即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理论表达方式就是哲学,哲学以反思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人类"生活世界"的"意义",从而为人类自身构建精神家园。然而,消费主义在现代生活的盛行盘剥了形而上学的合法性,造成了现代性问题对人类的困扰。消费主义的症结在于用"消费"本身来构成对人的身份认同与价值评价,导致了人的价值取向的物化与沉沦。因此,形而上学的当代合法性必须得到辩护,形而上学的当代意义必须加以确证,使人们重新树立起对"崇高"精神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位的人生价值观。人是社会存在之物,“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7页)这是社会生产决定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同上),也就是,人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之中,也只有在这个大集体之中人类才能够生存、繁衍。同时,人才成长的实践也表明:任何人都是先从社会中吸取知识和力量,享受他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在此基础上才逐渐获得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本领。可以…  相似文献   

17.
作为哲学概念,“求真务实”具有很高的概括性,能够综合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特征,承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它体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求真”侧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使命,体现的是科学  相似文献   

18.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12岁时,在京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书塾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事?”年少思远,这话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问,人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终极价值是什么?先生吃了一惊,从未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这个小小读书郎,思考了一会,才作出他自认为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  相似文献   

19.
苏淼 《求实》2012,(9):38-40
对于什么是哲学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广谱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普遍规律说",同时在扬弃现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哲学的新概括,即哲学是各门科学联合置换下不变性的研究。广谱哲学的这个新概括有什么依据和意义,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中的根源意识,既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又不是生成论意义上的,他所谓“天人本至”的“本”,只是“统一”和“包含”,他又将之化约为“物质”和“气”,认为是客观世界中的“最基本”存在。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包括:非本体主义的“本”和线形过程,人同自然的双重关系,“合群”的“社群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