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人口的流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情况不断出现并逐步发展。但由于受到农地产权不清晰、农地流转市场不成熟、农地流转经济基础不牢、农民狭隘保守思想观念等多种障碍性因素影响,山区农地流转量小势弱,仍处于自发、盲目、零星和不平衡、不稳定状态,农地“弃而不流”、“荒而不让”的情况客观存在。本文对如何有序地推进农地流转作一些思考,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明晰产权,确立农地流转的前提在推进农地流转的实践中,农地产权是一个核心问题。产权结构合理、主体界定清楚、…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流动,农地流转在广大农村不断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农地流转问题在山区农村也日益突出起来。在决策层,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11月发布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规定:“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1998年10月14日,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洪山区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从事农业或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有19余万。依照全区目前的农地面积,耕作水平和农地利用情况来看,现有的耕地无法承担过多的农村人口。土地资源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多,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4.
于德水  张云志 《奋斗》2022,(9):74-76
<正>土壤、土地、水资源这三项基本要素,是农业粮食体系的基石,为人类提供超过95%的食物,但是由于过度利用、滥用、退化、污染,资源状况持续恶化。世界粮农组织2021年度报告,向全世界发出“系统濒临极限”的警告,在近10年人为土壤退化波及34%的农地(16.6亿公顷),水资源短缺危及农业地区32亿人的生计,压力与日俱增,到2050年将难以满足近100亿全球人口的粮食需求。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普遍认为,通过农地流转,使农地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的集中,是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必由之路。但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小农户。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可以通过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运用协商、谈判、"一事一议"等民主方式实现农地流转方式创新,即通过耕地置换的方式,"小块并大块",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另一种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我国农地利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短期行为严重;农作物结构不合理,单纯追求数量型扩张的农业生产增长受到农产品需求严重制约的问题.基于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进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分散性的农地经营方式,它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积累,使农业用地缺乏资金投入;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要改变我国农地利用有效性缺失的现状,就必须坚持完善农地产权,建立有效的农地流转机制,转变分散的农地经营方式,走适度规模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3,(7)
农地与农村人口自由流动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户籍、社会保障与农地管理等制度对于农地和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及其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创新户籍、社会保障与农地管理等制度应从联动视角进行构建,这一视域既能避免制度冲突与制度作用耗损,更能挖掘制度潜力。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性制度联动改革中,农地管理制度改革本质上是实现农地由"资源"向"资产"转化问题,户籍改革本质上是一个与城市化机制相伴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问题。以农地资产化改革为核心的农地管理制度改革和配以激励和补偿机制建立以其农地发展权的配置与实现,有助于推动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中长期看将有助于提升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水平,最终促使农村发展模式根本转型及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而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思想道德建设,使农业转移人口摒弃落后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与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以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至善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塑造农业转移人口的现代道德人格为目标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于万臣 《奋斗》2002,(4):38-3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发显现出来。因此,以调整土地供求关系、人地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农地制度开始出现并逐步加以完善,农地制度的产生是人们对土地资源争夺性使用达到均衡的结果,它有利于社会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制度保障。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农地零碎化的种种局限,使农业生产发展减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时期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和现实选择,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地制度的典型特征是集体土地所有制。回顾历史和面对现实存在的农业现代化问题,集体土地所有制为农地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原则遵循。从实践出发,可梳理出四类农地制度创新路径,分别是按户连片耕种、联耕联种、土地委托流转和新两田制,前两者适应欠发达地区,后两者则适应发达地区。结合经验研究,现行导向单向度扩大农户土地权利的农地制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产权经济学”,其所立论的几个假设都缺乏适用性。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注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这个大前提,充分鼓励地方农地制度创新,并从法律和政策上充分汲取这些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杜威漩 《求实》2012,(5):89-92
农地流转是指在不改变农地所有权及农业用途的前提下,在农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续期内,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依法、自愿地从一方农户转让给另一方农户的行为。非正式制度环境制约着农地流转:农本思想及"官本位"思想使农民不愿流转自己的土地;"小富即安"甚至"安于现状"的风险厌恶心理使农民不敢流转自己的土地;以"差序格局"为特征的农村人际关系网络使农地流转失范。实现农地顺畅流转的非正式制度环境重构的路径在于:塑造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以替代农本思想;塑造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以替代农民的农本思想和官本位思想;塑造农民的企业家精神以弱化农民的风险厌恶心理;塑造农民诚信理念以完善农村社会"差序格局"式的关系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3.
日本农地流动制度研究——兼谈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农地流动制度包括废除以往农地流动的相关限制、建立健全农地流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激励农地流动、加强农地整治、培植农地经营的新型主体等几个方面.日本的农地流动制度理论主要包括:自由农地流动难以集中配置资源理论;最小农地规模理论;物权由所有权向使用权转移理论;农业调控理论.借鉴日本经验,我国农地流转制度应作以下方面的创新:逐步放开对农地流转的种种限制,为农地优化配置提供更大的空间;建立健全农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降低农地规模化的交易成本;实行有利于农地规模化经营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农地适度集中;扶植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体,培养农地规模化经营的担当者.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愈加突出的农地抛荒现象,抑制农地抛荒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中的南方13省域样本数据,文章运用Tobit模型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地理特征差异视角分析了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的抑制性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地抛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第二,农业生产性服务对不同地形的农地抛荒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对平原地区的农地抛荒抑制作用明显,而对丘陵地区和山区的农地抛荒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第三,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应,综合反映为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不足。基于此,应加强丘陵、山区等地区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技术力量,改善其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水平,完善服务链条;把握不同地形农户需求演变趋势,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构;制定差异化农业补贴方式,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融资功能是农地的重要功能之一,其提出缘于土地的经济属性及农地的特殊意义.农地融资功能的发挥可将农地内蕴的经济价值转化为流动性资金,为农民谋得发展资金,进而助推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现行规定下,农地融资功能呈制度性抑制状态,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消除负面效应,摆脱制度性抑制状态,亟需对农地融资功能予以强化.强化农地融资功能的关键在于重构农地使用权抵押制度,赋予农民以农地融资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辅助制度.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小文  兰东  胡仁群 《理论导报》2013,(11):19-20,24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其本质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亦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但是,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和管理制度还没有真正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应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建立覆盖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依法享有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7.
季建林 《唯实》2001,(4):29-33
我国现有12.9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占比超过70%,约有8.7亿。我国是世界上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仅为1.5亩左右。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45亩的1/27,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 3. 85亩的 1/2。[1]虽然我们创造了以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的奇迹,但是,生产率、商品率低,使我国农业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尤其是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力的存在,不仅严重地阻碍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而且从整体上阻挠着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8.
2009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这使稳定农地承包关系,发展规模化经营,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从农地承包经营流转权的前提、主体、形式、融资和保障措施方面,提出进行农地的确权、尊重农户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创新农地流转形式、完善农村社保机制、盘活农地融资方式等措施,从而促进农地集约化发展,建立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9.
农用地(以下简称农地)租赁是指农地所有者主体或农地承租者主体将农地使用权让与或转让给受让人的市场行为,通常是在农地资源分配不均的制度背景下调节农地资源余缺、提高农地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地租赁表现出其跨越时空、超越制度和文化的普适性。然而从1956年农业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开始到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二三十年间,农地租赁活动在我国处于制度性灭失阶段。笔者主张在中国重新构建农地租赁制度,主要基于对农地流转实践和相关理论的反思。近些年来,理论界普遍认为,农地使用权流转作为一…  相似文献   

20.
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地流入方主体最为重要,是否存在相应的农地流入方,是决定农地流转的关键因素。而影响农地流入方主体流转意愿和行为决策的则是农业外部经济条件。西部地区由于第二、第三产业落后,制约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因此,在西部地区农地流转过程中,通过政府的作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提高农地流转规模,促进现代农业成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